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崖岭城址 编辑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境内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崖岭城址珠崖岭城址

珠崖岭城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村东珠崖岭博抚村1号,边长155—160米,周长约750米,修建于汉代—唐代。

珠崖岭城址平面呈正方形状,城墙保存基本完整,北墙长160米,西墙长155米,城墙残高1.5—2米,墙基宽5.1—5.7米,东墙面临南渡江,南城墙中部开一城门,残存城门和角楼。珠崖岭城址是海南岛已知时代最早的古城之一,也是海南现存极少、较完整的古代城址,为海南岛上汉至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之古遗址、古墓葬有着许多无法替代的作用。

2009年5月8日,珠崖岭城址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珠崖岭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珠崖岭城址

地理位置: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村东珠崖岭博抚村1号

所处时代:汉代—唐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天

编号:7-0399-1-39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汉代—唐代,珠崖岭城修建、完善。

1995年9月和12月,海南省文管办、海南省博物馆、琼山市文体局和琼山市博物馆2次对琼山市龙塘镇潭口管区博抚村的一处古城址进行考古调查,并认为该古城可能是西汉珠崖郡城遗址。

1999年3月—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琼山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发掘队,对龙塘镇博抚村北的珠崖岭古城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

2017年,珠崖岭城址考古发掘和保护规划编制完成。

2019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划定珠崖岭城址保护范围。

2023年1月7日从海口市旅文局获悉,经过珠崖岭考古工作队针对珠崖岭城址的数月发掘,此次发掘总面积约546平方米,发现建筑基址2处,柱洞76个,灰坑24座,城外壕沟1条,取得重要收获,为了解海南岛汉唐时期的行政设置及沿革、社会生活、手工业生产以及与祖国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

遗址格局

编辑
珠崖岭城址西南距龙塘镇约4千米,西北距原琼山市区约12千米,坐落在南渡江西岸的高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古城扼守在南渡江边,与江面高差约有20米。城址周长715米,平面呈正方形状,城墙保存基本完整,北墙长160米,西墙长155米,城墙残高1.5—2米,墙基宽5.1—5.7米,东墙面临南渡江,南城墙中部开一城门,残存城门和角楼。

珠崖岭城址内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以T4西壁剖面为例:第一层为灰褐色土,夹杂有砂石粒,土质疏松、干燥,厚0.15—0.35米,该层出有建筑构件、青釉瓷器、泥质陶器和夹粗砂陶器等,器类包括砖、瓦、碗、罐、钵等;第二层为黄褐色土,距地表深0.15—0.35米,厚0.25—1.1米,堆积上部含砂石粒较多,质地较硬而发粘下部含砂石粒较少,质地较疏松,该层出有建筑构件、青釉瓷器、泥质陶器和印纹陶器,器类包括砖、瓦、碗、罐、钵等;第二层以下即是生土,为红褐色硬土。

文物遗存

编辑

城墙遗迹

根据1999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琼山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的发掘情况表明,珠崖岭上的土筑城圈可以确认为古代夯土城墙。在解剖北城墙T1内,地层堆积分为两大部分,北半部为残存的夯筑城墙,南半部为城墙倒塌后形成的堆积以及城址废弃后填埋的文化堆积。

南半部堆积的第层为表土,呈灰红色,厚米其南侧斜坡处的堆积较厚,达0.5米;第二层为城墙顶部倒塌后形成的堆积,呈红褐色,质地较硬,厚0.5—0.7米,此层自北向南倾斜堆积,南部较厚;第三层为黄红褐色土,土色斑驳,内夹杂大量碎砖、瓦片,土质较硬,厚0.5—1.5米,此层显然是城墙倒塌堆积及人工填埋的建筑垃圾;其中,第二、三层均叠压在夯土城墙南侧之上,相对年代要晚于城墙。

