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编辑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即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16.8万平方米,是隋朝至宋朝时期的古遗址。
隋唐大运河在商丘境内总长大约200千米,自西向东从睢县至永城的四县两区一市穿流而过。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明代中期,因河道常年淤塞被废弃,后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而被掩埋于地下。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是目前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考古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码头遗址,遗址发掘了大量隋唐时期钧瓷、汝瓷、哥瓷等多个窑口的瓷器,为科学研究大运隋唐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2014年,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3年3月5日,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
所处时代:隋朝至宋朝时期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330-1-33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隋唐大运河在商丘境内总长大约200千米,自西向东从睢县至永城的四县两区一市穿流而过。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明代中期,因河道常年淤塞被废弃,后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而被掩埋于地下。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2007~2009年,商丘市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试发掘。
2011年7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商丘市文物局,对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了两次。
2013年3月5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时,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被正式命名为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挖掘现场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不同年代的土层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挖掘现场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河岸夯土层中,发掘出一件通高和腹径均为60厘米的青瓷罐,罐口盖有一个黑釉瓷盘。
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中记录了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南巡时所见到的盛景。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和从宁波入海的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大运河的始建年代包括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展现了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创建、隋唐至明清持续兴盛、近代衰落、现代逐步复兴的完整演进历程,前后历经2000余年,时间空间跨度之大世所罕见。
隋唐大运河、汴河
商丘段的这条“大运河”又称隋唐大运河、汴河,是中国隋代开始开凿的一条人工河,全长约2700千米,是当时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一段,主要依靠古睢水开挖,始于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水系,历经汉魏汴渠、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宋汴河等历史时期,前后沿用1500余年。大运河在商丘市西起杞县与睢县交界处,沿途经过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7个县(市、区),东南与安徽省濉溪县相接,全长199.7千米,大多埋藏于地下。
地理位置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
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路程约9.1千米,用时约1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