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庙底沟遗址 编辑
庙底沟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古城南,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 ,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 。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青龙涧河南岸二层台地上,东至火烧羊沟东崖,西至庙底沟西崖,南至召公路以南,北至仰韶大道以北 ,面积约为36.2万平方米。遗址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出土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器物数千件,其中以彩绘陶器为最多,占比达近20%,为考古史少见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与源流关系,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考古学价值 。
2001年6月25日,庙底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庙底沟遗址
外文名:Miaodigou site
地理位置: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古城南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362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保编号:5-0068-1-068
1955年,庙底沟遗址进行全面调查 。
1956年9月至1957年3月,因建设三门峡大坝,庙底沟遗址由中国国家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此次发掘面积4480平方米,共发现房屋3座、灰坑194个、窑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丰富 。
庙底沟遗址发掘现场
遗址内包括仰韶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遗存(庙底沟二期文化),有聚落护围壕沟、房基、灰坑、墓葬、陶窑等多种历史文化遗存;出土了以盆、罐、尖底瓶、鼎等日常生活典型器物1万余件(河南省文物局修复305件);文物以彩绘陶器居多,纹饰有花瓣纹、涡纹、三角涡纹、蛙纹等 。
庙底沟遗址出土文物
庙底沟遗址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遗存(公元前3900年)的有房址2座、窟穴168座,屋内还发现有火塘。出土的工具以打制砍斫器、刮削器、石刀、石铲为代表。陶器多为红陶,也有少数黑陶、灰陶,彩绘则以黑色为主。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颜色主要是红色,比较典型的陶器有卷缘曲腹盆、曲腹钵、敛口瓮、夹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彩陶纹饰主要有花瓣纹、豆夹纹、网纹、窄带纹等 。
庙底沟遗址出土器具以彩陶为最多,占比达近20%,为考古史少见 ;彩陶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罐、尖底瓶、鼎较为典型,并包括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见圜底钵。彩陶多为先人的生活用品,其中不少彩陶都存在类似于后世“锔碗”等修补痕迹。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旋纹、鱼纹、人面纹、网格纹、圆点纹、几何纹、动物纹饰等,各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
庙底沟遗址出土彩陶盆 国家博物馆藏
庙底沟遗址方形房屋复原
庙底沟居民的生活图景
器具功能研究
庙底沟遗址出土有数千圆饼形器,其加工简单,从河边捡来,正反面不动边缘略敲打,尺寸在5~20厘米不等,70%以上直径在10厘米左右,重量400克左右,部分人员认为是小口尖底瓶的盖子,但亦可能和狩猎有关,即庙底沟人随身携带的投掷器。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为仰韶时期特有的文物,此前因为当时不具备凿井技术而被认为是打水用的集水器,结合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也有可能是造酒酿酒用,但还需进一步证实 。
文化衔接佐证
庙底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图案文化探源
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器——弧线三角纹彩陶
文化传播分析
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考古价值
庙底沟遗址是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资料与历史文化发展序列的实物例证。其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有着不可估量的“三个第一”:第一次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了起来,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论断,结束了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人种西来说”的争论;第一次证明了三门峡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是史前时期中华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巅峰期,其渊源地位尊贵崇高,不可动摇,无可替代;第一次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有序,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古礼已经形成 。
庙底沟遗址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的特殊遗存,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东与仰韶村遗址,西与北阳平铸鼎塬遗址群,形成了三门峡市整体的史前文化突出坐标与在中国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地位 。
开发价值
庙底沟遗址具有较大保护开发价值。第一,三门峡庙底沟文化遗址是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符号和载体的重构再现,保护和开发庙底沟文化遗址,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化、艺术、考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形成与其相匹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实物载体,成为确定三门峡“城市之源,文化之根,中国史前之中国”的无价名片;第二,庙底沟文遗址是对国家文物局提倡大遗址保护模式的重要实践,庙底沟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大力推进可使其成为城市中的魅力公园场所和高品位文化空间;第三,庙底沟遗址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价值的显著标志;第四,庙底沟文化遗址是改善民生的新动力,遗址的保护开发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历史文化空间载体,利于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
单位评定
庙底沟遗址文保立碑
2001年6月25日,庙底沟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保护开发
2003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发布《庙底沟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
2012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备案 。
2020年10月,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
2020年3月5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
2021年10月17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
地理位置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三门峡市公交15路、18路、22路等至庙底沟遗址公园站下车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