北半部在表土以下为夯土城墙,现残存的部分顶部宽2米、墙基宽约5.1—5.7米、残存高度约1.8米。北城墙位置在较高的丘陵岗地上,从风化的原生岩石面观察,此处较城内(南侧)地面高出1米。城墙为平地起筑,其两侧的夯土较坚硬,有不明显的夯层,每层厚5—8厘米。城墙中心部分用土填筑,分不出夯层,土质较硬,颗粒较粗,靠近顶部则全部经夯筑。夯土城墙两侧及顶部皆遭到人为破坏,从保存的遗迹现象分析,推测原来城墙基部宽约6、高约5米。

从总体情况观察,珠崖岭上的土筑城圈确为夯土城墙。它符合挖土筑城的规律,城墙顶部全部用生土夯筑,不包含任何遗物,非常坚硬城墙基部以下则为筑城前的地面。该城址保存较好,平面近方形,边长155—160米,周长约750米。仅南城墙中部发现一豁口,当为城门。现存城墙残高1.5—2米。

出土文物

在城墙及城内文化推积中出土的遗物主要为陶、瓷器和建筑构件,另外在城址周围还采集到一些时代大体相同的遗物,其中,发掘出土的标本共309件,采集标本为68件。

瓷器

瓷器共157件,其中含采集品1件。器类包括碗、罐、盘、钵等,其中碗最多,罐、盘次之,钵仅1件,另有器形不明者3件。以浅灰色胎为多,黄白色胎次之,大部分器物胎较粗,质地疏松,有气孔,吸水性强。器物表面均施青绿釉和青黄釉,釉面有开片,多数釉层的光泽度不高。一般为里外上釉,多不及底,外壁近底处和足部露胎,釉易脱落。装烧时采用垫块叠烧的方法,在一些碗、盘内底存留的垫痕相当明显。

碗:共66件,其中1件为采集品。以饼足最为常见,也有少量圈足。按口、腹形态的差异,可分五型。

出土瓷器出土瓷器

A型:直口,弧腹。T1夯:9,圆弧腹,饼足,足底挖有一凹圈。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外壁施半釉。口径10.4厘米、足径3.2厘米、高3.8厘米。

B型:敞口,弧腹。可分二式。I式:深弧腹。T6,器形较大,下腹向外略鼓,饼足,足底挖有一凹圈。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开片较大,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口径16.4厘米、足径6.4厘米、高7.6厘米。T1,口稍外侈,饼足,足底挖有一凹圈。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有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口径11.5厘米、足径4.5厘米、高4.7厘米。T1:21,口稍外侈,下腹略向外鼓,饼足,足底挖有一凹圈。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有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口径10.5厘米、足径5.6厘米、高5.5厘米。II式:浅弧腹。T1:20,饼足,足底挖有一凹圈。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所施青黄釉较为光亮,外壁施半釉。口径10.4厘米、足径5厘米、高3.4厘米。T6:3,饼足略向内凹。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所施青黄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外壁施半釉。口径10.8厘米、足径4.9厘米、高4.2厘米。T1:22,饼足略向内凹。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有开片,釉色较青黄釉显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口径15.6厘米、足径7.8厘米、高5.6厘米。

C型:敞口,斜腹。T1:18,器形较大,大敞口,腹壁略斜,饼足较矮小,足底挖有一凹圈。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壁薄,近底处较厚。器表所施青绿釉开片较大,釉色较光亮,外壁施半釉。口径17.2厘米、足径6.1厘米、高6厘米。

D型:敞口,折腹。可分二式。I式:沿外卷,口以下器壁略直。T1:28,折腹向下内收,折腹处内壁有三道凹弦纹,底残。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黄釉,杂有青绿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外壁施半釉。口径17.9厘米、残高4.9厘米。II式:斜折腹。T1:23,折腹处外壁起凸棱,圈足未挖净。浅灰色胎,质地较细,有气孔。器表施青黄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釉已脱落殆尽。口径16厘米、圈足径6.4厘米、高7.9厘米。

