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矾山矾矿遗址 编辑
矾山矾矿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鸡笼山,占地约2319公顷。
矾山矾矿遗址坐南面北,依山势而建,呈南高北低,由采矿遗址、炼矾遗址、附属遗址和传统民居等建筑组成,当地人称为“一车间”。矾矿遗址保留着明矾始祖宫、登山石步道、古矾窑、矿工石头屋、矿主老宅院、工人大礼堂、苏式办公楼等一大批人文历史景观,经初步勘察共有5大类、100多处矿业遗址。矾矿保留沿用了半机械、半体力的采炼技术,其炼矾遗址是浙江省“文保”单位中唯一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其厂区的综合布局已经具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和交通能源、保障系统等场地布局规划,遗址与古村落布局相互交融,老街曲巷交错,房屋高低间杂,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古街道等建筑仍保存较好。
2019年10月,矾山矾矿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矾山矾矿遗址
地理位置: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鸡笼山
所处时代:清朝至1994年
占地面积:约 2319 公顷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757-6-007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温州等地已将明矾用于染色业,明矾石的开采和明矾提炼也由原来的就近零星买卖,逐渐转由商人向外地销售。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因连年战乱,致使明矾停产多年。
清乾隆九年(1744年),矾山商人到温州、上海等地销售明矾,引来了苏州商人,在今矾山镇西南约2千米处九担岭建起了第一座矾窑(炼矾厂),俗称“九担窑”。农民开采的矿石,开始作为商品出售给矾窑,矾山出现第一代矿工。
福德湾老街传统民居建于清末民国时期。
民国五至民国七年(1916~1918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国外明矾业衰落,国内市场需求陡增,矾山矾窑猛增到40多家,年均产量达1.75万吨,年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矾山明矾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8~1940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矾价看涨,矾山明矾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49年解放前夕,大小40家矾窑几乎全部停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矾山明矾业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1950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组建浙江省矾矿办事处。是年,温州专署在矾山开设公营天成矾矿(后改名平阳矿厂)。
2012年,完成了福德湾古民居保护修缮工程,建成了温州矾矿博物馆、矾都奇石馆、矿石馆、矾文化体验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和旅游项目。
矾山矾矿遗址全景
矿洞口
炼矾遗址
炼矾遗址
炼矾遗址因主体建筑功能不同,管理手段和重视角度不同,其现状保存情况差异较大;选矿房于原遗址停产变迁后虽改为隔间矿工民居,但主体建筑结构不变,矿工自觉维护选矿房,与1号煅烧炉(双体式,由东西两座组成)一样,保存现状较好。2号煅烧炉亦为双体式,由东西两座组成,西座炉身上部损毁于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3号煅烧炉为单体式,体量比1、2号煅烧炉的单个体都偏大;4号煅烧炉为单体式,体量比3号煅烧炉偏小,与1、2号煅烧炉单体相似,其与3号煅烧炉一样,现仅剩下炉座;而结晶池、风化沉淀池为凹陷式制造,占地面积较大。
附属遗址
锅炉管理房
附属遗址文物本体的建筑为砖石结构,稳定性相对牢固,其管理房、2号变电房、2号打铁铺、水泵房、蓄水池等主体结构没有变化,保存很好;但锅炉管理房地处迎风面,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福德湾老街传统民居内具有代表性民居5座,另有造型各异,风格别致的石构、木构民居16座近200间。
南洋312平硐
南洋312平硐
南洋312平硐位于鸡笼山北坡312米海拔处,这里曾是温州矾矿主采矿区。数百年的开采使鸡笼山山腹内形成10层矿硐,南洋312平硐处于第4层。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里铺设了铁轨,采用手工、电耙混合装车,将明矾矿石运输到炼矾厂储矿场,结束了人力挑运矿石的历史。硐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6摄氏度至18摄氏度,地面湿滑,道路四通八达宛若迷宫,石壁上可以看到工人练习技术时留下的痕迹。
矾矿苏式办公楼和老厂房
苏式办公楼和老厂房
地理位置
矾山矾矿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鸡笼山。
矾山矾矿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矾山矾矿遗址,路程约31.7千米,用时约46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罗家角遗址
上一篇 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