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虢国墓地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部的上村岭一带,是中国已发现的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

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主要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共发掘墓葬250多座,出土大量的玉器、青铜器。 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等。 虢国墓地的发掘,为周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建立了重要的断代标尺。 以早、中、晚三个年代划界,虢国墓地分为四个墓葬群。依昭穆制度,其北为国君墓群,南、东西各有一个大致呈三角形的墓区。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家族墓地。 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虢季墓(M2001)、虢仲墓(M2009)的发掘,先后被评为1990年、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6年11月,虢国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虢国墓地

外文名:The Guo State tombs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

所处时代: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占地面积:32.45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4-0059-2-003

分类号:3

历史沿革

编辑

第一次发掘

从1955年起,中国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夏鼐安志敏先生总率领下,分为若于分队和小组,在豫、晋、陕、甘等省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虢国墓地的发掘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参加田野发掘的有林寿晋等人。1956年冬,在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了著名的1052号太子墓,确认了虢国墓地的所在。1957年起,对墓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据发掘报告称“除北面未钻探一部分,个别被盗的和被建筑物所压的以外,凡是竖穴墓,已尽可能都加发掘”。

第二次发掘

三门峡虢国墓地九十年代发掘墓葬及车马坑位置图三门峡虢国墓地九十年代发掘墓葬及车马坑位置图

1990年至199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虢国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由姜涛担任领队,全面主持各项工作。 这次发掘工作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0年3月~1991年5月为第一阶段, 共清理了M2001(虢季)、M2009(虢仲)、M2006(孟姑)、M2007(被盗一空)、M2008(虢宫父, 被盗)、M2010(五鼎, 大夫墓)和M2005(车马坑,一车六马一狗)。 虢仲墓(M2009)为土圹竖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长5.6米,东西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62—4.92米;墓深距现地表19.3米,是虢国墓地已发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从上到下以淡绿色颜料进行了特殊涂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大型棺罩。从众多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国的一代国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厉、宣之际。

1990年3月4日考古队进人现场后,首先对被盗严重的M2007、M2008和M200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清理发掘,知M2007已被洗劫一空,M2008只残剩部分遗物。但最为重要的M2001被盗未遂,免遭劫难。

1990年下半年,遵照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以及河南省文物局的进一步指示,继续对其他被盗墓葬进行了清理。至1991年2月,考古队先后完成了M2006(孟姑, 三鼎墓)、M2010(五鼎,大夫墓)四号车马坑(M2013CHMK4,原编M2005)及M2009的田野发掘清理工作。

第二阶段

1991年9月至1992年12月为第二阶段,清理了M2011(太子墓)、M2012(梁姬墓)、M2013(丑姜墓)等墓葬,并开始了一、二、三号车马坑(M2001CHMK1、M2012CHMK2、M2011CHMK3)的清理。

第三阶段

1998年11月至1999年3月为第三阶段,为配合虢国博物馆建设,共清理了九座墓葬,其中五座被盗,四座大中型墓几近被盗一空。另外, 还清理了两座残马坑。

发掘成果

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发掘工作中共发掘了234座墓葬,3座车马坑,1座马坑。在这批墓葬中,有38座出土青铜器皿,共计181件,其中14 件为有铭铜器。此外有120座墓葬出土陶器522件。另外还出土工具、武器,车马器、生活用具、礼器、乐器、装饰品等一万四千余件,木车遗迹二十辆。发掘者推定墓地的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9世纪初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晋灭虢(前655年)止。

从1990年起于1999年止,共清理发掘了十八座墓葬、四座车马坑、二座马坑。其中有有六座墓葬已被盗,而M2007、M2118、M2119、M2120、M2121几乎被盗空,M2008尚有劫余,另外尚有三座墓葬M2001、M2012、M2122被盗未遂。一号车马坑和四号车马坑曾经被盗,三号车马坑依照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只清理了东侧部分车轮遗迹。

已发掘的十八座墓葬及车马坑分别属于第七、第八两组。属于第七组的墓葬依次如下:

