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遗址 编辑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门遗址土门遗址

土门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东南2公里的土门村,西距伊河0.5公里,南侧有永定河流过、西汇伊河,总面积20000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属伊洛地区的王湾一期文化。

土门遗址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是研究伊河流域史前先民生存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土门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50米,由西向东依次堆积着河南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存。遗址内有4座房基、3座瓮棺葬以及较多数量的灰坑。

2013年3月5日,土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土门遗址

外文名:Tumen site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白元镇土门村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占地面积:2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71-1-271

历史沿革

编辑
土门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伊洛地区的王湾一期文化。

1959年春,伊川县白元公社土门生产队组织社员对伊河和永定河夹角高地深挖造田时,挖出一件古老的彩陶缸。经洛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调查发现,此处为约7000年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土门遗址立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门遗址”,该遗址正式更名为“土门遗址”。

土门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工作开始于1965年 。

1985年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伊川县文化馆对土门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

遗址特点

编辑
土门遗址东高西低,正处在伊河、永定河两河交汇处的三角冲积台地上,东西长约800米,宽约250米,由西向东依次堆积着河南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存,文化层呈灰黑色,一般厚约2—4米,个别地方可达5米以上。地表上布满了陶片、残石片、石器、烧土块等文化遗物和遗迹。

土门遗址房基从断壁上发现四座,其中两座较为清楚清楚。一座位于省级保护单位标志牌以西50米处。由于塌方,在断面上暴露部分长2米、厚0.25米。有红烧土居住面痕迹。房基东端,可见到清晰的墙基剖面;基槽深约0.5、宽约0.25米。房基和墙基均用大小不等的红烧土块铺垫而成。烧土内含有较多的秸杆。重要的是在房基上方的地层堆积中,采集到一块长约0.2米、剖面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烧土块,顶角为130°。两边泥抹平整。底边中部呈半圆形,有附粘圆木的痕迹。这座房基上部发现有仰韶晚期的黑彩陶片,下部有庙底沟期的白衣彩陶片,应属仰韶文化晚期的遗迹。另在距标志牌南约10米处,发现大型房基一座,长约6米、房基厚约0.3米、墙基基槽深约0.6—0. 7米,亦均为红烧土铺垫,属仰韶文化晚期。

土门遗址墓葬在断壁上发现了3座瓮棺葬,其中2座棺具已残碎,仅余痕迹,另一座采用红陶缸加器盖相扣作葬具。另据当地人讲,在标志牌南边不远处,曾发现了十几个集中在一起的的瓮棺葬,葬具里是用红陶缸加器盖或两缸相扣而成。

文物遗存

编辑

综述

土门遗址文物遗存主要是陶器,也有石器、骨器等。陶器多是夹砂和泥质红陶,器形有缸、釜、釜形鼎、球形鼎、器盖、尖底瓶口沿、彩陶盆、碗、罐等,有两件打制带肩石铲、一件骨锥。

主要文物

土门遗址共出土缸完整的15件,全为泥质红陶,上腹端,或沿下往往有3一9个为数不等的鹰嘴状泥纽,器身有的素面,有的施刻划纹,底部和下腹部都有一凿孔。其用途为瓮棺葬具。

主要文物

文物名称

文物图片

伊川缸,出土于1965年,是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至7000年)文物,口径24厘米、高47厘米。圆唇、敛口、上腹鼓、平底、底中心有一圆形凿孔。沿下有三道凹弦纹,弦纹下有对称的三个鹰嘴纽。纽上有一按窝。纽下饰斜行划纹。在上腹部、彩绘三组对称的椭圆形图案,其绘法是先把图案下的划纹抹去并展光后、涂上红陶衣、再涂一屋白陶衣、然后用红褐彩衣在椭圆形内绘两个相对称的弧线三角纹,在剩余的五个空间内、绘梅花式的圆点纹 。在上古时代,人们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后来,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尸体被禽兽所食,开始掩埋尸体,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和葬具。

瓮棺葬较早出现并流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而“伊川缸”就是瓮棺中有代表性的一种 。

伊川缸

土缸,口径25厘米、底15厘米、高47.5厘米,圆唇外卷、鼓腹、平底.有孔。下腹部施斜行划纹,上腹部绘带状图案。先把要绘图的地方磨光,上红、白陶衣,后用红褐彩绘出平行线纹和十二组类似贝纹的图案。另一件,下腹 部凿孔、形制同上。口径20.7.底径14.5、高38.5厘米 。

土缸,口径23厘米、底径15厘米、高44厘米。双唇、素面、饰5个不对称的鹰咀 。

土缸,口径20.7厘米、底径14.5厘米、高38.5厘米。下腹部凿孔 。

土缸,口径24厘米、底17厘米、高39.5厘米,素面、圆唇 。

土缸,倒勾圆唇,口微敛,口沿下有六道凹弦纹、三鹰咀纽、上有两个按窝似鹰眼。纽旁有两个穿钉式的附加堆装饰。组下饰斜行划纹 。

土缸,口径23.5厘米、底18.5厘米、高40.5厘米。方唇、直桶形、三鹰咀对称、纽下饰斜行划纹 。

土缸,9个不对称的鹰咀纽、上腹部有一道横附堆饰。口径23.5、底径18、高41.5厘米 。

土缸,口径27.5、底径15.5、高41厘米,卷沿,沿下有凹弦纹八道、四鹰咀纽对称 。

土缸,口径33、底径20、高40厘米。泥质红陶。圆唇外翻。大口、斜直壁、平底、沿下有三周凹弦纹,四个不对称的鹰咀纽,腹部有二道横行附加堆饰、周身饰竖行的划纹 。

出版书籍

编辑
2015年10月,李广欣编著的名胜古迹史志类书稿《伊川十八记》装订成册,该书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名贤祠墓、古寺庙三卷18篇。另外附录洛阳、郑州、济及省外名胜古迹8篇,共26篇,全书约万字。其中的古文化遗址篇有对土门遗址的介绍 。

研究价值

编辑
土门遗址为研究伊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存状况及仰韶时代的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土门遗址发现的泥质红陶缸,作为当时的一种葬具,其在形制上与王湾一期所见的深腹罐(缸)有明显差异。遗址还包含有少量伊洛地区龙山文化的晚期遗存 。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土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土门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白元镇土门村内。

土门村

交通信息

乘坐伊川公交9路土门村站下车即可到达。

下一篇 桥北村遗址

上一篇 北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