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韶村遗址 编辑
仰韶村遗址(Yangshaocun Site),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仰韶文化的命名地。由于仰韶遗址的发掘,确认了中国石器时代的存在,影响巨大,意义深远,遂将在黄河中游广大地区发现的同类史前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村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遗址、遭物非常丰富,包含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等不同文化遗存。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发现的陶器有鼎、鬲、盆、豆、罐、钵、尖底瓶等部分为彩陶。石器有斧、刀、镞、环骨器有针、锥等。仰韶村遗址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新纪元,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篇章中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为后来发现并被命名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规范化基础,起到了先河作用。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在黄河流域陆续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有200余处。仰韶村文化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出土的丰富实物资料,为研究仰韶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8日,仰韶村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中文名:仰韶村遗址
外文名:Yangshaocun Site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马韶线仰韶文化遗址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30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全年 全天开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1-138-005-003
民国十年(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仰韶村遗址,并命名为仰韶文化。
民国十年(1921年)10月底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初,由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等考古人员,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1次发掘,共开挖发掘点17处,获得丰富的文物资料,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在安阳后岗第一次发现了商代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上下依次叠压关系,确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早晚关系。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2次发掘,开挖深沟1道(2000×200厘米)和灰坑1个。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渑池县文化馆联合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3次发掘,开挖探方4个、探沟4条,发掘面积共200余平方米。
2020年8月22日,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距首次发掘已近百年。当日,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河考古研究院等机构为此次发掘举办了启动仪式。
2021年9月30日,随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5000多年前仰韶村先民的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实证材料被不断还原。河南仰韶村遗址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发酵酒及丝蛋白残留。
2022年11月27日,首届仰韶论坛公布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新成果,河南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大型房屋建筑,其先民肉食资源获取方式以饲养为主。
2022年11月,河南仰韶村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仰韶晚期大型房屋基址和人工壕沟,这是一百多年来该遗址首次发现大型房屋建筑,对研究仰韶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2022年11月27日,在三门峡举办的首届仰韶论坛上,河南省考古工作者仰披露了韶村遗址首次发现高等级房屋建筑遗存,为研究仰韶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的类别、形制、技术等提供了新材料。
仰韶村遗址远眺
遗址文化层
文物遗存
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考古人员在仰韶村遗址发掘发现墓葬19座,房基4处,窖穴41个,出土一批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其中有仰韶红底黑彩、深红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夹沙陶鼎等典型的仰韶时期器物,还发现有龙山式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篮纹陶、灰绳纹鬲、带流陶杯等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出土用于农业耕作的有石、铲、刀、锛、凿;用于狩猎的有石镞、骨镞、弹丸;用于纺织和缝纫的有纺轮、骨锥和骨针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红陶为主,灰褐陶次之。器物种类有陶鼎、钵、盆、罐、壶、碗、瓮,以及汲水盛水工具小口尖底瓶等。在红陶器物表面或口沿,绘有精美花纹图案,故称“彩陶”。花纹图案有弧边三角纹、宽带纹、网状纹、菱形纹、圆点纹以及相互掺和的几何形纹等。
仰韶文化典型彩陶
建筑遗存
大型房屋建筑遗存
图为仰韶村遗址考古现场。
人工壕沟遗存
大型人工壕沟
民国十年(1921年),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中国第一支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和仰韶文化研究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仰韶村遗址先后于1951年、1980年~1981年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于仰韶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获取了仰韶和龙山两个文化四个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2020年8月,开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启动了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第四次考古发掘对深入了解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聚落布局、聚落形态发展演变以及探索豫西地区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发现遗迹较为丰富,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此外,多学科研究稳步推进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中获取了酿造谷物发酵酒和曲酒的证据,在仰韶和龙山时期墓葬土壤中检测出丝蛋白痕迹,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等。仰韶文化从发现到发掘,至今已过去整整一百年,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丰硕。
文保碑
1961年后,渑池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遗址,在其上游实施了植被保护,在下游的两沟相交处修建了水库大坝,控制了其2条深沟的继续下切 。
1992年后,渑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采取措施,根治仰韶村遗址断壁上裸露在外的灰坑、窑藏、房基、文化层的水土流失。
1993年5月,渑池县召开仰韶村遗址保护规划研讨会,与会的中外地质学家、考古专家对仰韶村遗址的保护作了规划,划定了重点保护范围。
1998年3月,仰韶村遗址断壁保护房建成。
2021年10月12日,仰韶村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2年12月16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名称由来
仰韶村遗址位于韶山南麓,因抬头可见韶山而得名。
仰韶文化
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已获得一定的发展,成为当时的重要经济生产部门和生活来源,渔猎和采集已成为一种辅助性的生产活动。由于农业的发展,人们已经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农业村落普遍建立并有所发展。由于农业的发展,也推动着养畜和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出现早期的繁荣,精神文明也得到一定的提高,社会财富也得到一定的积累。从埋葬制度的变化来看,当时的氏族制度,也开始发生变革。
仰韶文化可以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期,前后延续了约2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3个省,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北、湖北甚至四川等临近中原的省区也有分布。
龙山文化
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大致都演变成了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是夏商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形成的基础。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中国相互作用圈里面的几个文化,都已经走上了社会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各个文化圈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文化越来越趋同,另一方面社会却越来越分化,越来越分层。龙山文化是在不断的文化交互作用中慢慢产生的。
地理位置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中心遗址区位于北纬34°48′37.9″,东经111°46′38.4″。
仰韶村
交通路线
三门峡市——连霍高速——新华北路——韶州路——仰韶村遗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