E型:口部残,斜腹。采:068,为越窑青瓷碗底。下腹向内斜收,玉璧形底。灰色胎,质地较硬。器表施青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底径6.3厘米、残高2.8厘米。

钵:共1件。圆唇(T2:35),口微敛,弧腹,底残。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所施青黄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外壁施半釉,釉已基本脱落。口径15.6厘米、残高6.4厘米。

盘:共41件,可分三型。

A型:折腹。可分二式。I式:近直口。T5:1,圆唇,近平底。浅灰色胎,质地较细,有气孔。器表施青黄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口径12.2、底径3.2厘米、高3.4厘米。II式:敞口,斜折腹。T1:24,圆唇,内壁有一周凹槽,平底略凹。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所施青绿釉有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口径12.3厘米、底径4.2厘米、高3.7厘米。

B型:圆唇,敞口,浅弧腹,平底。T6:4,壁较薄,底厚。黄白色胎,质地较细,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有小开片,釉色不太光亮。釉已基本脱落,外壁施半釉。口径14.8厘米、底径4.8厘米、高3.5厘米。T2:6,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黄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内壁满釉,有支垫痕,外壁施半釉。口径16.4厘米、底径4.9厘米、高3.6厘米。

C型:卷沿,敞口,弧腹。T1:26,内壁中间有一周凹弦纹,平底稍内凹。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有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外壁施半釉。口径12.8厘米、底径5.1厘米、高2.95厘米。

罐:共45件。均为口沿、器底和腹部残片。可分三型。

A型:直口。可分三式。I式平沿,短颈。T3:08,肩部略鼓。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的青黄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釉已部分脱落。器壁厚0.9厘米。II式:平沿,高领。T1:40,唇略向外凸,溜肩。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绿釉,釉面有气孔和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器壁厚0.7厘米。III式:平沿,高直领。T6:12,溜肩。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釉已脱落。器壁厚0.6厘米。

B型:平沿,侈口,高领。T1:39,肩略鼓,残存一横耳。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釉已基本脱落。器壁厚0.5—0.6厘米。T6:13,溜肩,残存一横耳。浅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施青黄釉,杂有青绿釉,有开片,釉色不太光亮。器壁厚0.6—0.8厘米。

C型:卷沿,短颈。T3:26,溜肩,鼓腹,肩部刻划符号,横耳已残。黄褐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釉已剥落。器壁厚0.6厘米。

平底器残件:器形不明,可能为罐底。T1:44,浅灰色胎。器表的青绿釉有开片,釉色不太光亮,釉已基本脱落,底部无釉。器壁厚1.2厘米、底厚0.7—0.9厘米。T1:2,灰色胎,质地较粗,有气孔。器表的青绿釉有开片,釉色较光亮。内壁满釉,外壁施半釉。底径15.4厘米、器壁厚1.3—1.7厘米、底厚1.2—1.6厘米。

器盖:共1件(T3:10)。仅残存器纽,为圆饼状,顶部中间略凸出。黄白色胎,质地较细,有气孔。器表施青黄釉,有细碎开片,釉色不太光亮。残纽直径5厘米、残高2.5厘米。

陶器

陶器共119件,其中含采集品2件。可分为泥质陶、釉陶和夹粗砂陶三类,以泥质陶占大宗,其次为釉陶,夹粗砂陶极少。

1.泥质陶器:共74件,其中含采集品2件。陶色有灰、红褐和黄褐色几类,器类包括罐、网坠、纺轮、碗、钵、管、饼和环形器等,其中罐数量最多。

出土陶器

罐:共50件。均为口沿、器底和腹部残片。可分三式。I式:平沿,侈口,束颈,肩微鼓。T3:20,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壁厚0.4厘米。II式:平沿,侈口,溜肩。T1:47,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口微侈,肩上有横耳。器壁厚0.7厘米。T2:24,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壁厚0.8—1.1厘米。III式:卷沿,溜肩。T4:9,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壁厚0.7厘米。

