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原古城遗址 编辑
固原古城遗址,史称“坚城”,即汉高平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是汉朝至清朝时期的古遗址。
固原古城,战略地位重要。城墙规模大,是内外两城墙,平面呈“回”字形,在中国古代州、县级修筑城墙之中,比较少见。内城墙保存较完整的仅有西湖公园内长约500米的部分。外城墙保存较完整的有“和平门”和“靖朔门”1000多米的一段城墙。留存建筑遗存有文澜阁、财神楼、城隍庙、铁抱铜、靖康铁钟等。固原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宁夏段上重要的城市遗址,历经各个朝代的扩建、维修和加固,规模宏大,是一座集政治、军事和文化于一体的古城,也是固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固原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固原古城遗址
地理位置: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所处时代:汉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486-1-48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是乌氏戎、义渠戎等北方游牧民族生息之地。秦人兴起后,征服、兼并了诸多戎人部落,置乌氏县,为固原乃至宁夏县级政权制度之始。
秦始皇时期,天下一统,固原作为边陲重镇纳入了统一的版图,秦与汉初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辖21县,同时筑高平城(今固原内城,城墙周长九里三分,4650米,高三丈五尺,11.5米),从此固原成为安定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平城的筑造,奠定了固原城池建制的初期格局,也是固原古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因其处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孔道,又为城池险固的军事要塞,有“高平第一城”之称。
十六国时,固原被少数民族建立的前、后赵、前、后秦、西秦、大夏等政权统辖。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镇,被视为“国之藩屏”。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改为原州。北周时,设置原州总管府,成为其政权的“霸业所基”。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正月,新筑原州城,扩大了城的规模,原城址成为新筑城的内城,这次城池修筑,承前启后,奠定了唐宋以前原州城的格局。
隋唐时期,固原的建制很不稳定。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县,固原时为原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原州又改为平凉郡,治所仍在高平县,同时置有原州羊牧,设大都督并尉。唐代,固原的设置有原州、原州都督府、平凉郡等。前期,政治稳定,国力昌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畅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固原城也得到了发展,到唐代中后期,因为“安史之乱”,吐蕃民族占领了原州,“毁夷垣墉,弃之不居”。唐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原州收复,归治。这个阶段,固原城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
宋时,固原地处宋与西夏交战的前沿阵地,建置的设立和城的建设主要考虑军事意义,在固原设置镇戎军,成为西北军事重镇。城的建筑形制也发生了变化,凸显军事防御,增筑了瓮城和马面。
宋绍兴元年(1131年),固原陷于金,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升镇戎军为镇戎州,对这里进行特别经营。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年)发生了大地震,固原城遭到破坏。
明清时期,是固原城的修筑顶峰,最终形成了内外两重城墙,平面呈“回”字形的建制格局。明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允准修筑固原城。明成化六年(1470年),固原兵备道佥事杨勉整饬兵备,增筑固原城,并在南城门镇夷、东城门安边上修建辅楼。明成化十年(1474年),置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于固原,总领陕西三边军务。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设固原镇,又称陕西镇,固原遂成为北方军事防备的“九边”重镇之一。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总制为总督,驻节固原。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边总制秦竑增筑外关城,城墙上有堞楼,城周有壕堑,周长十三里七分(6850米),高三张六尺(约12米),设关门口,外为沟池,深阔各二丈。开有四道城门,南镇秦、北靖朔、东安边、复开西门称威远,这次修筑的外关城基本上奠定了双重城墙的形制。明万历二年(1575年),三边总督石茂华主持以砖甃城,即用砖石砌护墙体外表,并增筑了角楼、铺房、炮台、水沟、车道及城墙顶部外沿,加修了作战用的垛墙,还修建完善了10道城门,最终形成了砖包城。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驻固的镇绥将军潘育龙增修固原城,并加修大小城楼21座”。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固原总督那彦成再次进行修缮,至此,一座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岁月的古城,历经各个时代的逐渐修筑、完善,集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最终定格。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加强备战,利用城墙包砖修筑地下防空洞,便开始拆除城砖。20世纪80年代,墙体基本上被拆除殆尽,只留下了不易拆除的残壁断垣和利用墙体作为羁押犯罪分子看守所的西北角一段。
2007年,固原市政府开辟古城墙花园,并对城墙基址进行保护性修复,呈现出基址轮廓。
靖朔门
内城墙体遗址
固原古城遗址墙体
外城墙体遗址
固原古城遗址墙体
主要建筑遗存
文澜阁,位于固原市原州区第二小学院内内城墙东南角台上,始建于明代中期,为祭祀魁星之场所,又称魁星阁。建筑风格为六边形三层檐亭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是固原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之一。
财神楼,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宋家巷过店街南端。从建筑风格看,始建于明代。过店街是清末至建国初期固原城的繁华商业地段,清光绪四年(1878年),商家为了财源兴旺,捐资重修。整体建筑制作比较细致,楼阁修筑宏伟壮观,是固原唯一保存的城楼式歇山顶楼阁建筑。
城隍庙,位于原州区政府东街北侧,创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经明清两代营建,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部分建筑物被国民党政府第八战区作为粮库。1954年开始,由粮食部门使用。保存较好的有三间正殿,正殿的两侧墙柱砖雕及圣母宫一部分建筑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铁抱铜,据记载,铸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是城隍庙门前一对高五尺的铁狮中的牝狮,其左前肢爪下踩绣球,臂弯处伏一小铜狮,人称“铁抱铜”。1958年,在大炼钢铁的运动中被毁坏。现存有小铜狮,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固原城中心的鼓楼
早在诗经中就把固原称之为大原;固原有巩固中原的意思,因为关中四塞——萧关在固原,这里是通向关中和中原的门户,守住了此地,就巩固了中原。
固原古城遗址介绍
遗址碑
地理位置
固原古城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固原古城墙遗址公园
交通信息
自驾: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固原古城遗址,路程约2千米,用时约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