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济门遗址 编辑

福建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济门遗址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与天后宫隔街相望,濒临晋江,为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德济门遗址被完全披露出来。

德济门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早期城垣遗迹、内濠沟、古拱桥、德济门城垣、月城(瓮城)城垣、外濠沟等遗迹组成。现存遗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规则花岗岩石条、废旧石建筑构件筑砌而成。遗址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打破关系清晰。遗址文化层内还出土南宋修城官砖、宋元外来宗教石刻,明崇祯年间的“盘诘奸细”石碑以及明清铁炮、弹丸、钱币等文物,它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纪泉州南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价值。

2006年5月25日,德济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德济门遗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德济门遗址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

所处时代:宋至明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097-1-097

面积:约 2000 m²

历史沿革

编辑

德济门遗址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郡守游九功于濒江一线建设了兼具防洪功能的城墙,开设两门,始称镇南门。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拓展翼城,废镇南门改称德济门。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德济门的城墙被加厚增高,并建筑月城,即瓮城。

清代,德济门再次被重修加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济门附近大部分城垣被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德济门城楼毁于大火。

2001年下半年,泉州天后宫前德济门遗址区域内发现残存城垣。市文物部门及时介入并联合多个部门人员组成考古队,对德济门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2004年,德济门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分别设计了入口、参观平台、门址展示、遗址标志等。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坐北面南,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花岗岩条石、废旧石建筑构件等砌筑而成,局部以白灰灌浆加固。根据建筑遗迹之间的关系,考古工作区分出南宋、元、明、清等各朝代修建的遗迹,遗址由北向南分别由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组成,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建的趋势。

宋代城墙遗址

德济门遗址宋代城墙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沿宋代晋江岸线成弧状东西向延伸。考古发掘揭露长度31.5米,墙宽7.2~7.6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筑砌,墙心填土及少量碎石并稍加夯筑而成。

壕沟

德济门遗址壕沟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初为宋代城墙南侧的外城壕。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南扩城墙至壕沟以南,并改砌壕沟侧壁及沟底,作为内壕沟使用。壕沟考古发掘揭露长度47.2米,沟宽1.93~2.88米,深2.5~2.75米。壕沟两侧壁由条石丁顺分层砌筑。

明代城墙与瓮城

德济门遗址明代城墙在元代城墙基础上修建。现存城垣、门楼基础、门道、瓮城等遗迹。瓮城西墙内侧还保留有清代为加宽和加固明代瓮城而增补的一段城墙。明代城墙在宋代城墙及壕沟南侧,东西向延伸,考古发掘揭露长度43.1米,残高0.5~1米,基宽4.8~5.45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砌筑,墙心填土及少量碎石并稍加夯筑而成。城门门道南窄北宽,平面呈“凸”字形,北端东西两侧保存有城楼墩台遗迹。门道铺架五条石桥板横跨于内壕沟之上。

文物遗存

编辑

德济门遗址出土遗物

德济门遗址内出土了修城砖、石质建筑构件、明清时期的铁炮、铁弹丸等文物,并发现有一方17世纪刻有“盘诘奸细“四字的石碑。还发现了众多宗教石刻,包括12块古伊斯兰教石刻,4块古基督教石刻,5块印度教石刻,2块佛教石刻。

历史文化

编辑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见证

德济门遗址出土的一块石墓盖,它的一侧刻着基督教的十字架,一侧却刻着伊斯兰教的云月图案,十分罕见的组合图案,也成为多元文化在泉州融合的生动物证。既反映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状况,也体现出泉州对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接纳,以及对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包容。抱鼓石还留有宝珠、犀角杯、画轴、灵芝、祥云图案,还有六角星纹饰,以及与元青花瓷类同的装饰元素,这些文物同样也都印证了泉州宋元时期兴盛的海外贸易和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成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见证。

历史见证

德济门遗址是海港城市泉州古城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泉州古城的南门遗址、沟通城内外的主要孔道,遗址历史信息丰富,宋、元、明、清各期遗存叠压打破关系较清晰,体现出完整的城市设施发展演变,实证了泉州古城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的发展,特别展现了宋元以来泉州城南一带在江岸线变迁和海外商贸活动繁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建造痕迹是宋元以来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标本。

文物价值

编辑
德济门遗址在价值上主要有三大方面特点:一是证实了宋元泉州城市在海洋贸易促进下向南部沿江区域拓展的史实,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建造痕迹是宋元以来泉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标本。二是城市南部商业性城区的重要地标,展现了宋元泉州地区政府对城市商业区的管理,体现了官方对海洋贸易和城市商业发展的行政保障。三是德济门遗址出土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构件是宋元泉州城市人群汇聚、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佐证。

保护措施

编辑
2006年5月25日,德济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7月25日,德济门遗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德济门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

德济门遗址

交通信息

乘坐公共交通27路至土地后站下车,步行130米后可达。

下一篇 泉州港古建筑

上一篇 磁灶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