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村炎帝庙 编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村炎帝庙关村炎帝庙

关村炎帝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镇关村,占地面积1445.22平方米,是元、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关村炎帝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石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进行了维修,历时三年。关村炎帝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现存大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东耳殿为明代建筑,东耳殿、香亭(献殿)则为清代建筑,其余建筑均为近现代。该庙由南至北有香亭、正殿,东西有厢房、耳殿。正殿栱眼有壁画6幅(时代不详);前槽两内柱彩绘龙云图,图案仍可辨;东西山墙满绘人物壁画。关村炎帝庙正殿既有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其东西山墙的壁画、木构件上的彩画及屋顶明代琉璃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关村炎帝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关村炎帝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镇关村

所处时代:元、清至民国

占地面积:约 1445.22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844-3-14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关村炎帝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石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进行了维修,历时三年。

1950年,关村炎帝庙作为生产大队办公用房,之后曾做学校、仓库等使用。

1979年,村民集资修缮并恢复关村炎帝庙祭祀功能。

2016年,对关村炎帝庙进行了修缮。

建筑格局

编辑
关村炎帝庙坐北朝南,现存一进院落。南北长47.76米,东西宽30.26米,占地面积1445.22平方米。现存大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东耳殿为明代建筑,东耳殿、香亭则为清代建筑,其余建筑均为近现代。该庙由南至北有香亭、正殿,东西有厢房、耳殿。  

主要建筑

编辑
正殿

正殿

关村炎帝庙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檐柱12根,两角柱方形石质混棱造,两平柱为后人更换,内柱4根,前槽方形,后槽圆形。前檐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昂做琴面式,蚂蚱头。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形制同柱头铺作,里转挑斡。梁架为殿内厅堂做法,六架椽屋前乳栿对后搭牵用四柱。三椽栿上两端蜀柱承平梁,平梁上施蜀柱、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相交承托脊槫。各槫下襻间均为实拍捧节令栱。

献殿

献殿献殿

关村炎帝庙献殿砖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卷棚顶。斗栱三踩单昂,明间与次间各施平身科一朵。梁架结构采用勾连搭的手法,四椽栿通搭献殿前后檐并插入正殿檐柱内,献殿后檐与正殿前檐对接,中有水槽,两侧有龙首形水口。

东、西耳殿

关村炎帝庙东、西耳殿面宽三间,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柱头用三踩斗栱,平身科逐间施一攒,形制同柱头科。

文物遗存

编辑
壁画

壁画、彩绘

正殿栱眼有壁画6幅(时代不详),皆为沥粉贴金做法,金色盘龙,形态各异。前槽两内柱彩绘龙云图,虽色泽减退,但图案仍可辨。东西山墙满绘人物壁画,疑为炎帝传说事迹。在长治遗存的诸多炎帝庙中大幅炎帝故事图较少见。

彩画

正殿外檐斗拱彩画保存尚好。

脊饰

正殿正脊大吻皆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烧造(题记在近年维修时遗失),正面行龙牡丹,背面凤凰牡丹。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炎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地区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的重大转折,在长治市郊区的百谷山和壶关、长治县、长子、潞城、黎城等地留下了众多活动的遗迹。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修建了炎帝祠、神农庙来祭祀炎帝,郊区老顶山镇关村的炎帝庙就是其中之一。

文物价值

编辑
关村炎帝庙正殿既有晋东南地区元代建筑的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其东西山墙的壁画、木构件上的彩画及屋顶明代琉璃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遗址碑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关村炎帝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关村炎帝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镇关村。

关村

交通信息

步行:自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镇人民政府步行前往关村炎帝庙,路程约940米,用时约14分钟。

下一篇 石室蓬莱宫

上一篇 李庄武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