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娄巷建筑群 编辑

江苏省无锡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娄巷建筑群小娄巷建筑群

小娄巷建筑群,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小娄巷,始建于宋朝,盛于明朝、清朝。

小娄巷是无锡市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无锡谈氏和秦氏两大族的世居之地。 小娄巷建筑群包括:福寿堂、谈氏宗祠、佚园、来鹤楼。 福寿堂为面阔三间门面,自小娄巷向北直达福田巷,有数百米长,为无锡城中仅存少数备弄之一;谈氏宗祠坐北朝南,为五造进深,四开间面阔。秦毓鎏故居为清末建筑,大门朝北,原规模较大,具有龙形围墙中西合璧建筑。来鹤楼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住宅建筑。是孙揆均的来鹤楼,又称双锡山房。来鹤楼原是砖木结构五开间两层楼房,东边一开间已被拆去,今剩四间。 小娄巷建筑群见证了谈、秦、孙等江南名门望族的荣辱兴衰和无锡城市的发展,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曾是革命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较大的文物价值、研究和利用价值。

2013年3月5日,小娄巷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小娄巷建筑群

地理位置: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小娄巷

所处时代:明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700-5-09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小娄巷建筑群始于宋朝;盛于明、清。

宋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无锡谈氏始祖谈信(字寿斋)为宋翰林院博士,随高宗扈驾南渡,从河南开封落籍无锡。赐建宅第于鸣珂里,即小娄巷。

宋绍兴八年(1138年),因谈信是宋高宗的老师,故高宗御赐“溯派汴梁”匾额。

元代,谈氏将谈信故宅改为家庙。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为谈氏宗祠。

秦毓鎏故居为清末建筑,佚园、来鹤楼建于民国初年。

2008年起,小娄巷建筑群启动拆迁改造。

2016年,梁溪启动小娄巷保护修复,对文物建筑进行严格的保护修缮,对历史原物、原状已不存在的建筑区域或部位采取保护和使用功能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恢复文物建筑组合的完整性,保持历史街区风格协调、功能适用、结构安全、形式美观的环境。

2018年,《无锡市文物保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启动后,完善了小娄巷传统的空间肌理,使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布局更加完整合理。

建筑格局

编辑

小娄巷建筑群小娄巷建筑群

小娄巷是无锡市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为无锡谈氏和秦氏两大族的世居之地。 小娄巷建筑群包括:福寿堂、谈氏宗祠、佚园、来鹤楼。

主要建筑

编辑
秦焕故居福寿堂

备弄

秦焕故居福寿堂位于小娄巷50号。福寿堂为面阔三间门面,自小娄巷向北直达福田巷,有数百米长,为无锡城中仅存少数备弄之一。“福寿堂”三字为无锡书法家张宗沂所书。福寿堂西园有百年牡丹,为市内古树名木,有140余年历史,保护序号326。1958年,宅为政府所征用,于是将牡丹移至福寿堂。

谈氏宗祠

谈氏宗祠位于无锡市崇安区小娄巷48号。谈氏宗祠始建于明中叶,当时谈氏族中连中三名进士(三世孙谈谊,四世孙谈荫、谈子善),先后赐谈氏建造七座牌坊,如绣衣坊、钟秀坊、文献坊、进士世家坊等,为纪念先祖恩德建造了谈氏宗祠。谈氏是无锡古代的望族,谈信是宋高宗的老师,宋绍兴八年(1138年)御赐“溯派汴梁”匾额。此匾额一直挂于小娄巷48号谈氏宗祠正厅。1956年,被摘下。谈氏子孙世代致祭,宗祠古屋尚存,中有古碑数通。

谈氏宗祠

谈氏宗祠坐北朝南,为五造进深,四开间面阔。祠门屋宇四开间八架,中为宗祠大门,门前有双屋檐象鼻斗拱、棋盘石等,有四对荷瓣棋杆夹石,为明代遗物。门外有上马石一对,为宋代遗物。进大门有木栅,两边为厢房。天井内有两株百年古桂,古井一口。东墙有两座明刻石碑,一为谈信墓图,一为谈氏祠堂记。谈祠第二进,为四开间宽敞的厅堂,厅中有暖阁一座,有金龙盘柱,内供牌位。中堂悬挂谈纲所书“纯敬堂”堂匾。谈氏宗祠大门厅柱上有楹联两副,一曰:“积善蒙庥,顺时养晦,访绣衣古里;陔华以敦,孝友楹书,寻都宪之坊。”一曰:“经术儒宗,世传隐德:勋华政绩,代有伟人。”祠内谈信像有邵宝所书像赞,曰:“秋水丰神,苍松气骨。古心古貌,超然卓越。功于庙廊,为人世杰。懿行嘉言,至今啧啧。”山墙有邵宝、董其昌、华允诚等所撰碑刻数方。东墙有一方谈恺功绩碑;另有一方为谈信七世孙谈廷谐重修谈氏宗祠时所立碑刻,款署“天启壬戌年清和朔旦裔孙廷谐恭镌座石”诸字。据碑文所记谈氏宗祠重修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天启年间再次修缮。厅后天井内,有百年老杏两株,为纪念谈氏历代在杏坛、杏苑功绩而代代栽杏。第三进为享堂,三开间朝西,供奉谈氏各代秀才、贡生、名士牌位。另有三间朝南,供奉一品夫人、诰命、淑人、烈女等牌位。享堂内宫灯、祭具、几案等齐全。