墓葬名称

编号

墓葬等级

祔葬及编号

身份

虢季墓

M2001

七鼎墓

一号车马坑(M2001CHMK1)

国君

梁姬墓

M2012

五鼎墓

二号车马坑(M2012CHMK2)

虢季夫人

太子墓

M2011

七鼎墓

三号车马坑(M2001CHMK3)

太子

士墓

M2016

一鼎墓

六号马坑(M2016MK6)

士墓

M2017

一鼎墓

五号马坑(M2017MK5)

M2018、M2019

一棺一椁

口琀玉

平民或侍从

(表格参考资料: )

属于第八组的墓葬依次如下:

墓葬名称

编号

墓葬等级

祔葬及编号

身份

虢仲墓

M2009

七鼎墓

车马坑(未发掘)

国君

孟姞墓

M2006

三鼎墓

贵族夫人

丑姜墓

M2013

三鼎墓

四号车马坑(M2013CHMK4)

贵族夫人

虢宫父墓

M2008

被盗

大夫

M2007

被盗

虢宫父夫人

(表格参考资料: )

遗址特点

编辑

地理位置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一道略呈西北—东南向的土岭一上村岭上。墓地北部边缘距现黄河岸边600米,距现黄河河床1200米;南面位于春秋路路南100余米处;东以茅津路为界;东北为会兴沟所在;西至上村沟东口。整个墓地南北长590、东西宽550米,占地32.45万平方米。墓地现状,北面尚有大块空旷的农田,西侧北端有少许空地。墓地南部以九十年代新发现墓葬区计,其南50米处巳被厂房、仓库、铁路等现代建筑占去;东面以茅津路计,现代建筑已向西占去280米宽的地段。

墓葬结构

虢国墓地地理位置和墓葬分布

虢国墓地发现于1956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九十年代末,考古队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及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从而对墓地的全貌和性质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与了解。虢国墓地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地。墓地内所有墓葬依其规格及墓主人身份高低,由北向南各自成组,顺序排列。各位国君的墓葬位千整个墓地的最北端。

从已获考古资料可以判明,墓地墓葬的总数在500座以上(包含车马坑和祭祀坑)。依各墓葬的排列情况大致可分为八组:第一、二、三组位于1956~1957年的发掘区内,称为南区;九十年代发掘及新发现的墓葬区称为北区,即第四组~第八组。八组墓葬是依墓主身份的高低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的。分布于墓地最北端的第七、八组墓葬规格最高,墓主身份也最高。各组墓葬的概况略述于下:

第一组墓葬,位于整个墓地的最南端,即春秋路西段、虢国车马坑陈列馆一带。这一组墓葬以中、小型墓为主,总数86座。

第二组墓葬,位于五十年代发掘区中部,即湖滨火车站、十一工程局总库院内。这一组墓葬总数为74座,其中有15座墓葬的规格为中型或中型以上。

第三组墓葬,分布在南区的北部,现十一工程局总库货场一带。这一组墓葬74座,大、中、小型都有。1052号墓(太子墓)、1810号墓及为两墓祔葬的车马坑则游离千第二、三组墓葬的西侧之外。这种排列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上是南区第一、二、三组已发掘的234座墓葬的分布和排列情况。1986年三门峡市复升为地级市后,市文物工作队曾在南区内陆续清理过一批中、小型墓葬与车马坑和马坑。1987年,市文物工作队在油脂机械厂院内清理了三座墓葬与一座车马坑(三车六马)。从墓葬位置看,属第一组墓葬群。1994年考古队在湖滨火车站询度室院内清理了一座被盗墓葬,出土了三件完整的盾牌(已运回保护)和少量劫余之青铜器。从墓葬位置来看,属第二组墓葬群。上述这些中、小型墓葬和车马坑,属1956~1957年发掘时所遗漏者。

1990年后新发现的北区墓葬共有五组,有一道东西向界沟将其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位于界沟以北的墓葬有二组,界沟以南的墓葬有三组。由于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人造梯田时,将此地原有的岗地削平,使发现与发掘的墓葬原有探度已无法确知。

