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庆寺石窟 编辑
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义马市辖区,该石窟东临洛阳,西望长安,南面天池,北依韶峰。该石窟应凿于宣武景明年间,是年代较早的北魏中原地区主流石窟之一。
鸿庆寺石窟窟群开凿于呈“L”形的山崖间,北侧崖段被建筑遮挡现无遗存,洞窟所在的西侧山崖大致南北走向。窟龛结构及形制多样,平面方形,以覆斗顶为主,原始及现存规模可观,以往均称有六窟,两窟毁,存四窟。实则发现现存洞窟八座,清理出的第五、七、八窟尚有较丰富的遗存。
1963年,鸿庆寺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鸿庆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鸿庆寺石窟
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义马市辖区
所处时代:北魏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5-456-4-14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圣主御驾亲临,改名鸿庆寺。
金元时期,鸿庆寺院仍占有耕地数百亩,纺车,侧轮水磨等生产生活资料一应俱全。
明清两代,鸿庆寺内仍屡次修葺佛龛,佛殿,观音殿等建筑。
1956年,两次拨款对鸿庆寺石窟进行维修。
1982年,对鸿庆寺石窟建了保护围墙。
外部
遗址
第一窟
第一窟前部石壁早已坍塌,今之前壁与门窗为近人补修。窟内平面为方形,设中心方柱。南北壁皆长6.1米、东西壁皆长5.9米;中心柱东两面宽2.74米、南北面宽2.93米。窟内地面约有50厘米厚的黄淤土。中心方柱:东为正面,下部残存一组浅浮雕画面,高0.63米,宽1.7米,画面中间嵌一博山i炉,左侧有一鹿,右侧有一奔兽;柱面上部为青砖所砌、中部,嵌一块明代碑石。南北两面已全部风化脱落。
第二窟
内部
第五窟
第五窟坍塌淹没多年,前室长方形,底面宽2.1米,深2.61米,中部宽2.5米,深3米。窟顶大部是后补作的纵向圆拱顶,顶高2.75米。后室现亦为长方形,宽1.55米,深1.5米,亦是后补作的纵向圆拱顶,顶高1.75米。
佛像
像
佛龛
第一窟自内向外之第一、三、四龛均高135厘米,原始窟底与北壁下部宽110厘米,造三尊像。第二龛形制特别,高98厘米,宽110厘米,龛基下方雕博山炉和供养人,龛内右侧浮雕一跏趺坐佛,再往外分三排浮雕八身人像。人像上排三人,高发髻,内侧两人相向私语,龛边沿的一人面向龛中心;中排两人,无发髻、坐姿,下排三人,亦坐姿。龛内左侧尚存与右侧对应的小像四身,顶部遗存菩提树浮雕残迹。
古迹
2001年6月25日,鸿庆寺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义马市辖区。
鸿庆寺石窟
交通路线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菏宝高速——鸿庆寺石窟
上海市——启扬高速——宁洛高速——鸿庆寺石窟
郑州市——连霍高速——310国道——鸿庆寺石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