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县瓷窑遗址 编辑
密县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大隗镇窑沟村和大路沟村,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唐代、宋代时期的古遗址。
密县瓷窑遗址南北长约1250米,东西宽250~330米,文化层厚2~4米。1961年,发现。1984年、1993年,进行两次发掘。发掘瓷窑3座、瓦窑1座、碾料池1座、釉料池1座。从瓷器造型、釉色、装饰特点看,属于北方磁州窑系,以白瓷为主,黑瓷和青瓷次之,还有少量的酱釉、黄釉瓷。瓷器主要是小型器,典型器物有白釉瓷碗、白釉绿彩注子、黄釉席纹注子、青釉花边枕、珍珠地划花动物纹枕等。还烧造一定数量的宋三彩器,主要有香炉、枕和俑等。以珍珠地为最具有特点的装饰手法,其次有刻花和印花,其中珍珠地禽鸟和食草类动物(羊、鹿)纹样,是密县瓷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图案。密县瓷窑遗址的烧窑时间始于唐而终于北宋初期,对研究唐、宋瓷窑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013年3月5日,密县瓷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密县瓷窑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大隗镇窑沟村和大路沟村
所处时代:唐代、宋代时期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332-1-332
20上世纪70年代初,大规模平整土地,填土造田,密县瓷窑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原大沟深约10米,被夷为平地。
1984年,进行了试掘。
密县瓷窑遗址
密县瓷窑遗址位置图
地层堆积(南壁剖面)
第1层:耕土层,厚15~25厘米。土色黑褐,质较软。内含大量近现代瓷片及砖瓦。
第2层:黄褐色,厚25~60厘米。夹草木灰。此层出土有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及“乾隆通宝”铜钱。同时此层中还见有一批唐宋瓷片,如瓜棱罐、珍珠地牡丹鹦鹉纹枕等。
第3层:褐色土,夹有草木灰及煤渣,最厚处60厘米,并由西向东逐渐变薄。此层包含有大量宋代瓷片和宋代三彩器,能看出器形的有瓜棱罐、宽沿灯、高圈足敞口大碗、黑釉及青釉的斗笠碗、白釉绿彩或黑釉注子、三彩枕片、三彩骑马俑、骰子、象棋和围棋子,另有支烧具、匣钵等窑具。瓷片以白瓷为主,青瓷和黑瓷次之。
第4层:浅黄褐色土,仅出露在探方西南角,最厚处70厘米。土质较硬。包含有较多的瓷片、布纹板瓦及窑具。从瓷片中能看出器形的有璧底深腹碗、璧底唇口碗、内饰五条连弧纹的折腹盘、花边口沿碗、葵口碗、黄釉注子、长方形枕片、玩具俑等,窑具主要是大量的匣钵片。
第5层:深黄褐色土,厚20~95厘米。土质较纯净,且坚硬。此层未见瓷片,包含物有陶片、布纹板瓦残块以及人骨和“开元通宝”铜钱等。此层下有瓦窑一座。
第6层:烧土层,厚15~50厘米。此层仅见有一块瓷片,器形不明,包含物中有大量的碎砖、布纹板瓦片和烧土。
瓷窑
瓷窑,3座,只有93MXT3Y2保存较好且较典型。Y2位于T3第3层下,窑门向西,方向280°,整个窑体分三个部分:烟囱、窑室及火膛。东部为两个圆形烟囱,口小底大,底径约1.5米左右,残高1.2米左右。烟囱外壁为厚约20厘米的红烧土,内壁涂有耐火土,已被烧成青灰色,内壁表面凸凹不平,有明显的工具痕。中部为窑室,窑壁大部残缺,残高仅0.2米左右。窑室与两个烟囱之间,分别有三个烟道相通,也大都残缺,只有西南角一处保存较好,可看出烟道高30厘米、宽20厘米。从残存的窑室壁可看出有两层,里面一层为青砖,外层为红烧土。窑室东西宽2.5米、南北长3.4米。经解剖,发现此窑曾经两次使用,原来的窑室较小,火膛靠近东面,室东西仅宽1.8米。第二次使用时用土坏和砖在窑室前加长后再次使用。窑室西部为火膛,由于它靠近断崖,大部分已被流水冲毁,仅存西南角。火膛面比窑室低约0.7米,颜色呈青黑色,烧结程度高。密县西关发现的几座瓷密,从结构、形状看,属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