第四、五、六组墓葬位于界沟以南,整个墓地的中部偏北处,在南北宽100~145米的一个狭长地段内,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

第四组墓葬,紧邻界沟,位于现居民小区的西部。此组已探明的41墓葬多为中、小型。此数不包括压于民居之下的墓葬。

第五组墓葬,为于市涂层布厂以西,现居民小区内。从已探明的40座墓葬情况看,大、中、小型都有。此数也不包括压于民居之下的墓葬。

第六组墓葬,位于茅津路北端西侧,现三门峡市水利枢纽局、医药局仓库院内。已发掘的数十座墓葬(含小型车马坑)均为中、小型墓葬。这批墓葬与车马坑都是在配合基建时所发掘的,并不是此组墓葬与车马坑的全部。同时,由于地面的硬化及建筑物所压等原因,已无法探明此组墓葬究竟有多少。此组墓葬至少在19座以上。

第七、八组墓葬,位于北区界沟以北,处于整个墓地的最北端。已查明有116座大中小型墓葬、车马坑与祭祀坑,是整个虢国墓地中最为重要的墓葬区。这里埋葬着数位国君、众多的高级贵族以及他们祔葬的车马坑、祭祀坑等。第七组墓葬,位于北区西部,称之为虢季组墓葬。已发掘的虢季墓(M2001),墓主身份为国君,乃此组墓葬的代表,为其祔葬的车马坑长达47.6米。此组墓葬及车马坑的数量为27座。

第八组墓葬,位于北区的东部,称之为虢仲组墓葬。已发掘的虢仲墓(M2009),墓主身份为一代国君。虢仲墓的北、东、西三面的墓葬、车马坑和祭祀坑排列密集而有序,它们多数与虢仲氏有关。此组墓葬及车马坑的数量为89座。

在虢季组墓群的东侧偏南处,已探明有一座南北长43米、最宽处达10米的大型墓葬。其平面作不规则长方形,墓底由北向南呈斜坡状下伸,最深处12米尚未到底。墓的中部西侧及东南角与两座中型墓葬有相互打破关系。

上述虢国墓地的八组墓葬中的七组分布在南北长590米、东西宽320米的狭长地段内。唯独第六组墓葬游离于东侧以外90余米处。这组墓葬北边的不远处即是很深的会兴沟,不可能再有墓葬存在;其东为一处残存的龙山文化晚朗遗址,也少有墓葬存在的可能性;其西90米处即是新发现的第五组墓葬所在。在这90米地段内是否还有墓葬存在,因被建筑物所压,一时尚无法探明。面其南部现在虽被建筑物所占,但在五十年代时尚属空地。

此外,在第五、六组墓葬之间的北端有一南北长55、东西宽65米的时代不明的大型夺土台基。

文物遗存

编辑
虢国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出土了许多国宝级文物,如有“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柄铜芯铁剑,精美华丽的多璜组玉佩,体现高超制玉水平的人龙合纹玉璋等。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极为罕见。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有白玉、黄玉、碧玉等多个品种;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 其中,虢季墓随葬器物共计5293件颗,以质地可分为铜、金、铁、玉、石、玛瑙、料、 陶、骨、 角、牙、 皮革、蚌、木、竹、苇、草、丝帛等十九大类。 其中以铜器和玉器为大宗,占总数量的 90%以上。 梁姬墓随葬器物共计5293件颗,以质地可分为铜、玉、石、陶、骨和蚌等六类。

虢仲墓(M2009)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中国周代考古空白。

铜器

南区的虢国墓葬共有234座,还有三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 其出土铜器情况大概如下:

