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安国寺 编辑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县安国寺陕县安国寺

陕县安国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始建于隋代。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它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陕县安国寺殿堂彩釉筒瓦,主体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墙为界,分前后两处院落,前院包括山门和前、中、后三重佛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其中“重修钟楼碑记”“曹洞正宗碑”对研究安国寺建筑历史及渊有重要作用。

2013年3月5日,陕县安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陕县安国寺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

所处时代:明至清

占地面积:约 28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191-3-48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陕县安国寺始建于隋。

唐朝历代均有修葺。

1958年,修建附近昌河上的龙脖水库时,陕县安国寺大部分石碑被拉去砌筑大坝的石基。

建筑格局

编辑
陕县安国寺主体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墙为界分前后两处院落。南北长101.3米,东西宽27.65米,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寺院以山门、前殿(金刚殿)、昆卢殿(大殿)、续建的火墙山门、增建的禅祖殿等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莲花池、方丈院等建筑样样俱全,形成三进院落,四重殿的布局。现有房间60余间,方丈院后另有九孔窑洞。亦是僧舍。殿宇均为龙凤大脊,琉璃瓦盖顶的明清单檐歇山式,或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砖雕,木雕,石雕等数量甚多,内容丰富,工艺精湛,保存尚好。寺院西侧墙外原有大型塔林一处,现已无存。

陕县安国寺

主要建筑

编辑

山门

山门为南面带有檐廊的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山门两侧各置一耳门。

前殿

前殿为面阔三间的单檐式硬山结构,西侧有配殿三间,东侧有一座条石砌基、青砖筑起的正方形钟楼,楼顶四周有砖雕仿木斗拱。

中殿

中殿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的单檐硬山式建筑物,四面带有回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脊兽大部尚存。中殿东侧用条石砌成的莲池尚未完整,西池已废。

后殿

后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结构,中殿和后殿两侧的经(禅)房也都是单檐硬山结构。

火墙

火墙(由石碣得名)高约4米,自东而西将整个寺院分为前后院。正中为门楼,内外沿及额头雕二龙戏珠等图案,火墙南面东侧为砖雕蟠龙图案,西侧为麒麟图案,门楣两侧为五瑞图。火墙上嵌有明隆庆四年“重修瑞云山陕县安国寺火墙序”石碣各一块,正殿在火墙北侧,面阔五间,单檐硬山式结构,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走兽等砖雕装饰及廊檐下的木雕八仙人物图案等基本完整,雕花六抹格扇门基本完好,廊下承檐的四根小八角体磨光青石柱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改换的,高约3米,上雕刻揩书对联。

文物遗存

编辑

石碑

陕县安国寺院内原有唐至清历代重修石碑数十通,后来修建附近昌河上的龙脖水库时,大部分石碑被拉去砌筑大坝的石基,院内仅剩八通明清两代的重修碑。陕县安国寺前殿与山门之间有清顺治十四年和康熙五十九年石碑各一通,一为“重修陕县安国寺记”;一为“重修钟楼碑记”。中殿与后殿之间有清乾隆元年"重修陕县安国寺金妆神像碑记"和"曹洞正宗"残碑各一通,其中较为珍贵的是明万历五年(1571年)十月立的《曹洞正宗碑》石碑。

对联

陕县安国寺院大殿有多处对联:

宝筏渡迷津原里犬河边牛愿相逢去;金绳开觉路井中蛇藤上鼠应早脱来。

昌水萦洄万顷流光映梵宇;瑞山缭绕四围爽气浮祇园。

文物价值

编辑
陕县安国寺院内原有唐至清历代重修石碑数十通,其中“重修钟楼碑记”“曹洞正宗碑”对研究安国寺建筑历史及渊源有重要作用。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陕县安国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陕县安国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

安国寺

交通指引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距离陕县安国寺61千米,开车约70分钟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