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阳府君阙 编辑
平阳府君阙,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畔的绵阳科技馆广场, 是建于东汉时期的一对石阙,为保护较好的汉代石质建筑物。
平阳府君阙为红色硬质石料建造,分为南北两阙。 南北二阙相距26.20米,阙为双出阙,高的为主阙,低的为副阙(亦称为母子阙)。全阙由阙基、阙身、楼部、顶盖4部分组成。南阙通高5.45米,北阙通高5.29米,宽同南阙。子阙高1.74米,宽1.18米。南北二阙型制、结构、尺寸大体相同。整阙由石材叠砌而成,每层由2~6块石条或石板合成。 平阳府君阙不仅是全国保存不多的汉代古建筑之一,而且它尚存汉隶“汉、平”二字和雕刻精美、富有生机的艺术精品。这些雕刻分布在阙体的柱、斗栱、额、枋等部位,雕凿的奇禽怪兽花卉人物等,都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61年3月4日,平阳府君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平阳府君阙
地理位置: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畔的绵阳科技馆广场
所处时代:东汉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1-0051-3-5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有佛教徒在阙身雕刻了佛教造像,并留下了题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古建筑学者刘敦桢、梁思成、陈明达等人到绵阳实地考察,梁思成先生根据《绵阳县志》的记载,为其命名“汉平阳府君阙”。
平阳府君阙老照片
1989年12月13日至1990年1月1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平阳府君阙完成包括阙石落架撤除,建筑新基础、复原阙体的全部工程。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距离汶川较近的绵阳市游仙区位于7~9度烈度区内,地震对平阳府君阙产生了严重的震害,石块发生了破裂,断裂、破坏等现象,构件损伤缺失部位主要出现在阙顶、阙身底部和母阙与子阙的接触处。
平阳府君阙
汉平阳府君阙是仿木制阙楼而建,分台基、阙身、斜撑、屋顶四部分,由石条和石板雕琢垒砌而成。 左(北)阙主阙十四层用三十七块石料组成;子阙十层用十八块石料组成,建造在3.70×2.32×0.20米的十块石质板料组成的阙基底座石上。右(南)阙主阙十四层用四十一块石料组成;子阙十一层用十七块石料组成,建造在3.62×2.38×0.22米的十块石质板料组成的阙基底座石上。左(北)阙座由三块石料组成,它的规格是:2.67×1.85×0.42米;右(南)阙座由三块石料组成,规格是:2.74×1.83×0.41米。它的四角及其正后两面的中部均雕蜀柱,其上始置放阙石。阙的各部位名称分别为:阙底座、阙座、柱、斗栱、额、枋、椽、檐和顶盖,可惜的是阙顶部均有散失;左(北)阙散失顶部两层,现全高度仅有5.29米;右(南)阙顶部散失一层,它的全高是5.45米。
阙石堆砌层的衔接,它是上下面的阙石四边缘凿平1.5厘米宽的线条,对阙石上下面的中部凿成打毛的凹凸形状,不使用任何粘土达到平置又极合缝。
出土古钱币:半两1枚;货泉4枚;五铢29枚;大泉五十1枚;五行大布4枚;开元通宝1枚;道光通宝1枚。计42枚。
佛教造像
阙体的前后面雕凿佛教造像三十九龛、均为小型龛,每龛高约10厘米,龛内造像少则一尊多者五尊,主要造像为无量佛和观音菩萨造像。该造像均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大通三年(529年)所造,属四川尚存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珍品。
平阳府君阙
平阳府君阙文保碑
平阳府君阙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芙蓉溪畔的绵阳科技馆广场。
平阳府君阙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绵阳市城区搭乘3路公交,仙人桥站下车,步行110米。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