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元光祖祠 编辑
陈元光祖祠,被称为“开漳圣王”祠堂,亦称“陈氏将军祠”,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陈集镇元光社区,由唐代大将陈元光后裔于唐天宝年间所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复建。
陈元光祖祠是为了纪念唐初率兵平抚闽南“蛮獠啸乱”,安定东南边陲,创建漳州,被海内外尊称为“开漳圣王”的陈元光及开漳将士而修建。陈元光祖祠占地面积约5081平方米,原房近百间,现有房间26间,房屋面积约740平方米。总体为四合大院,分前庭、后堂、配房、左右厢房及耳房。整个建筑为石基、石柱、青砖灰瓦,堂室含廊。建筑群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具有浓郁的豫南民居建筑风格。陈元光祖祠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主体建筑突出,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是一组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群体。陈元光祖祠是唐代初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平定闽乱,始建漳州史实的见证;是中原南下众多先民筚路蓝缕的艰辛和披荆斩棘播迁劳绩开发的见证;同时也是华夏文化向东南沿海地区和海外传播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陈元光祖祠是中国重要的寻根基地之一,对根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5月,陈元光祖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陈元光祖祠
地理位置: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陈集镇元光社区
所处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6-655-3-35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94年、2004年两次修缮陈元光祖祠。
2010年,复建陈元光祖祠亭、池等建筑。
陈元光祖祠
陈元光祖祠总体为四合大院,分前庭、后堂、配房、左右厢房及耳房。整个建筑为石基、石柱、青砖灰瓦,堂室含廊。建筑群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具有浓郁的豫南民居建筑风格。
门楼
陈元光祖祠门楼
正堂
正堂
配房
配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三间六界。梁架为带前后廊结构形式,四界大梁置前、后金柱上,其上置瓜柱承托山界梁,山界梁上置脊童,上架桁、椽。四界前后廊各深一界,前廊用廊穿外挑挑檐桁,后廊用穿连接二步。屋面同门楼、正堂相同,为干摆瓦、花瓦调脊童。石柱,明间为隔扇门,次间砖墙上置隔扇窗。
厢房
厢房
耳房
耳房面阔二间,进深二柱二间五界。四界大梁上置金童柱,柱上架山界梁,三界梁上置脊童,上架桁、椽,四界后廊深一界,用穿连接。隔扇门,屋面与厢房相同。
西花园
西花园在祖祠西边,面积约1150平方米,原有建筑已毁。2010年,复建亭、池等建筑。
陈氏祖坟地
祖祠南约1500米处有陈氏祖坟地,葬有陈元光祖父陈克耕等族人7人,墓冢呈半圆形分布,称“七星拱月”墓地。在安阳山浮光峰有唐代为纪念陈元光祖母魏敬夫人而建的“大山奶奶庙”(云霄庙)。
陈元光(657年2月~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一说为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可能是代北鲜卑贵族侯莫陈氏后裔)。福建漳州人与台湾的漳州移民后代,均尊称其为开漳圣王。13岁那年随父亲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出征到福建,治理岭南地区。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4月,陈政卒于任上,陈元光袭职,代父领兵,封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平息广东陈谦与“蛮僚”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寇乱”,闽南一带遂安定。陈元光被晋阶为正议大夫,诏封为岭南行军总管。此后,陈元光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边陲。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11月5日,苗自成、雷万兴之子又于潮州聚众反抗朝廷,敌众潜达岳山。陈元光闻讯率轻骑抵御,因援兵到晚了,被敌将蓝奉高用刀杀死。陈元光战死后葬于绥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盘陀大崎湾),唐贞元二年(786年),移葬于现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墓呈圆丘形,墓前碑文为:“唐开漳陈将军墓”。
遗址碑
地理位置
陈元光祖祠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陈集镇元光社区。
陈集元光社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陈元光祖祠,路程约34.3千米,用时约54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