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银岛沉船遗址 编辑
金银岛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金银岛西南面礁盘所在海域,是清中晚期沉船遗址。
金银岛沉船遗址以石质类文物为主要堆积,石质类文物之间还发现有少量陶瓷器碎片。遗址整体分布略呈南北向,分布范围南北长124米、东西宽72米。金银岛沉船遗址船板与石质类文物、陶瓷器的同时发现为确定西沙群岛大部分水下遗存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等地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19年10月7日,金银岛沉船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金银岛沉船遗址
地理位置: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金银岛西南面礁盘所在海域
所处时代:南宋、明清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122-1-122
1991年,中央民族大学王恒杰教授对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岛屿及岛屿周边的礁盘进行了考古调查,在金银岛周边礁盘上发现大量陶瓷器残片和石质类文物。
1996年4~5月,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了西沙群岛文物普查队。普查队在金银岛西南沙滩及礁盘上发现300余件陶瓷器残片,推测其属于同一处沉船遗址。
201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局组成的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在金银岛西南礁盘上发现一处沉船遗址。遗址内海床表面散落有大量的石质类文物和青花、白釉瓷器残片。由于遗址靠近金银岛,考古队遂将其命名为金银岛沉船遗址。
2012~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局对金银岛沉船遗址进行了定期调查和复查,初步掌握了该遗址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和文化内涵。
金银岛沉船遗址考古现场
金银岛沉船遗址水下概貌
遗址概况
金银岛沉船遗址冲沟
金银岛沉船遗址斜坡状礁盘
遗迹
金银岛沉船遗址发现一块船板,位于核心堆积区西北部Ⅳ区试掘探方T2内,没有发现其他遗迹。船板只有一小段暴露于海床之上,而大部分被埋藏于海床以下约0.3米。全部揭露后的船板处,外表呈黑色,质地松软,表面有大量海洋生物蛀蚀后形成的孔洞,残长160厘米、残宽10厘米、厚6厘米。有多枚铁钉镶嵌在船板中,铁钉锈蚀严重,船板附近散落有大量陶瓷器残片。由于没有直接暴露在海床表面,这些陶瓷器残片表面基本没有附着物,器表光亮莹润。船板以上的堆积主要由松散的死鹿角珊瑚残段、珊瑚石块构成。所在区域周围海床表面还散落有一定数量的石质类文物。
遗址时代
BETA实验室对金银岛沉船遗址船板的采集样品进行了测年分析。检测报告认为船板样品的时代为清代中期。据此可以判断,金银岛沉船遗址的时代与珊瑚岛沉船遗址相近,为清代中晚期。
文化层
金银岛沉船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简单,且堆积较薄,以遗址西北部Ⅳ区试掘探方T2的地层堆积为例,可以分为3层:
第一层:厚约10~20厘米,堆积主要为松散的死鹿角珊瑚残段和珊瑚石,其间分布有少量石质类文物和陶瓷器残片,应为海浪冲刷和珊瑚死后形成的堆积。
第二层:深10~15厘米,厚10~30厘米,白色珊瑚砂,较细腻,发现有船板及大量陶瓷器残片,器类有碗、盘、碟、杯、盏、汤匙、砚台、器盖等,应为沉船遗址形成时的原生堆积。
第三层:深20~30厘米,珊瑚板岩,厚度不明,珊瑚板岩硬而结实,未发现遗物。
金银岛沉船遗址石基座
石质类文物
石质类文物665件,多散落于海床表面,分布较为集中,部分区域石质类文物存在多件叠压的情况。大多数石质类文物的表面附着有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颜色斑驳不纯,部分石质类文物雕刻有精美的花纹装饰,多见浅浮雕的缠枝花卉纹、绶带纹等。根据功用可以分为建筑构件、生活用具和船上用具等三类。
金银岛沉船遗址石屋檐构件
金银岛沉船遗址石砚
船上用具,3件,均为碇石,2件较为完整,1件残断,呈橄榄状,中部较宽,有一周环绕碇身的长方形浅槽,两端内收变窄。
瓷器
石质类文物之间及遗址核心堆积区北部的海床表面散落有一定数量的陶瓷器碎片,总体分布较为零散,没有完整器,器类有碗、盘、杯、盅、盏、碟、匙、瓶、器盖等,根据釉色可以分为青花、五彩、青白釉和白釉四类。
金银岛沉船遗址水下考古拍摄
地理位置
金银岛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金银岛西南面礁盘所在海域。
永乐群岛
交通信息
乘飞机:自海南省海口市可以乘坐飞机前往三沙市,再乘车前往金银岛沉船遗址附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