虢国墓地南区出土铜器

墓葬编号

M1052

7

6

6

6

1

1

2

1

1

4

6

2

M1601

1

1

M1602

3

4

1

1

2

1

1

M1605

1

M1612

2

M1617

1

1

M1620

1

M1631

1

M1634

1

M1640

1

2

M1651

1

M1657

1

M1661

1

M1671

1

M1689

4

5

1

1

1

M1691

2

M1692

1

M1701

1

1

1

M1702

1

1

1

M1704

1

1

1

M1705

3

4

1

1

1

M1706

5

4

4

1

2

1

1

2

2

M1707

1

M1708

1

M1711

2

1

1

2

1

M1714

1

1

1

M1715

2

1

M1720

1

1

M1721

3

1

1

1

1

1

M1743

1

M1744

1

1

M1747

2

1

M1753

1

M1761

1

1

1

M1762

1

M1765

1

1

M1767

1

1

2

M1777

1

2

1

M1810

5

2

1

4

1

2

1

1

2

1

M1819

2

M1820

3

2

1

4

2

2

1

2

1

1

(表格参考资料: )

北区墓葬区于20世纪九十年代共清理发掘了十八座墓葬,其中有十二座墓葬都有青铜器出土。 考古发掘情况如下:

虢国墓地北区出土铜器<br>

墓葬编号

爵,瓢

编钟钩

M2001

10

8

1

9

2

4

2

4

4

3

3

3

3

8

2

8

1

15

5

M2011

9

8

1

8

1

4

1

1

1

1

7

5

1

M2012

11

8

1

10

2

2

2

2

7

1

6

5

4,1

6

M2016

2

1

1

M2017

2

1

1

1

M2118

1

1

1

1

M2119

1

M2121

2

(表格参考资料: )

(注:其中虢季墓出土共计2487件。总重量为455.15千克。品类齐全,数量众多。 )

出土铜器依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器、马器、棺饰与其他等八类。

一、礼器

虢国墓地所见礼器(铜容器)主要有鼎、簋、鬲、甗、簠、盨、盆、铺、壶、盘、盉、匜等。从功能区分有炊食器、粢盛器、酒器及盥洗器四类。 其中虢季墓出土共计58件。其中实用礼器重212.65千克,明器重22.35千克(含范土重量)。

虢国墓地

青铜礼器随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级。9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仅礼乐器就达120多件,其中用以标志墓主人身份的鼎达29件之多。有44件的铭文均言明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两套编钟,一套为八件甬钟;一套为八件纽钟,铭文最长的60多字,从其内容可知此套纽钟为虢仲自作器。且自铭为“宝铃钟”。从铭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禄”,其地位、权势与富有明显高于1990年发掘的2001号墓主人虢季。是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该墓出土的4件铜器,均铸有“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中国同类器中最大的青铜器。

二、兵器

虢仲墓(M2009)中还出土有4件铁刃铜器,兵器两件:一为铜内铁援戈,一为铜铁叶矛;工具两件,分别为铜銎铁锛和铜柄铁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时出土数件铁刃铜器实属罕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研究室鉴定,一件为人工冶铁,三件为陨铁制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铁制品与陨铁制品共出,对于中国考古学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实物证据。这表明,中国古代工匠选用陨铁作器具至迟从公元前14世纪开始,公元前9—8世纪在虢国仍在使用,延续500年以上。与之前2001号墓出土的铜柄铁剑(又称中华第一剑)合并来看,说明此时期并未单纯依赖人工冶铁作为制作兵器的唯一来。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纳托利亚等也有同类发现,陨铁与人工冶铁同时使用数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区文明古国的共性,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理应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实证。这4件铁刃铜器的出土,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

