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国寺 编辑
寿国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城北80千米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寿国寺位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历时5年建成,为红教喇嘛寺院,是康普土干总禾娘积极捐资而成,后来就成为滇西北藏传佛教噶举派十三大寺院之一。
寿国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寿国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壁画内容融释、儒、道为一体,是汉、藏、白等民族建筑艺术和多种信仰文化结合的典范,同时也是滇西北特殊政教制度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1989年,寿国寺被维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寿国寺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寿国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寿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寿国寺
地理位置: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城北80公里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
所处时代:清
占地面积:26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760-3-463
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移合庆通判于维西,设维西营。所设土职有:康普、叶枝千总、奔子栏千总、其宗喇普把总。(据方国瑜《云南史料录概说》)。
清雍正六年(1728年),中央王朝首次派流官治理维西,康普纳西族土千总禾娘率三江(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属民归附,为表示对清政府的拥护,准备修建寺庙。
清雍正七年(1729年),禾娘捐资在康普的底括村建寺,历时5年完工,取汉名“寿国寺”。
清乾隆十年(1745年),寿国寺毁于火灾。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寿国寺迁址重建。
寿国寺
结构
寿国寺位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03平方米,横面阔20.32米,纵面深20.4米。外形为清代式建筑,内部装修为藏式风格。正殿共有3层,第一层为诵经殿,柱头、横梁和柱帽均绘有精美的藏汉图案,左右壁上绘有工笔重彩画,现保存有壁画和隔板画。殿内还供奉着释迦三世佛、大宝法王、二宝法王和莲花生祖师造像。正殿第二层和第三层存放有寺内的贵重器物、经书和法器。二层隔板上绘有绘画,正中为转经楼栏,可凭此俯视诵经殿。
寿国寺
特点
寿国寺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装饰技巧上还融进了剑川木雕技艺。
名称意义
寿国寺藏语称“扎西达吉林”,藏学家喜饶朗达译意为“吉祥兴盛花”;主持活佛曲尼江楚称藏名“巴昌布尔”“扎西达吉林”,意为神圣炽热、吉祥兴盛苑。
汉名寿国寺,意为两层:一是为佛法的角度,证悟觉醒本来西目入无余涅槃为无量寿之净土;二是因法建当时为嘉奖改土归流维系西藏故赐匾“寿国昌运”四字,寓意国运昌寿。其四字,可反念“运昌国寿”,是滇西北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13大寺之一。
1994年,寿国寺被迪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寿国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寿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寿国寺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城北80千米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
寿国寺
交通指引
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距离寿国寺约80千米,可驾车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