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查氏宗祠 编辑

江西省婺源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查氏宗祠凤山查氏宗祠

凤山查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县浙源乡凤山村境内,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

凤山查氏宗祠分为查氏宗祠和查氏客馆两部分,占地2460平方米,由广场、花园、大天池、大礼堂、后堂等部分组成。查氏宗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现存享堂、后天井、寝堂等三部分,占地751.58平方米。查氏客馆位于宗祠的南侧,坐西朝东,占地352平方米,砖木结构。凤山查氏宗祠是婺源查氏仅存的一座宗祠,是中国儒教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物化象征,也是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徽州地区家族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3年3月5日,凤山查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凤山查氏宗祠

地理位置: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境内

所处时代:清代

占地面积:246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30-3-42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清康熙三年(1664年),查公艺始建凤山查氏宗祠。

清咸丰四年(1854年),凤山查氏宗祠遭兵燹毁坏。

清同治三年(1864年),查兆驚等人集资在原址重建凤山查氏宗祠。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查允滋、查仲之、查启明等人组织扩建凤山查氏宗祠。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凤山查氏宗祠扩建完成。

1978年后,由于凤山中心小学在凤山查氏宗祠建立初中部,查氏后人出资在该宗祠附近1千米外修建一座学校,学校才搬出该宗祠,恢复宗祠功能。

建筑格局

编辑
凤山查氏宗祠分为查氏宗祠和查氏客馆两部分,占地2460平方米,由广场、花园、大天池、大礼堂、后堂等部分组成。查氏宗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现存享堂、后天井、寝堂等三部分,占地751.58平方米。查氏客馆位于宗祠的南侧,坐西朝东,占地352平方米,砖木结构。

凤山查氏宗祠

主要建筑

编辑

享堂

享堂为六柱五开间。总面阔14.95米,明间7.1米,次间4.15米,梢间3.7米。总进深13.25米,前檐廊4.3米,前后金柱距6.9米,后檐廊2.05米。享堂内的柱子均为梭柱,柱础有方形、鼓形、莲花瓣形等,金柱高5.63米,胸围1.71米,前檐柱比金柱粗,胸围达1.81米;木构架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样式,大梁为千年银杏树所制,硕大结实,梁架的特点是梁低于柱头一大截,檩条落在柱头上而不落在梁头上。梁架、柱等构件较朴素,仅明间骑门梁正面刻灵芝纹,较为雅致,反衬出前檐卷棚轩的华丽与卷棚轩双步梁雕刻的精致。装饰集中在瓜柱下端的驼峰和梁两端的梁托上,使之几乎成为雕刻构件。驼峰的处理很特别,外形像花篮每个驼峰左右两面不一样,向中轴的一面比较华丽,雕琢题材分别是:中榀为松鼠、葡萄加牡丹花,次榀为蝴蝶加牡丹花,山榀只有牡丹花;它们的另一面,都只刻流云。松鼠、葡萄象征多子,牡丹象征富贵,蝴蝶象征长寿。梁托的雕刻题材都是灵芝,层次多,雕琢深,立体感很强。全堂地面墁铺大块青石板,大厅明间的台阶条石长4.95米,宽0.95米;厅中央有一块“拜石”,大约2.3米见方。

寝室

寝室两层楼,楼梯设在左右两厢里。寝底层正中,悬挂婺源查氏始祖查文徽的画像。画像两边有联文二副:一曰“北宋迁居已传四十余世,南唐地更有千年之遥”;另一曰“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寝室楼上,是供奉历代先祖牌位之所。

文物价值

编辑
查氏宗祠是婺源查氏仅存的一座宗祠,是中国儒教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物化象征,也是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研究徽州地区家族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凤山查氏后裔,较出名的有:科甲鼎盛的海宁支派,明清时乡试中举76人,进士及第20人,仅康熙一朝就有“一门七进士,叔五翰林”之称;有精通医术的太医院正使查恕,曾受明太祖朱元璋赐一品服加蟒玉;当代武侠小说家查良镛(金庸)等。

文化活动

2005年4月,散居在嘉兴、海宁等地的查姓家族代表共21人来到故里婺源,探访婺源查氏一世祖查文徵曾经隐居地查公山,参观凤山查氏宗祠。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凤山查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凤山查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境内。

查氏宗祠

交通指引

自驾:自婺源县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为39.3千米,约49分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