佚园与秦毓鎏故居

佚园佚园

秦毓鎏故居在福田巷8号,为清末建筑。大门朝北,原规模较大,具有龙形围墙中西合璧建筑。其家小园佚园建于民国初年,今保存有园池、假山、花木等主要部分。故宅坐南朝北,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带马头墙平房,面阔三间。明间以方砖铺地,平顶天花板;左右两次间为地板房,窗户均为木框铁棂,门为洋式木门。明间南侧连抱,抱厦为歇山顶黄瓜脊,底部平面呈正方形,石础木柱均作方形,檐设斗拱及象鼻昂。抱厦当年题“竹净梅芬”,借乾隆的题词。有秦敦世所作联:“入园即是小山河;阖眼如见诸仙物。”整幢建筑呈现民国时期风格,制作中采纳了许多西洋的现代建筑手法,同时在材料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特色。辅房在主房西侧平行线上,坐北朝南,硬山顶平房,面阔三间。体量比主房略小,做工也稍逊一点。当年这里称水竹轩。杂屋两间在主房与辅房之间,矮小,为后建之物。此幢房屋建筑之南,即为一长方形花园,佚园,面积约两百平方米。园之偏东部位是一泓清池,池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三十平方米,池中有井一口没在水下,至今出水。南部靠高围墙处为土丘,植有花木。西部为小树林,间以石笋数枝。在佚园中还保存着孙中山题词石刻。园中还有明石香炉,已有残破。在园中,池边古木甚多,许多太湖石错杂倒卧地上。邻此为建筑精致的两层三间的鹪鹩楼和澄观楼,为民国建筑。今存的建筑有主房三间辅房三间、杂屋两间和小园一个。整个园子格局尚存。

来鹤楼

来鹤楼来鹤楼

来鹤楼位于小娄巷27号,建于民国初年,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住宅建筑。是孙揆均的来鹤楼,又称双锡山房。来鹤楼原是砖木结构五开间两层楼房,东边一开间已被拆去,今剩四间。房前有院,内置花草、树木、假山,楼前辅房有圆洞门通院内,居中开间较阔,面向院子。底楼为传统方砖地,西式圆形嵌线泥墁,原有吊灯。全楼南向一色落地长窗,长窗后有栏杆,栏杆后是走廊,楼上五个房间由走廊相通。楼上居中为起坐之处,“来鹤楼”大匾即置于此,此处相当于客厅。由此可通向左右两边卧房、书房。全楼雕饰富丽,今存雕花大屏。楼房后有辅房,通向后门。来鹤楼前承少宰第,后托小娄巷,前后花园,建筑精致,为典型的民国风格住宅。

历史文化

编辑
传统文化

小娄巷的谈、秦、孙族的文化人士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先后在小娄巷校补、编纂、编著并刊印了《太平广记》《惠山古今考》《县学笔记》《避暑漫谈》《梁溪棹歌》《梁溪杂事诗》《五礼通考》《中华大字典》《锡山秦氏文抄》《寄畅园考》等。

人才培养  

小娄巷数百年来走出了1名状元、13名进士、15名举人、近80名秀才。从古代的天子之师、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到近代革命组织华兴会的首领、锡金军政分府总理、国民政府大总统秘书、中国银行行长乃至到当代的两院院士,高校校长、国家领导人的秘书等。小娄巷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孕育了无数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医学、金融方面的人才。

保护开发

编辑
2019年6月30日,小娄巷重新开巷,打造了小娄新韵、小娄古市、小娄秘境和小娄雅院四大主题业态。

文物价值

编辑
小娄巷建筑群见证了谈、秦、孙等江南名门望族的荣辱兴衰和无锡城市的发展,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曾是革命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较大的文物价值、研究和利用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小娄巷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小娄巷建筑群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小娄巷。

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小娄巷建筑群,路程约2.1千米,用时约1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