碗:共1件(T6:23)。泥质灰陶,胎较粗,质地较硬手制,经慢轮修整。尖圆唇,敞口,浅腹向下斜收大平底,底中间略内凹。口径12厘米、底径7.4厘米、高4.4厘米。

钵:共1件(T3:25)。泥质黄褐陶,质地硬手制,经慢轮修整。尖唇,敛口,弧壁,平底。壁厚0.4—0.9厘米、高3.7厘米、底厚0.6厘米。

网坠:共2件,其中1件为采集品。可分二式。I式:1件(采:61)。泥质灰陶,质地较硬。近长方体,四角抹圆,其中一角略残。正面的中间有一道竖凹槽,凹槽两边各有对钻的双孔(其中一孔未钻通)。长7.6厘米、宽5.4厘米、厚2.4厘米、孔径0.9—1.2厘米。II式:1件(T2:17)。泥质黄褐陶,质地疏松。近长方体,四角抹圆。正、背两面的中间各有两道竖凹槽,凹槽的两边各有对钻的双孔。长8.1厘米、宽5.5厘米、厚3.8厘米、孔径0.7—0.8厘米。

陶饼:共2件。T1:60,泥质红褐陶,质地较硬。用陶器的腹部残片打制而成,不甚规整,近圆形。直径约8、厚0.8—0.85厘米。

纺轮:2件、其中1件为采集品。T13:7,泥质黄褐陶、质地较硬。算珠形,中间有穿孔,外壁中部起凸棱,纵剖面近似六角形。直径3.1厘米、孔径0.6厘米、高2.4厘米。

管:1件(T22:18).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圆筒形、外壁较直,中间有穿孔。长4.5厘米、直径2.2厘米、孔径1.1厘米。

环形器:1件(T23:64)。中间可看出为泥质灰陶、外部材料不明、表面呈铁褐锈色和铜绿锈色。环形环内侧无纹饰,其他三面饰绳纹(麦穗纹)。残长5.8厘米、残宽2.8厘米、厚2.3厘米。

印纹陶片:14件,均为腹部残片。T52:5,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表饰篦划莲瓣纹、器壁厚0.4—0.6厘米。T1:58,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表饰弦纹和刻划水波纹。器壁厚0.7—0.85厘米。T4:10、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表饰刻划水波纹。器壁厚0.65—1.1厘米。T2:19,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表饰弦纹器壁厚0.7—1厘米。T2:34,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器表饰拍印方格纹加菱形戳印纹。器壁厚0.9—1.1厘米。T1:8,泥质灰陶,质地较疏松。器表饰拍印叶脉纹。器壁厚0.4—0.65厘米。

2.釉陶器:共34件。均为口沿、器底和腹部残片,已不能复原,推测器形多为罐类。多泥质灰陶,器表施酱釉或酱黑釉,但釉多已脱落。

口沿残片:T3:07,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圆唇,平沿,高直领。器表施酱黑釉,已大部分脱落。器壁厚0.9厘米。T1:49,泥质黄褐陶。尖圆唇,卷沿,短颈,鼓肩,肩部横耳已残。内、外壁均有轮旋痕。器壁厚0.55—0.8厘米。T5:7,泥质灰陶,质地较硬、尖圆唇,侈口,束颈。肩部有刻划水波纹,内、外壁均见轮旋痕。器壁厚0.6—0.8厘米。T52:9,泥质黄褐陶。尖圆唇,口微侈,高领,颈部有3个穿孔。器表饰竖长条形纹,釉已脱落。器壁厚1.1—1.3厘米。

罐底残片:T12:5,泥质灰陶,质地较硬。腹微鼓,向下斜收,平底。器表釉已脱落。底径15.2厘米、残高18厘米。T3:30,泥质灰陶,腹微鼓,向下斜收,平底。器表施酱黑色釉。底径17.3厘米、残高19.7厘米。