玉石器

三门峡虢国墓地前后历经两次大规模发掘,出土各类玉器3500余件,石器达1400件左右。其玉器在墓葬中的分布、质地、种类、数量、纹饰、雕工无不体现当时的用玉制度、制玉水平,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1956一1957年发掘的234座墓葬中,涉及到玉石质器物为1700多件(组),较为常见的器形有璧、、玦、环、簪、腰带饰、串饰等。其中玉质装饰品达467件,而玉玦就达290件。特别是出土了质地不同、用途不一的用鱼形、龙形、两头兽形、蚕形、卵形和牙形等穿缀而成的组串饰58组。此类饰物用鸡血石、大理石、绿松石和软玉等雕刻琢磨而成。这些都是讨论古玉用途的直接证据。石质类有石贝794件、石戈503件。综观有如下特点:一是种类少;二是制作粗且纹饰简单;三是质地普遍较差。M1052太子墓死者耳部只有2件玉玦,颈部有一组鸡血石串饰,胸部有石璧等,更不用说其余各中小型贵族和一般官吏及平民身份的了。这可能是身份与级别较低墓葬区。至于M1052太子墓墓主有人推测可能为非正常之死亡,不能进入北区的贵族墓葬区。

第二次发掘的18座墓葬,共出土玉石类器3000余件(套、组),其中玉质类1000余件,器类有礼玉、仪仗玉、装饰类玉、葬玉、动物形玉:组玉佩类21组。石质品类的各种器物约1700余件。玉质经鉴定,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分白玉、青玉、黄玉、碧玉等,还有其它产地的软玉以及绿松石、玛瑙、水晶、琉璃等。礼玉:璧、琮、圭、璋、璜、琥。仪仗玉:戈、戚等。装饰类玉:组佩、单佩、饰件。葬玉:缀玉面罩、口琀玉、手握玉、脚踏玉。在这些玉器中,有精美的动物玉雕,如玉龙、玉虎、玉鹰、玉兔、玉鹿以及玉鼠、玉蛇、玉象、玉牛、玉凤等40多种达200多件,几乎囊括了北温带地区常见的动物品种。综观此次出土之玉器,其种类之全,质地之优良,制作之精美,价值之高当在第一次之上。这便是虢国墓地的贵族墓葬区。从已发表的资料看,各墓所出玉器的基本组合,都表现明显的等级差别。 依墓葬出土玉器的数量、类型、玉质、雕工等将其分为六等:

第一等:虢季墓(M2001),玉器数量967件(颗),器形有琮、璧、璜、圭、璋、戈、戚等,七璜联珠组玉佩,缀玉面罩,玉质质地好,青玉、青白玉等和阗玉居多。身份:虢仲墓(M2009),玉器数量724件(颗),器形有琼、璧、璜、圭、璋、戈、戚等,六璜联珠组玉佩,缀玉面罩,玉质质地良好,自玉、青玉等和阗玉多。

第二等:梁姬墓(M2012),玉器数量806件(颗),器形有璧、璜、圭、戈等,五璜联珠组玉佩,玉质细腻,青玉多。

第三等:太子墓(M2011),玉器数量380件(颗),器形有琼、璧、戈等,青玉,受沁。

第四等:孟姬墓(M2006),玉器数量129件(颗),器形有璧、璜、圭等,缀玉面罩,玉质质地较差,受沁严重。

第五等:士墓(M2016),玉器数量106件(颗),器形有块、凤鸟形佩、鱼形佩、柄形器、组合缀饰等,玉质较差。

第六等:M2018,玉器数量5件,器形有鱼形口琀玉、龙凤纹口琀玉,玉质不太好。身份:平民或侍从。

在这六类中,级别越高,玉质越好,雕工也越精良。从制作工艺看,大部分玉器的制作都非一朝一夕之工,形象逼真而又传神。虢仲墓(M2009)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724件(组)玉器,经专家鉴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大部分为新疆和阗玉。从制作工艺来看,多为精绝之作。如一件龙纹玉璧,是由和阗白玉精制而成,双面饰抽象变形云龙纹,整器圆度规整,纹饰流畅大方,富有动感。在玉质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也均采用和阗玉制成,无任何使用痕迹,可见这些玉质工具只是作为一种标志礼玉使用于某种特定场合。在葬玉类中,该墓出土的两件玉握最为典型:左手握为和阗青白玉,呈圆角方管状,周身饰8周弦纹,两端分别饰4只蝉纹,为商代遗物;右手握为和阗青玉,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 所出的大玉铲系由和阗玉制成,玉质细腻、温润,双面饰人面纹,雕刻精细,线条流畅,透过高倍放大镜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面饰头部雕刻的发丝,这实属微雕。羊脂白玉钻更是玉中精品,堪称一绝。 此外,九号墓出土的玉遣册,上有用毛笔所写的“南仲”字样,这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毛笔写字,对研究中国的书法起源有重要价值。

