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浜遗址 编辑
马家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代表遗址。遗址面积15000平方米,年代距今约6000年。
马家浜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址年代距今约6300年,处于马家浜文化晚期阶段。遗址北部为居住区和墓葬区,南部为稻作农耕区。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玉器、石器、兽骨,以及一批玉器、陶器残片、人类遗骨等有价值的遗存。马家浜遗址以其鲜明典型的文化特征,受到考古学界重视,并命名为马家浜文化,确定了它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马家浜文化的确立揭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1年6月25日,马家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马家浜遗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5-0040-1-04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面积:约 15000 m²
1975年,学者吴汝祚发表文章,在考古界率先提出“马家浜文化”的概念。
1977年,考古学家夏鼐正式提出“马家浜文化”命名,逐步确立其地位。
2009年11月,马家浜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并取得新进展,出土了一批玉器、陶器残片、人类遗骨等有价值的遗存。
马家浜遗址分成表土层和上、下文化层:表土层为黄灰色农耕土;上文化层以灰黑色黏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和淤土层;下文化层为黑色黏土,含有大量腐烂兽骨碎片和草木灰。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建筑遗迹和灰坑,建筑遗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其平面作狭长方形,柱洞内还垫有木板,室内是经过加工的黄绿色土面,并有带树枝和芦苇痕迹的红烧土块堆积。从出土的遗迹看,地面木构建筑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表现出一种与黄河流城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马家浜遗址墓葬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部分为单人一次葬。墓坑多为南北向,葬式大多为俯身葬,也有侧身葬、仰身直肢葬,人骨头向以北向为主。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数量很少或没有。随葬的陶器多数为打碎后埋入,并分散放置在墓葬的不同位置,特别是陶豆,几乎都是打碎后放置。个别墓葬有将某类陶器覆盖在头部、将块状红烧土压在腿部的现象。有的墓葬中有意识地随葬成组的鹿科动物掌骨、跖骨,随葬时尚带皮肉,可能具有特殊意义。还发现有木质葬具,分为单层和上下两层两种形态结构。
马家浜遗址古稻田位于遗址居住区东南侧,呈月牙状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约22亩)。田面平整,耕作厚度均一,可能在开垦过程中经过人为的平整修筑。
马家浜遗址处于马家浜文化的早期和中期。早期为下层,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红陶为主,绳纹较多见,器形以釜为主。中期为上层,陶器以夹砂(包括夹蚌)红褐陶为主,仍有一定数量的灰黑陶和灰红陶,以素面的为多,绳纹基本消失,器形仍以釜为主,出现少量的鼎和较多的豆,还有牛鼻形耳的罐。
马家浜遗址上芦花摇曳

遗址现状

马家浜遗址风光

马家浜遗址风光

马家浜遗址风光

马家浜遗址风光
第一次挖掘
出土文物
第二次挖掘
马家浜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玉器、陶器残片、人类遗骨等有价值的遗存。
1989年,马家浜遗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马家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2017年,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地理位置
马家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
马家浜文化遗址
交通信息
乘坐嘉兴市内公共交通79路至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站。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