3.夹粗砂陶器:共11件。均为口沿和腹部残片,器形难辨。陶质疏松,夹粗砂,陶色为黄褐、红褐和黑褐色,手制。

罐:T4:22,残甚。红褐陶,胎呈灰色,质地疏松,侈口,唇已残,肩略鼓。口沿厚1厘米、器壁厚0.7厘米。

口沿残片:T1:14,黄褐陶,质地疏松。圆唇,敞口,至肩部残断。器壁厚0.8—1.8厘米。T23:61,红褐陶,质地疏松。圆唇,领较高。器壁厚1.3—1.6厘米。

腹部残片:T3:28,黑褐陶,质地疏松。器壁厚0.8—0.9厘米。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共44件,其中含采集品10件。均为泥质陶。器类以砖、绳纹板瓦、筒瓦为主,并有少量瓦当,多已残破。

砖:共11件,其中2件为采集品。有1件基本完整,其余均残。颜色以红、灰色为主,分素面砖和花纹砖两种。T3:37,红陶,夹杂少量砂粒,质地不很硬。素面。长32.5厘米、宽17厘米、厚5.3厘米。T1:64,红陶,夹杂少量砂粒,质地较硬。表面饰麦穗纹。残长31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T6:35,灰陶,夹杂少量砂粒,质地较硬。表面饰菱形纹加菱形凸点。残长10.5厘米、残宽12.8厘米、厚5.7厘米。

出土建筑构件出土建筑构件

板瓦:共10件,均残。颜色以灰、灰白、红色为主,正面饰绳纹,内面饰麻布纹。一般宽17—29厘米、厚1.2—1.8厘米。T3:31,红陶,夹杂极少量砂粒,质地较硬。正面有拍打的绳纹,后经抹平,内面印有细麻布纹,器表不平整。残长31.5厘米、宽18.8—22.5厘米、壁厚1.5—1.7厘米。T4:29,泥质灰陶,夹杂极少量砂粒,质地疏松。正面饰粗绳纹,内面印细麻布纹,表面不平整。长39厘米、宽24—29厘米、壁厚1.2—1.6厘米。

筒瓦:共13件,其中4件为采集品,均残。颜色以灰、灰红色为主,横断面呈半圆形,正面饰绳纹,内面饰麻布纹。一般宽14—17厘米、高约8厘米。T3:35,浅红陶,夹杂极少量砂粒,质地疏松。瓦身前窄后宽,后端残缺。正面纹饰经抹平,内面印有粗麻布纹,表面不平整。残长21厘米、宽15—16.3厘米、高约8厘米。T1:62,灰陶,质地较硬。瓦身、瓦舌均残。正面有稀疏绳纹,后经抹平而模糊不清,内面饰麻布纹。残长26.2厘米、宽16.2厘米、高约8厘米。采:010,灰红陶,夹杂极少量砂粒,质地较硬。后端残缺。正面饰绳纹,部分经抹平,内面印有细麻布纹,表面不平整。残长14厘米、宽14厘米。

瓦当:共7件,其中4件为采集品。均饰莲花纹,根据莲瓣间有无间隔花纹可分二型。

城址标识城址标识

A型:共3件。莲瓣间有间隔花纹。可分二式。I式:共2件。莲瓣呈橄榄形,瓣间以“T”字形纹相隔。T2:3,浅灰陶,夹杂极少量砂粒,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圆形,残存一半。外为凸起的廓边,其内侧有一周连珠纹。当面主体纹饰为10个莲花瓣和10个莲籽,中心有凸起的圆珠。当面径15厘米、边轮宽0.85厘米、当厚3.5厘米。采:001,浅灰陶,夹杂极少量砂粒,火候不高,质地疏松,制作较粗糙。圆形,上廓边残缺,其内侧有一周连珠纹。主体纹饰为12个莲花瓣,中心为圆形莲籽状。当面径16厘米、边轮宽1.3厘米、当厚3.2厘米。II式:共1件(采:004)。红陶,夹杂极少量砂粒,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圆形,仅残存一小块,边轮内侧有凸弦纹一周,围绕在弦纹内为三角形凸起莲瓣,莲瓣间以三角形纹相隔,其下有一周连珠纹组成莲籽。当面径16厘米、残厚2.5厘米。