玉器放置的位置以M2001为例,墓主梓与外棺间有玉柄铁剑。棺罩上有玉贝。外棺盖上有戚、圭、柄形饰等玉石器。内棺盖上有戚、璧、琮、璜、戈、圭等礼器与龙、虎、鹿、鸟、鸽、鳖、鱼等动物形佩以及柄形器、管、珠、马蹄形佩,梯形片、三角形片、条形片等几何形佩饰与缀饰物。内棺内有三层玉、石器。上层,有七件兽角环、玉碟、撩牙玉麟;中层,墓主人周身有五组不同的项饰、头饰,脸盖缀玉面罩,口中含玉,胸佩七璜联珠组玉佩,胸及身两侧放置戈、人形佩、珠、管等玉,两手握玉,足下踏玉,甚至八个脚趾缝中也各夹以玉件;下层,墓主人身下垫有璧、戈等一组玉器。为研究玉器的用途和葬礼用玉制度提供了最直接、最确凿的地层上的证据。总之,虢国墓地所出土的玉器雕刻技法,既有片雕又有浮雕、透雕、圆雕,以片雕最多。钻孔方法有单面钻与双面对钻。玉材来源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名玉的一些主要产地,尤以和闻玉最多。时代广泛,有红山文化的圆雕猪龙;有商代的刻铭之器;西周早、中、晚期的佳作则更是占很大比例。这批玉器高超的制作工艺,繁多的种类,广泛的用途对研究当时用玉制度、手工业发展水平、玉料产地、人们对玉的科学认识、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麻织衣物

虢仲墓(M2009)中,还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别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中国同时期考古中仅见的。

文物价值

编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是,确认了虢国墓地的所处位置,并为两周之际的考古及研究工作提供了一批考古资料,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断代标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第二次发掘使得人们对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有了新认识。在西周王朝太子墓尚未发现之前,两座 保存完整的虢国国君墓的发掘显得尤为重要,大呈珍贵遗物的出土则更为周代考古增添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研究资料。

历史文化

编辑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国。原封宝鸡,西周晚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迁至今三门峡市,国都上阳位于今李家窑村。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负有统领六师、捍卫周室的重任,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周夷王时虢公“伐太原之戎”,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655年亡于晋国。

机构设置

编辑
虢国博物馆是建立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占地10万平方米,是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基本陈列《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

科研成果

编辑
棺椁制度

从西周墓葬棺椁制度的使用情况来看,文献记载的多重棺椁制度与考古发现并不完全吻合,西周时期使用的棺椁制度虽然有等级的差别,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没有发现《三礼》中所说的“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整齐划一的一套等级制度,就算有符合文献记载的棺椁制度,那也是极个别的例子。由于西周天子的墓葬至今没有发现,但是从这几个诸侯国的墓葬资料来看,诸侯国的棺椁制度还是有一定的等级规律的。 大体可分为四等:

1.

棺椁三重,使用者为诸侯国君及其夫人、太子,如虢国国君与太子。

2.

棺椁两重,使用者数量较多,身份较为复杂,有诸侯国君,如晋侯墓地的国君及其夫人如M6、M7,也有一般贵族。

3.

一重棺,墓主人身份为平民或低级贵族。

4.

无棺椁,使用者应为平民或是奴隶。

尽管不符合《三礼》的记载,但西周各诸侯国的葬具仍有自己的一套礼仪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更难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符合的棺椁制度。没有任何随葬品的普通百姓也有使用棺椁两重葬具的,这说明棺椁制度的使用与墓主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随葬器物

根据列鼎制度和其它随葬物品,归纳起来,虢国墓地墓葬等级大至可分为以下6个等级:

1.

