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编辑

温庭筠词作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描绘了一幅清幽雅丽的秋夜采莲图,表现了采莲女子秋夜冒寒采莲的辛勤劳作以及心中的离愁怅恨。作者先以映池秋月起兴,把情思暗中引向怀远,接着再写主人公人在采莲,而心不在焉,表现其秋夜离愁。全词节奏天然,笔触清丽,比喻生动,意象优美,韵味悠长。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作者:温庭筠

创作年代:晚唐

出处:《花间集》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

编辑
荷叶杯⑴

镜水夜来秋月⑵,如雪⑶。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⑷。惆怅,正思惟⑸。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荷叶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分单调、双调两体。此词为单调小令,二十三字,四仄韵二平韵。

⑵镜水:镜湖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境内,以其水清澈可鉴而名,所以又称镜湖。因此“镜水”亦可理解为平静明净、清澈如镜的水。

⑶如雪:指月光。

⑷小娘:旧称歌妓,也是对少女的通称。此指采莲的少女。红粉:女子化妆所用的胭脂和铅粉。此处指妆扮得十分美丽的少女面庞。寒浪:寒的水波。

⑸思惟:思量,思念。一作“思想”,又作“相思”。

白话译文

秋水平平如一面镜,载来圆圆的月,月光如雪般洁白晶莹。又是采莲的节令,那红颜少女,却迎着秋水的清冷,相思如寒潮浪涌,正幻入团圆的梦。

创作背景

编辑
此词写秋夜离愁。调名“荷叶杯”,是因为作品写的这段生活发生在莲塘里,故而有意选用了切“荷”的调名(唐时词牌其实也就是题目)。词人也许是借这个调名,用以创造出一个波寒浪静的凄迷意境以寄托他的惜别之思。根据词意,此词可能作于词人游越中时。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此词描绘了一幅清幽雅丽的秋夜采莲图,抒写了采莲少女在月夜中的惆怅心绪。全词节奏天然,颇为人们称赏。

首起二句以映池秋月起兴,八字缀连时间景物:秋水,秋夜,秋月,水平如镜,月光如雪,构成了一幅秋夜月下湖上怀春图。接着以“采莲时”写采莲,时已秋日,莲子成熟,采莲开始。这是件引人遐思的事情,因为采莲常常蕴含着男女情爱意旨的表达。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即云:“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女子爱恋情郎的心清澈如水,热情似火,显得格外纯真、赤诚。另如晚唐皇甫松的《采莲子》词:“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情窦初开的采莲少女被岸上的英俊少年迷住了,爱情的火焰悄悄燃起。她下意识地抛出一颗莲子——一颗少女初恋的心。所以,这里的采莲活动也隐含着对情爱的渴望和追求。接着再写主人公的离愁。此词贵在捕捉主人公一瞬间的情感:她面对自己映在水光之中的娇颜,顿生孤寂与惆怅。“对寒浪”与“镜水”“秋月”照应,写采莲女子面对秋月下的荷塘,凝思暗想,感到心境凄凉,因而“惆怅”,失意与哀伤袭上心头。结拍“正思惟”是“对寒浪”的延展、继续:女子仍然在思念着心上人,越想越失望,越想越哀伤,正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这里写出了主人公人在采莲,而心不在焉。同时“红粉”与“寒浪”的映照,“惆怅”心情的揭示,“思惟”意念的抒发,令这清雅的荷塘月夜增添了一丝淡淡的感伤色彩。

这首词写得很精练,紧抓采莲女月夜伫立凝思这一意象,用简洁凝练的笔法,层层递进,把少女那种孤寂、苦闷、惆怅的心境展露无遗,并把她那愁思难解、痴情痴想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短短二十三字,就把情景融与一体,可见其卓绝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名家点评

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邱美琼、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整个词境,前后连贯,景物怡人中蕴含淡淡的哀愁,韵味悠长。

作者简介

编辑

温庭筠像 温庭筠像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