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灶窑址 编辑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磁灶镇,分布梅溪两岸。兴起于宋元时期,以历代烧制陶瓷而得名。磁灶窑生产始于南朝,发展于隋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明清及近现代。
磁灶窑址已发现的南朝至明清的窑址共26处,南朝至清代(6~20世纪)窑址26处,其中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12处,均分布于晋江支流九十九溪两岸的小山坡上,其中,以金交椅山窑址、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保护较为完整。器物有碗、盏、盘、军持、瓶、花插、碟、小口瓶、执壶、盆、炉和建材等。磁灶窑址集中、系统反映古代陶瓷生产——外销完整过程的难得历史遗迹,是一处具有较高学术研究、科学展示和保护价值的考古遗址。
2006年5月25日,磁灶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磁灶窑址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磁灶镇,分布梅溪两岸
所处时代:宋至元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096-1-096
1979年,由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磁灶窑考古调查小组对童子山窑址进行小规模的试掘,发掘一条长4米、宽2米的探沟。同年9月,晋江县文管会又对磁灶窑进行复查,确认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5处,唐宋混叠窑址1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共计26处。
1995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对该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了龙窑窑基一段,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标本。
2002年6~8月,金交椅山窑址第一期发掘。
2003年2~6月,金交椅山窑址第二期发掘。
磁灶窑址
金交椅山窑址
金交椅山窑址在沟边村的金交椅山坡地,东北临大溪(即梅溪上段),东邻沟边村,西界南安县境,南靠邱山,山上草木丛中,散布成堆的宋代青瓷片及窑具。金交椅山窑址的考古发掘分两期进行,共计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发现和揭露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遗址4条(Y1~Y4)和一处作坊遗址(F1)。金交椅山窑址的作坊、密集分布的4条龙窑及其所在的山体、水系构成陶瓷生产的完整体系。
金交椅山窑址
Y1位于金交椅山西坡北侧,平面呈直长条形,窑头方向310;窑头、窑尾均遭破坏,仅存中段残斜长13.6米,水平残长13米、宽2.20~2.30米;窑璧由红砖或土坯砖砌成,窑壁残高0~0.36米,窑底烧结层厚0.04~0.06米;窑门共发现7处(北侧3处,南侧4处);护窑墙由石块叠砌于窑壁外侧,保存较好的有4段;西南侧的上窑路保存稍好;窑壁内侧还保存数处可判明是投柴孔位置的痕迹。推断Y1的龙窑窑炉经两期使用,烧造青瓷、酱黑釉器,年代约为北宋末至南宋。
Y2位于金交椅山西北侧,平面呈长条状,窑头方向333;窑炉受损程度较重,水平残长58.78米,残斜长60.88米,宽0.78~2.28米;窑墙残高0.04~0.68米,窑底前、中段坡度约16°,窑顶是楔形砖横向错缝立砌;窑头残存火膛后壁、两侧窑墙(有3重,为早晚3期);窑门共发现12座,护窑墙为大石垒砌,南侧窑墙外的上窑路为红褐土、瓷片堆垫;窑壁内侧保存5处可判明是投柴孔的痕迹。Y2分为三期,烧造青瓷、酱黑釉器,年代约为北宋末至南宋。
Y3位于金交椅山西坡中北部,平面呈直长条形,窑头方向292°,窑头、窑尾及中段被破坏,水平残长40.02米,残斜长41.12米,宽2.00~2.36米,窑底坡度均为14°,尚存出烟室的一小段前壁,残长0.50米,厚0.12~0.14米,高0.18米,共发现7处窑门;护窑墙较完整的有五段,为石块、残砖砌成窑乳式;南侧的上窑路保存较好;推断Y3为两期使用,烧造青瓷、酱黑釉器,约为五代末至北宋末。
Y4位于窑址西北坡,窑炉呈长方形,窑头方向284°,窑头被破坏,窑尾保存北侧的一部分,残斜长44.5米,水平长42.7米,宽1.6~2.20米;窑璧残高0.1~0.3米,窑底平均坡度15°,有2道挡;窑门共计14个(北侧8个,南侧6个);窑炉南侧用石块垒成护窑墙;窑旁路面均为红褐色窑沙杂少量瓷片、瓦片。Y1为两期,烧造青瓷、酱黑釉器,年代约为北宋末至南宋。
