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庵山沙丘遗址 编辑
庵山沙丘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颜厝村民小组东北侧,是福建省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沙丘兼贝丘类型的商朝至周朝时期聚落遗址。
庵山沙丘遗址于2007年5~10月、2009年1~5月,由福建博物院与晋江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先后进行两次抢救性发掘。在地表深厚的沙层下发现了三期具有相互叠压的以青铜时代文化为主的古文化遗存,发现贝壳坑、夯土柱墩、房基、大型活动面等遗迹,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原始青瓷和骨器等文化遗物。出土的5件石范残片对研究中国东南沿海青铜时代冶铸史具有重要意义。庵山沙丘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晋江市新石器至商周时代考古的历史空白,丰富了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的文化内涵,为南岛语族的最终源头与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密切相关提供佐证。
2013年3月5日,庵山沙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庵山沙丘遗址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颜厝村民小组东北侧
所处时代:商朝至周朝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02-1-203
庵山沙丘遗址北区挖掘现场
庵山沙丘遗址南区发掘现场
庵山沙丘遗址西北距晋江市23千米,东北距深沪镇1.6千米,南连坑边村,西南与颜厝自然村相接,东面与北面距深沪湾各为2千米和1千米。山顶海拔为约27米,相对高度约20米,遗址西北侧有颜厝溪由南向北汇入深沪湾。庵山是一座风积形成的低矮沙丘,地貌上属海滨沙丘类型。庵山沙丘遗址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
建筑遗迹
2007年,发掘地点分南、北两区,南区布5×5米探方8个,北区布5×5米探方23个,实际发掘面积约775平方米。从发掘的情况看,发掘的南、北两区由于地势的变化及遗址功能的不同,地层堆积略有差异,统一后的遗址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2009年,发掘主要集中于南区,发掘面积约755平方米。地层堆积分为8层。时间大体在3400~2700年前,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时期。主要遗迹有贝壳坑、房基、土墩、活动面等。
庵山沙丘遗址F1
灰坑,4个,H1、H2、H3、H4。H1,位于F1房基北部的中心处。坑中部平置1个绳纹夹砂圜底大陶罐。从清理的情况看,H1是在第一期房子使用期间挖坑掩埋的。H1的性质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H2与H4为生活垃圾坑,含大量灰烬、炭粒、烧土粒和完整贝壳以及少量鱼骨、兽骨等,其中贝壳占绝大多数,另出土较多陶片、打制石制品和个别陶纺轮、陶塑残件等;值得提及的是,在H2的第2层中,出土了2件用于铸造青铜器的石范残件。H3,含大量灰烬、炭粒、烧土粒、细碎贝壳、鱼骨和少量兽骨等,出土遗物还有陶片、石环、石玦、骨锥等。从深厚的灰烬层以及大量被烧烤过的鱼骨、兽骨和细碎贝壳来看,H3可能是一处两期延用的火膛遗迹。
贝壳坑,34个。主要分布于南区中部和西部。贝壳坑大部分开口于第6层下,也有小部分开口于第7A层及第7B层下。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填土一般为黑褐色沙质黏土,夹杂有大量贝壳,出土有少量陶片、石器、炭粒、红烧土粒(块)、动物遗骸等。陶片较碎,可复原器极少,石器主要为凹石。
房基,2座。位于遗址南区中部,均开口于第5层下。为地面柱洞建筑,残留有柱墩、居住面。柱墩的做法是:搬来纯净的老红沙,先在沙地上垫一层形成柱垫,然后在其上放置柱子,最后在柱子周围用老红沙将其敷住。有些柱洞仅遗留放置于柱子之下的柱垫部分,有些还能看出柱子移走后遗留下的柱坑。居住面也主要是用老红沙平整填垫而成,局部地方还掺杂纯净的细沙。因破坏严重,无法确认房址的形状及方向,未发现灶坑、门道等遗迹。
土墩,位于遗址南区中部。土墩大部分开口于第6层下,少量开口于第5层下。在不到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分布有100个大小不一的土墩。土墩的做法是:先在沙地里挖出直径0.12~0.98米、深0.1~0.5米不等的坑,然后用纯净的老红沙填充。土墩填土为沙质黏土,均呈棕褐色,较纯净,质地坚硬、致密。平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少量为方形或不规则形,纵剖面一般上大下小。土墩分布密集,布局无明显规律。土墩之间为灰色沙土。每个土墩开口处的相对高差不大,大体位于同一平面上。
庵山沙丘遗址房址与活动面(东-西)
庵山沙丘遗址出土遗物丰富,主要有陶器、原始瓷器、石器、玉器、铜器、骨角器、贝器等。
陶器
庵山沙丘遗址出土尊形器
陶器,以陶片为大宗,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陶。夹砂陶有红褐色、灰色、灰黄色、灰褐色、灰黑色等,其中以红褐陶和灰黑陶数量最多,其次是灰褐陶和灰黄陶,灰陶最少。大部分夹砂陶火候较低,质地粗糙,陶胎存在夹心或内外胎色不一样的现象。夹砂陶以手制为主,并加以慢轮修整,一些夹砂陶内壁可见因手制而形成的凹凸不平的现象。可辨器形有罐、釜、甗、尊、壶、钵、支座、网坠、陶拍、环等。纹饰的装饰手法有拍印、施衣、堆贴、刻划、镂孔数种。拍印的纹饰有梯格填点纹、叶脉纹、曲折纹、方格纹、间断绳纹、栅篱纹、网格纹、席纹、绳纹等,其中以梯格填点纹、叶脉纹、曲折纹最多。施衣主要为红衣,零星陶片施黑衣或赭衣,施衣部位大多位于唇、颈部,少量施于腹部。施衣陶多见于素面陶,少量为拍印纹饰后再施衣。堆贴手法主要运用于器耳与罐的连接部位。刻划和镂孔仅在个别陶器中出现。几种装饰手法有时在一个器物上组合使用。泥质陶大多为残片,制法多为轮制,可辨器形有壶、纺轮、网坠、环等。器表以素面为主,少量拍印方格纹等。印纹硬陶大多为残片,胎大多呈灰色,火候较高。可辨器形有罐、豆等,器表饰方格纹、席纹等。
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胎呈浅灰色、灰白色、灰黄色等,质地致密。火候较高,吸水性差。釉色有青色、灰绿色、青黄色等,胎釉结合不均匀,大多有脱釉现象。器形主要有豆、罐等,纹饰有弦纹、刻划纹等。
石器
石器,大多数为打制石器,仅见一件小型磨制石斧,打制石制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打制锛形器、石核、石片、断块、碎块等。另有一些石质加工工具如石砧、石锤、砺石与凹石等;铸造青铜器的工具有石范。
装饰品
装饰品有玉玦、玉环、玉璜、石玦等。
骨角器
骨器,锥、镞、匕、笄等,为动物肋骨或肢骨加工而成。角器有锥等,为鹿角或羊角制作而成。
铜器
铜器,有青铜锛、鱼钩和矛、簪、短条等。
庵山沙丘遗址出土石范
庵山沙丘遗址的发现不但对考古学本身有很高学术价值,而且对全新世以来东南沿海环境变迁的研究也是一处重要地点。
地理位置
庵山沙丘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颜厝村民小组东北侧。
庵山沙丘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深沪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庵山沙丘遗址,路程约2.6千米,用时约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