瓦窑
瓦窑位置在T西部,开口于T1第5层下,编号93MXT1Y1。窑整体呈马帝状,窑门向南,方向190°,窑体分四部分:火道、火膛、窑床和烟囱。火道为斜坡状,两壁均因火烧呈红色,窑门宽0.65米。火膛呈半圆形。窑床平面呈梯形,宽1.5~2.1米、长2.1米,整个窑床面被烧成青灰色。窑床北面为平面近长方形的烟囱,烟囱与窑室之间有三个烟道相通,中部主烟道宽30厘米、高20厘米,两侧烟道宽15米、高20米。烟囱底面比窑室高出30厘米左右,中部挖一方坑与中部主烟道相通,两侧烟道挖两个小圆孔相通。由于在窑室的内外发现大量板瓦,且许多是次品,因此判定该窑是专门烧制瓦的,出土的布纹板瓦应为唐代遗物,故此密属于唐代窑。
碾料池
碾料池呈长方形,方向10°。位置在T3、T4的西部至断崖处,西壁因临近断崖被流水冲毁而荡然无存,其余三壁保存较好,池壁是用废弃的匣钵逐个扣压叠砌而成。该池口大底小,残高1.5米、南北长11.5米左右、东西宽约1~2.1米。碾料池内堆积有一层瓷土,厚约4~10厘米,此层瓷土为碾料池的原生堆积。由于碾料池内填土的包含物均属五代遗物,故其时代应为五代,这种用匣钵垒砌的碾料池,也见于河北磁县观兵台遗址。
釉料池
釉料池位于T5第4层下,编号93MXZ1,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底径3.85米。池东部在探沟外,未作清理。池西部为一宽约1米的门道,进门约0.15米贴东壁处,有一砖砌的长方形小池,长0.75米、宽0.45米。小池中部又用砖隔成两个方池,西部池较深,约30厘米,内有草木灰;东部堆积较厚的瓷土,经火烧后发红。推测是一处配制釉料的池子。在池中发现一酱釉白唇双耳小罐,为宋代的典型器物,因此可判断这个配料池为宋代遗迹。
密县瓷窑遗址相册
密县瓷窑遗址,采集到大量的瓷片和瓷器。从采集到的标本看,瓷片以白釉为主,黑釉和黄釉次之,珍珠地划花与三彩次之,青釉最少。白釉瓷中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碗,还有一定数量的壶,以及碟、罐、灯、盒、豆、盂、高足杯、瓷玩具等;黄釉瓷中多为壶,还有大小不同的碗,特别是双带柄流壶为典型唐代器物;珍珠地划花瓷中有枕和碗两种,瓷枕有珍珠地花蕾、花叶纹,珍珠刻划回首鹌鹑卧鹿图案,还有刻划葵花纹、菊花等图案。其中有一件珍珠地划花鹦鹉纹瓷枕作为国宝,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瓷碗有珍珠地卷枝纹和花草纹等;黑釉瓷有双系罐、盖盒和带托盘支柱灯等;青釉瓷有厚胎暖盘器、瓷钵等。采集到的窑具有直口直壁、大小深浅不同的匣钵,有直口方唇、厚颈斜腹、小平底的碗笼,还有各式各样的大小不同的圆形垫饼、三角形垫饼、三岔形支烧工具、工字形支烧工具等。
烧窑历史
白釉珍珠地刻花瓷枕
窑瓷风格。
从纹饰上看,过去见到的绝大部分都是花卉,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常见的题材。密县窑的纹饰具有另一种独特风格,它的纹饰与唐代金银器贴花十分相近,同时把起衬托作用的小珍珠地也以印的方法表现出来,在白釉地上呈现出红赭石色的纹饰,产生了很好的装饰艺术效果。烧造珍珠地刻花瓷器的窑址,已发现的有鲁山段店、宝丰青龙寺、磁县观台镇、修武当阳峪和登封曲河五处,但密县瓷窑出土的瓷片看,其年代远比这五座窑址早。密县最初开始烧制,然后影响到登封,进而由登封向南影响到宝丰、鲁山,向北影响到修武、磁县。传世的珍珠地刻花瓷器,多年来考古界没有搞清它的产地,密县窑址的发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唐代白瓷划花、刻花
唐代白瓷较少花纹装饰,这是北方白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密县瓷窑遗址中出土的白釉平底洗残片,都刻有简单葵瓣纹,但由此开创了白釉划花、刻花装饰的先河,导致了划花、刻花装饰的发展。
密县瓷窑遗址
地理位置
密县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大隗镇窑沟村和大路沟村。
窑沟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密县瓷窑遗址,路程约18千米,用时约3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