B型:共4件。莲瓣间无间隔花纹。采:003,红陶,夹杂极少量砂粒,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圆形,已变形,仅残存一小半。外为凸起的廓边,内侧有凸弦纹一周,围绕在弦纹内有细长的莲瓣纹。当面径约15厘米、边轮宽0.9—1.3厘米、当厚1.8厘米。T1:61,灰陶,夹杂黑色砂粒。圆形,仅残存一半。中心为一圆珠,其外围依次为一圈莲籽、一圈凸弦纹、一圈莲瓣纹和两圈凸弦纹,外侧廓边已残。当面径15.4厘米、残厚2.2厘米。

兽头形构件:共1件(T4:1)。黄褐陶,夹杂极少量砂粒,质地较硬。近似方形砖,下边向内收成弧形,两角抹圆。表面雕成兽头形象,眼暴突,鼻朝天,嘴大张,齿外斌,耳竖起。长27.6厘米、宽26.4厘米。

另有部分建筑残件的器形不明。T2:16,灰陶,质地疏松。整体呈弧状,内壁有弧形凹槽,器身有穿孔。残长10.3厘米、宽8.5厘米、厚1.3—3.5厘米。T1:4,黄褐陶,质地疏松。似砖,仅残存一角,一边凸起。残长11.3厘米、厚6.5厘米。

石器

石器仅1件(T1:12)。似为石臼或石盆。砂岩质,含闪亮晶体。平沿,侈口,斜直壁。残宽6.6厘米、残高8.4厘米、厚2.4厘米。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路博德,西汉西河平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人。以右北平太守职跟随霍去病抗击匈奴有功,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封为邳离侯。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武帝拜其为伏波将军,与楼船将军杨仆率几万大军南下,讨伐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于次年冬平定,就其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诸郡。元封元年(前110年),又遣军自合浦徐闻渡海,取得海南岛,朝廷在岛上设珠崖、儋耳两郡。路博德选择的珠崖郡古城城址即今珠崖岭城址。

主要争议

所处地点

珠崖岭城址的位置主要有两说:第一种说法是位于今遵谭镇东谭乡石凌村,1992年10月,原琼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珠崖郡治遗址位于今东谭镇东谭乡。西汉元鼎六年设置,现存珠崖神岭、珠崖古庙和珠崖古井”(琼山府布3号)。第二种说法是在今龙塘镇博抚村,在原琼山市人民政府(琼山府21号)公布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的通告中,被称作“汉代古城址”,但在对该城址的介绍中,又从诸多方面实物证实了该遗址为汉代郡城遗址,为研究汉珠崖郡治遗址奠定基础。

建筑时间

对珠崖岭城址的建筑时代,一种观点认为是西汉武帝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唐中、晚期,两者的说法在时间上相差一千多年。

城址性质

部分学者认为,珠崖岭城址是西汉武帝时期的珠崖郡城址, 另有学者认为是军事城堡。

遗址价值

编辑
珠崖岭城址是海南岛已知时代最早的古城之一,也是海南现存极少、较完整的古代城址,为海南岛上汉至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之古遗址、古墓葬有着许多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于许多城市的形成起因、表现出的物质文化内涵、城市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有所不同,有着许多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同时对研究汉唐王朝在南疆的行政、军事设施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文物保护

编辑
1998年11月,汉代古城址(珠崖岭城址)被琼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琼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8日,珠崖岭城址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6月,琼崖郡治遗址(珠崖岭城址)被海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海口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珠崖岭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

珠崖岭城址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村东珠崖岭博抚村1号。

珠崖岭城址

门票

珠崖岭城址免费对外开放。

交通

珠崖岭城址附近有新潭村站、潭口小学站、永昌村站等公交站点,可乘坐海口公交69路到达该城址。

下一篇 琼海关旧址

上一篇 秀英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