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上村地坑窑院 编辑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上村地坑窑院庙上村地坑窑院

庙上村地坑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境内,距陕县安国寺西75公里。有“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美称。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庙上村地坑窑院由相通的地坑院组成,大多呈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深七八米。俯视下望,可见每个院落大多有8孔窑洞。据介绍,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等。庙上村地坑窑院主窑多为九五窑,宽3米、高3.1米;其他窑为八五窑,宽2.7米、高2.8米。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

2013年3月5日,庙上村地坑窑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庙上村地坑窑院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境内

所处时代:清至民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211-3-50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庙上村地坑窑院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较年轻的几座,建造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少有人能够确切地说清自己的院落建造于什么年代,他们唯一能够回答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

1976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村民在村里挖出了最后一座地坑院。村子里除了平整的黄土地和零星可见的树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建筑,“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当时三门峡农村的典型写照。

2007年7月,庙上村地坑窑院被列为“河南省10大民俗经典”。

建筑格局

编辑
庙上村地坑窑院由相通的地坑院组成,大多呈1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深七八米。俯视下望,可见每个院落大多有8孔窑洞。据介绍,这些窑洞分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门洞窑和茅厕窑等。

庙上村地坑窑院主窑多为九五窑,宽3米、高3.1米;其他窑为八五窑,宽2.7米、高2.8米。主窑可见三窗一门,其他窑则二窗一门,茅厕窑和门洞窑则无窗无门。 “1990年以后,庙上村地坑窑院不少人陆续搬了上来,形成了地上地下两个不同的世界。

庙上村地坑窑多为独门独院,个别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就是一个门洞与二至三个地坑院相连。地坑院就形状而言,只有正方形或长方形两种,按其八卦方位来分,则可分为动宅和静宅两大类。动宅又称东四宅,包括以东为主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和以东南为主的巽宅。这类地坑院多为长方形,长14米~18米,宽10米~12米,8孔~12孔窑洞。静宅又称西四宅,包括以西为主的兑宅,以西北为主的乾宅,以西南为主的坤宅和以东北为主的艮宅。此类地坑院多为正方形,边长约12米~16米,深7米左右,开10孔窑。

庙上村地坑窑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窑、门洞窑等。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抛物线形。窑洞大小,一般主窑为九五窑,宽九尺(旧制,下同),高九尺五寸;其他窑为八五窑,宽八尺,高八尺五寸。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通灶炕”。门洞窑地面凿成斜坡,形成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门洞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供人畜饮水。

庙上村地坑窑院

建筑特点

编辑

构造独特

地坑院的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经由院落进入窑洞,形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处于地面,人的视野十分开阔,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

装饰美观

精心装饰的“窑脸”,真实地反映出拱形结构的特征和门窗的装饰艺术。拦马墙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花墙,于简朴中蕴含灵秀之美。窑洞的拱形曲线内,鲜艳的窗花为整体立面增添了色彩。窑畔、窑腿用青砖勾勒装饰,线条素洁生动。“穷院子,富门楼”,宅门通常倾其所能装饰各异,门洞中的坡道装饰别具一格,呈现自然的工艺美。

居住舒适

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防震效果佳。窑洞深深,冬暖夏,挡风隔音,安全可靠,冬季窑内温度不低于10℃,夏天则在20℃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宜居。

建造科学

地坑院作建筑科学。例如,拦马墙可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同时保障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也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通灶炕,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一举两得等。

历史文化

编辑

地坑院民俗

受传统文化影响,地坑院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例如,宅主对地坑院基地的选择十分讲究:一般选择宅后有山梁大塬的地方,谓之“靠山宅”,意思是“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吃不完”。正对门洞向阳一面为主窑,由院中的最高长辈居住,其他窑洞按资论辈居住。窑门以槐木、椿木为主,油漆多用黑漆带红线的色彩。窗户上节庆时贴各种颜色的窗花,其中黑色最主贵。陕州区是夏朝的衍生地,贴黑色剪纸,是夏朝崇黑观念的延续。盘炕只能是5洞或7洞,因为单主男。炕后面的锅头门只能朝东,民间认为“烧南燎北,缺儿少孙。”“烧西燎东,人财两空。”院内栽树,绝对不能迎主窑的门,害怕“物”克“人”,栽树讲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杨树),遵循“前梨树,后榆树,中间一颗石榴树”,寓意顺利、富贵、多子多福等,不能栽杏树,因为杏短命。门洞旁栽槐树,取意“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长久。家中老辈去世后,尸体要停放在主窑,窑洞的两扇门必须卸掉,怕不小心把门关上,本户闭门(没后人)。

文物价值

编辑
庙上村地坑窑院的地坑院作为古代穴居方式的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其建筑非常地科学。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庙上村地坑窑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庙上村地坑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境内。

豫州地坑院-公共厕所

交通指引

三门峡市内乘坐公交车201路,张村站下车可达。

下一篇 新安故城遗址

上一篇 陕县安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