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家角遗址 编辑
罗家角遗址,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罗家角村,面积12余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为马家浜文化遗存,根据第四文化层灰坑中炭化芦苇的碳14测定,其最早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罗家角遗址考古发掘发现灰坑53个,还发现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大量的动物遗骸及稻谷等自然遗存,出土石、骨、木、陶器等遗物800件,其中包括一批内涵颇丰的典型器物群,如带脊釜、弧腹釜、侧把盉、实足盉、宽沿盆和多角沿盘,喇叭形圈足豆、匜、牛鼻耳陶罐、小网坠等,其文化面貌明显有别于钱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罗家角遗址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类型中年代最早的遗址,从遗址中出土骨耜、稻谷和石臼分析,其早期阶段己确立了以栽培水稻为大宗的农业生产经济,因此也是中国稻作农业重要起源地。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01年6月25日,罗家角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罗家角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中文名:罗家角遗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罗家角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年:周一至周日 00:00-24:00
编号:5-0039-1-03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面积:约 120000 m²
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对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共1338平方米,清理灰坑53个,发现上下叠压着4个文化层。
198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日本东亚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团一行11人到罗家角遗址考察。代表团专家一致认为罗家角遗址发掘出土的稻谷,证明中国的长江流域是日本栽培水稻的发源地之一。
罗家角遗址第一文化层厚5~125厘米,为灰褐色斑土,土质较硬。包含物主要是陶器,石器次之,骨器和玉器不多。陶片以夹砂夹蚌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白陶占半数以上,红色陶占27%,灰红、灰黑陶各占10%。
第二文化层为黑褐色黏土,质略松,厚5~170厘米。其陶片中灰红色夹砂夹蚌陶数量增加,占43%以上;红色陶占30.6%,黑灰陶占13%;并有薄胎灰白陶,占12%。陶器多素面,部分有红衣或镂孔及捺窝纹。按其器型特征分析,是马家浜文化晚期的代表。
第三文化层厚5~175厘米,为稍坚硬的黄灰色土。陶片以灰红陶为主,占52.6%,红色陶占29%,黑灰色陶占16%,此外,还有少量的白陶。石器基本同第二文化层。此外,还出土有稻谷粒、葫芦等植物遗存和带有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构件。
第四文化层为松软的黑灰色土,厚5~80厘米,仅见于部分探方之中,出土文物不多。陶器中,灰红陶占49%,黑灰色陶增至36.4%,红色陶仅占13%。陶器的表面装饰增加,有各种刻划纹、拍印纹、附加堆纹等,但仍以素面为主。此外,还有稻谷、芦苇编等。
罗家角遗址
文物遗存
罗家角遗址共发现完整或可复原的石、骨、木、陶器等794件,其中包括一批内涵颇丰的典型器物群,如带脊釜、弧腹釜、侧把盉、实足盉、宽沿盆和多角沿盘,喇叭形圈足豆、匜、牛鼻耳陶罐、小网坠等;陶片5万余片;兽骨2千多斤;还有稻谷等植物遗存和一批有榫卯的建筑木构件;出土稻谷156粒,其中粳谷55粒,籼谷101粒。
水稻文明
罗家角遗址遗址出士的稻谷,经科学鉴定是距今7040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这些稻谷颗粒较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略小,和现代裁培稻籼亚种的硅酸体相近。世界上已发现的裁培水稻最早的国家有泰国,印度尼西亚,但其栽培年限不到6000年。日本发现的裁培水稻花粉距今约3200年,都比罗家角的水稻遗存晚了许多年。应该说嘉兴市是中国水稻的最早栽培地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水稻栽植地之一。
2001年6月25日,罗家角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罗家角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地理位置
罗家角遗址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罗家角村。
罗家角遗址
交通信息
乘坐桐乡市内公共交通桐乡K018路至钟介里站下车,步行1.4千米可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