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轮寺塔 编辑
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 宝轮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故称仁寿建塔。为供奉舍利由尼姑道秀主持建筑,塔体为木塔。 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宝轮寺塔(砖塔)。 因其塔内回声类似蛤蟆的叫声,俗称“蛤蟆塔” 。
宝轮寺塔为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周长21.6米。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使得塔身外形呈抛物线状。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 宝轮寺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桥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 ,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
2001年6月25日,宝轮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宝轮寺塔
外文名:Bao Lun Temple Pagoda
别名:蛤蟆塔、三圣舍利宝塔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
建造时间:隋仁寿元年(601年)初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重建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5-0338-3-144
宝轮寺塔
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宝轮寺塔(砖塔),寺已早毁。 塔身历经16次地震仍基本完好。
1991年7月一11月,文物部门对宝轮寺塔进行修复,并以建造于金大定十一年(1181年)的沁阳天宁寺塔为参照,除塔体未能扶正外,余部均恢复原来形状。
20世纪90年代末,三门峡市重新对宝轮寺塔进行维修,修正了因塔基活动而有些倾斜的宝轮寺塔。
结构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为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周长21.6米,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又“叫三圣舍利宝塔”。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
宝轮寺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是用36×17×5.5厘米的青灰砖一顺一丁砌成,砖与砖之间用白灰粘合,灰缝较细。塔身第一层南壁辟一半圆形单券拱门,门高0.91米,两米多长的甬道与略呈方形的塔心室相连,室顶用叠涩砖砌成四角攒尖形。室北壁砌有小龛,塔身的东西壁外面各有一龛,西壁龛内有一唐代残石经幢,上雕有一佛二菩萨像;东壁龛内原有一石刻造像,今已不存;北壁上开门,门内为方形小室,在周回的室壁上凹砌脚蹬,可从此上到第二层的塔心室。第二层塔心室长1.17、宽1.14、高2.06米,塔心室四面墙上件有一个半圆形拱券门,门内各有一个方形小室,室内和塔;心室的项部都是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砌成的攒尖形藻井,塔自第十层往上均做成实砌,除第三层有塔心室和供人攀登至上一级的小方室外,其余各层的平面布局均同第二层。
宝轮寺塔各层檐上均未施平座,只用叠涩砖层层挑出。一至四层的塔檐下砌有一层拔檐砖,上面砌菱角牙子砖两层和叠涩砖七层,檐口上再砌五层反叠涩砖。五至八层的塔檐下的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的层数稍有增减。第九层以上的塔檐下有拔檐砖和菱角牙子砖各一层,叠涩砖五层,檐之上部砌反叠涩砖五层。每层塔檐下有风铎(铁铃为复原物),角檐断面呈三角形的角梁。
宝轮寺塔
特点
宝轮寺塔外形为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桥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塔形,外形呈抛物线状,风格典雅,结构坚实。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
游人立于宝轮寺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类似蛤蟆的叫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叫的声音也越逼真、越响亮,故俗称“蛤蟆塔”。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
宝轮寺塔
湖滨区陕州风景区内
详情开放时间
宝轮寺塔全貌(航拍)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信息
三门峡市内乘公交1路、2路到陕州风景区站下可到,步行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