-
南岩石窟 编辑
南岩石窟,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城郊南岩山下,是一座依托天然岩石大洞穴而建的古寺庙。
南岩石窟留存石龛28座,佛教造像45尊 ,依岩环列成半圆形,龛内雕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观音大士、十八罗汉等佛雕以及宝塔等造型。南岩石窟是一座国内最大的在自然洞穴中开凿的佛教石窟。因此,它被称为“中华第一佛洞”。南岩石窟佛雕属于宋代风格,佛像的定位、坐姿都较有特点。雕刻采用浅雕、平雕、线雕、透雕、高浮雕等各种雕刻手法。 南岩石窟所保留下来的石刻衣冠服饰、建筑形式、装饰纹样等形象,为研究中国历代佛教传播、佛学文化、石刻文化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南岩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南岩石窟
地理位置: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城郊南岩山下
所处时代:宋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39-4-04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晋代,有僧人在南岩石窟修行,凿岩建造南岩寺。
唐大和年间(827~835年),僧人神矅继承晋僧的遗愿,率领众弟子,重修南岩寺,并开始在石壁上开凿石龛。南岩寺中佛像的身躯有了初步的轮廓。
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邑人王元长建殿门、庙堂、钟楼及架桥修亭,并续凿石雕刻诸佛像。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僧人嗣正再修南岩寺。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重修南岩寺。
清康熙五年(1666年),僧人圆修增修南岩寺;清道光八年(1828年),僧人义林募款修神像;清咸丰三年(1853年),僧人空凡重修堂房和厢房。民国年间,再度维修。
1951年,南岩寺僧人全部离寺还俗。
1960年,南岩寺划拨给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作为备战物资仓库。后来,又租借给弋阳县粮食局做粮食储存仓库,并曾存放食盐。
“文革”期间,南岩寺内原房屋建筑全部拆除,里面的泥塑、木雕佛像俱毁,石壁上所凿的40尊石佛像仅有一尊保持完整,其余39尊头部被砸毁。
2000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石窟门前的放生池中发现了第一个佛像头。随后,又分别在放生池中发掘出6个罗汉头像。截至当年12月中旬,在整个南岩寺修复过程中,共找回佛像头34个,佛身2个,佛臂、佛足若干,石匾一块,石柱莲花基座4座,陶质兽头一个及其他文物若干。至2001年年底,修复工作完成。
南岩石窟
南岩石窟以位居后壁中心的铺七尊像为主龛。龛内有主尊释迦尼佛及两弟子、两菩萨、两天王造像。主龛两侧各有九个圆形拱龛,为十八罗汉造像。罗汉造像两侧另有三世佛佛龛一铺五尊造像有水月观音造像、维摩·文殊问疾品造像、听法信众造像、男女供养人造像等。佛龛上周浮雕有云纹与山形、菩提树等佛传故事。
主龛(13号)
主龛(13号)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
第23号龛
第23号龛
其它龛
水月观音像
三世佛右侧圆拱龛(第24~26号龛)中,泥塑造像毁,留固定泥塑的方形石孔。泥塑造像右侧圆拱龛(第27号龛)中,二像并坐,皆束发,着软巾,为男女供养人像。二供养人侧各有一较小残像,为其子女像。右侧最外一龛(第28号龛)中,立一文官像,头着幞头,作袖手恭立状。据《弋阳县志》此像是南宋嘉定年间主持南岩寺拓建与开凿南岩石窟的功德主王元长,主龛左侧佛像,除罗汉龛外,还有两组。一组为水月观音像(第3号龛),男身女相,双手断失,提腿架立而坐,雕凿线条流畅。龛侧有高浮雕云纹和一轮圆月。一组为上下二重,上重(第1号龛)二像,左像为一游戏坐菩萨像面向右侧像。右侧像取卧式。此一像为《维摩·文殊问疾品》。右侧的维摩诘居士,广有田园,佛学渊厚。维摩染病,文殊菩萨(左侧)前往探问。二人就深奥的佛理展开辩论。下重(第2号龛)诸像为听法信众。再左侧诸雕,多已风化,仅可见一株菩提树,为佛传故事浮雕。
曾任清代江南狼山总兵,积阶至荣禄大夫的许成麟在游览南岩石窟后写下了一首《游南岩》的诗,诗中写到:南岩奇迹古来传,曲洞横开日月悬。古来多少登临客,写人诗笺与画笺。
南岩石窟
地理位置
南岩石窟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城郊南岩山下。
南岩卧佛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岩石窟,路程约4.1千米,用时约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