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山遗址 编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山遗址磨山遗址

磨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仙井乡黄霞垅村,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农耕聚落遗址。

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磨山遗址,遗址文化堆积厚1~2米,一般为大溪、龙山两种文化堆,商周时期遗存主要散见于地表。遗址的东、南、北区为生活居住区,西南为龙山时期墓葬区。磨山遗址对研究湘赣两水流域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10月,磨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磨山遗址

地理位置: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仙井乡黄霞垅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约 3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102-1-102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磨山遗址远景磨山遗址远景

1986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磨山遗址。

1987年8月,通过试掘磨山遗址,共发现房址3座、发掘墓葬24座,出土陶器、石器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为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农耕聚落遗址,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磨山遗址位置图磨山遗址位置图

磨山遗址为平坦农田中一高出约10米的山包,文化遗存分布在山上及山下的农田,面积约3万平方米。西南头有一条小溪由北向南流。1987年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会同株洲市博物馆、株洲县文化局,对磨山遗址进行试掘,共开探方7个,发掘面积约96平方米,发现房址3座、发掘墓葬24座。

文化堆积

磨山遗址出土文物磨山遗址出土文物

磨山遗址文化堆积厚1~2米,一般为大溪、龙山两种文化堆,商周时期遗存主要散见于地表。遗址的东、南、北区为生活居住区,西南为龙山时期墓葬区。

遗迹

灰坑,长方形,长1.1米,宽0.8米,深0.1~0.2米,包含物以陶片为主,绝大部分为泥质陶,器形主要是灰白胎红衣罐,另有灰陶豆、夹砂釜等。

房址,房基面用夹有红烧土、炭屑的灰褐土铺成。发现柱洞9个,均挖入垫层,洞底不见础石。房址中央为略高起的隔墙,并把房子明显分成南、北两间。从隔墙和柱洞分布判断,房子的门应分别向南和向北开。房址内发现有木片痕的烧土块,这应是木骨泥墙的痕迹,而且这种墙是经过焙烧的。由于遗址其它三面均未发现早期房址,此地应是早期磨山人的聚居地。而由房址的门向可推测,聚居的房子成东西纵向排列。

墓葬,均为长方形浅坑竖穴,墓坑狭小。一般长50~90厘,,宽30~50厘米,深18~70厘米。墓葬全部为二次葬;部分墓坑底积有厚度不一的草木灰,少数墓中有人骨碎块。随葬品数量少,且多寡不一。

年代

磨山遗址的发现表明大溪文化越过洞庭湖区到达湘江中游地带,大大拓宽了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唐山遗址出土少量的印纹硬陶,说明这种由古越人创造的文化,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参照同类型遗存碳14年代测定的数据,磨山遗址的大溪文化遗存距今约在5300~7000年,龙山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5000年。

文物遗存

编辑

磨山遗址出土陶器纹饰拓片磨山遗址出土陶器纹饰拓片

磨山遗址试掘出土的遗物:大溪文化遗存主要有鼎足、双耳罐、红衣陶罐、筒形釜、双腹豆、白陶盘等,陶器的制作方法全部为手制。龙山文化遗存有磨制的石锛、石镞,陶器仍主要为手制,但出现了慢轮修整的痕迹,遗物有鼎、足、釜、罐、碗和少量的印纹硬陶等。

研究价值

编辑

磨山遗址出土陶器图磨山遗址出土陶器图

磨山遗址文化面貌既具有较多大溪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风格,又受到了赣江流域文化的一定影响,是少有的大溪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地方类型,对研究湘赣两水流域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02年5月19日,磨山遗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磨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磨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仙井乡黄霞垅村。

黄霞垄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磨山遗址,路程约11.6千米,用时约2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