第一等:有M2001和M2009两墓,均为虢国君墓。M2001墓出土7鼎(墓中实际出土10鼎,其中7件为列鼎,3鼎属另制明器)6簋8鬲8甬钟。距该墓6米有车马坑1座,南北长47.6、东西宽4.16、深1.1-1.4米,入葬战车16辆,马70匹以上。该墓随葬品十分丰富,各类器物达5293件。墓中所出玉柄铜芯铁剑被誉为“中华第一铁剑”,缀玉面罩属两周考古首次发现。M2009墓是虢国墓地发掘清理出的形制最大、规格最高、随葬品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共出土包括9鼎在内的各类文物6000多件,在200多件大型青铜礼器中,多铸有“虢仲作器”的铭文,而且大部分为实用器,陪葬车马坑暂未发掘。据铲探推测,这一等级的墓葬不仅此两座。

2.

第二等:M1052虢太子墓出土7鼎6簋6鬲9钮钟等,随葬品有铜、石、骨、蚌等大小文物近千件。墓西部10米处有车马坑1座,内置车10辆,马20匹。M2011是另一太子墓,出土7鼎(另有配鼎2件)8鬲8瓮等。随葬品有铜、玉等9类3000多件,墓西部14米处有陪葬车马坑1座,长21.08、宽3.51米,未发掘。

3.

第三等:有M1706、M1810、M2010、M2012共四座墓。铜礼器组合较全。M1706、M1810墓均出5鼎4簋4鬲,M1706还出有铜壶2件,豆、盘、也各1件,M2012则出5鼎4簋8鬲。各墓均有随葬车马器、玉器,无乐器,有陪葬车马坑。M1706、M1810墓的车马坑各葬车5辆马10匹。M2012墓主虢季夫人梁姬的车马坑内葬车19辆马38匹。

4.

第四等:有M1705、M1820、M2006和M2013五座墓,铜礼器的基本组合为鼎、簋、盘、匜。其中,M1705出土3鼎4簋1盘1匜,有车马坑,未发掘。M1820出土3鼎4簋2鬲。M2006、M2013墓,前者出土3鼎4鬲,无簋,后者亦出3鼎,陪葬有车马坑。M1820、M2006和M2013墓主人均为女性,其中无兵器随葬,但所出装饰器异常丰富。

5.

第五等:这一等级的墓有20余座,有的出一鼎,有的出2鼎,有的与盘、匜同出,有的与盆、罐、豆等陶器同出。这一等级的墓葬均未发现车马器,更没有车马坑和乐器。

6.

第六等:这一等级的墓最多,总计200余座,墓中没有青铜礼器。

在以上6等墓葬中,第一等中的M2009号墓为九鼎之墓,M2001号墓为七鼎之墓,葬者身份均为国君,从其埋葬规格,足以说明这些墓主人是当时虢国最大的奴隶主贵族。

保护措施

编辑
1963年,在郭沫若先生的提议下,1727号车马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墓地本身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之内。

1997年1月,国家文物局在三门峡市召开有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现场论证会,对虢国墓地的保护、发掘、出土遗物的修复、保护、整理及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作了详尽的指导性安排,并责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三门峡工作站,专司虢国墓地的所有工作。

1996年,虢国墓地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三门峡市政府公布的保护范围达30余万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区近1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还专门修建了虢国博物馆(一期工程),将界沟以北的国君及高级贵族墓葬区纳人更有效的保护范围之内。

2022年12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虢国墓地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旅游信息

编辑

位置

虢国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上村岭一带。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交通

火车:陇海线三门峡站或三门峡南站下车进入市区。

自驾车:连霍高速从三门峡入口进入市区,大运高速过三门峡黄河大桥进入市区。

公交:三门峡火车站乘1路、高速路三门峡入口乘6路、三门峡南站乘迎宾1号、18路。

所获荣誉

编辑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下一篇 北阳平遗址

上一篇 仰韶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