作坊遗址(F1)位于金交椅山北坡西侧的坡地上,介于Y1与Y3之间,面积约250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分6个梯状台地,发掘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发现贮泥池1处,沉淀池1处,柱洞3个,磉墩4个,灰坑6处,陶缸10口,路面一段;推断该作坊是拉坯、上釉的工作场所,使用年代约为五代至南宋。出土遗物以陶瓷器及窑具标本为主,此外,还有少量的制瓷工具。
土尾庵窑址
土尾庵窑址在岭畔村的梅溪南岸小山坡,东邻后宅村,西界水尾宫,南接蜘蛛山。发掘面积共100平方米,发现龙窑遗址一处,址出土一批陶瓷器和窑具标本,推断士尾庵窑址的年代为南宋晚期至元代。
蜘蛛山窑址
蜘蛛山窑址在梅溪南畔的岭畔村蜘蛛山上,与土尾庵窑毗邻。至20世纪80年代,遗物堆积范围仅存600余平方米。其出土器物风格与土尾庵窑的产品较接近。蜘蛛山窑址的黑釉盏、青釉碟、军持等,皆为宋元时期磁灶窑址的典型器物,因此推断蜘蛛山窑址的年代为南宋至元代。
童子山窑址
童子山窑址在磁灶村的梅溪北岸,东南距横跨梅溪的下板桥约100米。地势依山傍水,山高约40米,窑址遗物散布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童子山窑址历经多次考古调查。其产品大量外销,居各窑之首。其中黄釉铁绘花纹大盘、军持、青釉碟等专供外销,且童子山一号窑生产的黄釉铁绘花纹盆(盘)开创了泉州釉下彩绘之先河。根据考古调查和试掘推断童子山一号窑的年代为宋元时期。
金交椅山窑址
金交椅山窑址Y1、Y2、Y3、Y4出土遗物以陶瓷器和窑具标本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制瓷工具。出土的陶瓷器主要有青釉、酱釉、素胎三种,器类不多,皆为生活用器。胎质大多夹有细砂,胎色多呈浅灰色或灰白色。其中,青釉器占了半数以上,釉色以青灰、青绿、青黄为主,大多数釉面莹润,玻璃质感强,开细碎冰裂纹。器型以执壶为主,还有水注、罐、小罐、碗、碟、盒、瓶、器盖、灯盏、盏托、网坠、砚台、香薰、漏斗、轴顶碗、陶车零件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花纹有弦纹、宽条纹、草叶纹、篦划纹、卷叶纹、菊花纹、瓜棱纹、卷草缠枝纹、莲瓣纹等。出土的窑具多数有刻画符号或文字,如1至4道的竖条以及“吴”“李”“王二”等。作坊遗址(F1)出土的陶瓷器主要有青釉器、酱釉器、素胎器和少量陶器;种类不多,皆为生活用器。胎质大多夹有细砂,胎色多呈浅灰色或灰白色。器形主要有执壶、水注、碗、盏、碟、钵、小罐、器盖、灯盏、灯托、漏斗、瓷塑等。装饰技法主要是刻划和模印,纹样主要有凹、凸弦纹,螺旋形弦纹、宽条纹、六瓣花形、十瓣花形、八瓣瓜棱形、宝相花等。
土尾庵窑址
土尾庵窑址出土陶瓷器
蜘蛛山窑址
蜘蛛山窑址的陶瓷器品种有青釉器、酱黑釉器、绿釉器以及素胎器等,胎质基本相同,一般质地较粗松,胎色呈灰、灰褐,施釉不到底。器形种类较多,有碗、益、碟、钵、盅、杯、罐、小罐、执壶、水注、盆、炉、盏托、器盖、砚滴、瓶、腰鼓等。其中茶盏、小罐、香炉、腰鼓为金交椅山窑址所未见。装饰技法有刻划、篦划、模印、绘画、贴塑等,纹样有弦纹、曲线纹、水波纹、直条纹、弧线纹、莲瓣纹、菊花纹、荷花纹、牡丹纹、瓜棱纹、缠枝花纹、草叶纹、云雷纹等。此外,宋元时期的蜘蛛山窑址中,多次发现器物中有“程”姓的铭文。如瓦板和托钵刻划有“程乾”“程二”的字样,外销军持的底部记有“程家工夫”等。
童子山窑址
童子山窑址采集的陶瓷器标本主要是青釉器和素胎器,二者的胎质类似,均为陶质,较粗松,呈灰或深灰色;釉色多偏青黄,一般器内满釉,器外施半釉,底部露胎。有的在釉下用褐彩绘画或图案、文字等。主要器形是各式盆,其他还有缸、罐、壶、洗、枕、陶拍、器盖、器座和建筑材料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青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等,花纹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
2006年5月25日,磁灶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1、金交椅山窑址:东:金交椅山东侧梅溪,西:金交椅山西侧村道,南:金交椅山南侧村道,北:金交椅山北侧村道。
2、童子山窑址:整座童子山。
3、土尾庵窑址:遗址堆积区外,东向外延伸24米,西向外延伸24米,南向外延伸25米,北向外延伸20米。
4、蜘蛛山窑址:窑址堆积区外,东向外延伸11米,西向外延伸38米,南向外延伸17米,北向外延伸16米。
2021年7月,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处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2年6月17日,金交椅山窑址被福建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地理位置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磁灶镇,分布梅溪两岸。
磁灶窑址
交通信息
晋江市内乘坐公共交通晋江14路至岭畔站下车,步行90米即可到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