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五洞桥 编辑

浙江省温州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溪五洞桥赤溪五洞桥

赤溪五洞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始建年代不详,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重建。

赤溪五洞桥南北走向,长25.0米,宽1.70米,为五孔梁式石桥。每孔并排直铺三组石板,构成桥面通道。唯中孔两侧柱墩桥面用较规则石块铺设,做成船形墩式三角形分水尖状,并与通道桥板连接。中孔桥板之侧楷书题刻“宋咸淳三年丁卯良月重建”。赤溪五洞桥柱墩构造独特,造型富于变化,整体保存完整,有确凿的纪年,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资料。

2006年5月25日,赤溪五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赤溪五洞桥

地理位置: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

所处时代:宋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面积:175 m²

编号:6-0544-3-247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赤溪五洞桥始建年代不详。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赤溪五洞桥始重建。

建筑特点

编辑
赤溪五洞桥建桥之初,设计者即周密考虑到湍急山洪、海潮对桥身的影响及中孔作为主航道的航运安全而在中孔两侧砌筑大型三角分水状桥墩,次孔在不影响桥身坚固的前提下,灵活采用三根条石加横帽梁石桥孔墩,既节约用材,又利导水势。

赤溪五洞桥造型独特,富于变化,整体保存完整。赤溪五洞桥突出的特点在于柱墩造型独特、结构稳固而富于变化:一是柱墩形制富有变化。柱墩两端采用柱形墩,上横帽梁石构成。两次墩各由三根竖立的方形石柱和横在石柱上的帽梁石构成。每墩外侧二柱斜立,中间一柱正立。与帽梁石平面重直砌合,外侧两根桥柱墩均向内倾斜。中孔两侧柱墩制作较为考究,每墩两端均用规则条石斜砌成长1.2米、宽2.5米的三角形分水实状,并延伸出两侧桥身,做成船形墩式三角形分水尖状,形成实心柱墩,这样大大减缓了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确保了桥梁的稳固性。二是柱墩上部形制富有变化。两端桥墩由柱墩上横帽梁石再置三根条石组成,上铺桥板。次墩与两端桥墩相同,石上垫高0.1米的条石。中孔柱墩在三角形分水尖上加压八根条石,上置十根相梁石上再铺两层长2.7米、宽1.7米的块石,并与板桥衔接。次墩与中墩的矢高一样,但与两端桥墩矢高相差0.4米。从侧面看,桥身略呈弧形,实际较为平坦,方便行走。

主要建筑

编辑
赤溪五洞桥原筑于溪流入海口附近,历经七百多年的风浪侵蚀,依然保存完整,得益于造桥时的科学设计、合理施工和当地民众的保护。桥南北走向,长25米、桥板宽1.7米,建筑面积175平方米,系五孔梁式石桥,桥身中孔净跨5米,其他对称依次为3.8米、3.7米。每孔桥面以三条石板并排直铺构成通道。中孔两侧柱墩桥面用较规则石块铺设。做成船形墩式三角形分水尖状,并与通道桥板连接。中孔桥板之侧楷书题刻“宋咸淳三年丁卯良月重建”。重建后未见修缮痕迹。

赤溪五洞桥

历史文化

编辑
船形墩造桥技术在中原发明150年后传入偏僻的浙南山区,浙南的造桥者因地制宜,采用变通的办法,分别对中、次孔桥进行灵活设计,充分反映了宋代浙南工匠的聪明才智。赤溪五洞桥孔是中原桥式与浙南桥式在造桥技术,上紧密融合的典范,也是宋代桥梁建筑中基于力学与节材双重设计考虑的典范,这样的造桥范例在浙南较为少见。

保护措施

编辑
2006年5月25日,赤溪五洞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赤溪五洞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过溪村。

过溪村

交通信息

苍南县内乘坐苍南LC22路、苍南JC32路至赤溪车站下车,步行940米可达。

下一篇 泰顺廊桥

上一篇 真如寺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