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门寺塔 编辑
鸿门寺塔,又称响铃塔、鸿门寺响铃塔,建于元代泰定年间,后经多次修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塔湾镇塔湾村西南500米处的芦河东岸,东经109°11´45.1″、北纬37°47´42.1″,海拔高度1141米。芦河从鸿门寺塔西侧流过,相对河高30米。
鸿门寺塔,建在一形同卧虎的园石峁上,为密檐式砖石结构塔,外观呈八角形,共十一层,总高27米。塔每层皆以叠涩牙子出檐,每角都砌成三角中空挑檐,中插砖木雕兽出挑,上悬挂风铃。塔基为岩石凿平后直接起建,底周21.6米,每边长2.7米,以后逐层收缩变小,形如圆锥。现塔整体明显向东南方向倾斜。鸿门寺塔对研究陕北元代建筑、历史、宗教文化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鸿门寺塔的对外开放向当地人民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建筑文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当地人民的文化活动,对人们了解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1992年4月20日,响铃塔(鸿门寺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鸿门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鸿门寺塔
地理位置: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塔湾镇塔湾村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名:响铃塔、鸿门寺响铃塔
建造时间:元代泰定年间
公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1428-3-726
明代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修葺此塔。
民国年间,修葺此塔。
2022年3月,陕西省文物局同意修缮鸿门寺塔。
鸿门寺塔
名称由来
因塔角有风铃,风吹铃响,传声甚远,故名响铃塔。因塔下原为鸿门寺院所在地,所以又名"鸿门寺响铃塔""鸿门寺塔"。
传说
据说很久之前,家里有两兄妹,哥哥的手艺特特别奇巧,尤其是建造的塔特别精致,他的妹妹是当地有名的"针黹能手",她的鞋子做得很别致,人称"巧妹子"。某天晚上,兄妹俩聊天约定比赛建塔和做鞋来决定二人谁的手艺更加精妙。结果兄妹俩干到快要天亮,雄鸡也开始鸣叫,当妹妹的十二双鞋子做完的时候,哥哥的塔还有一层没有建起,为了让妹妹心服口服自己的建筑才华,哥哥做了一口泥锅盖在塔顶上面,弄巧成拙的是这一行为给塔体增添了建筑艺术上的完美效果,使塔变得更加美丽。也有一说是那天晚上,妹妹看到哥哥已经筋疲力尽,生怕自己的哥哥会活活累死便装雄鸡叫,让哥哥以为天亮而停止劳动。结果哥哥盖上泥锅刚好是十二层,不但完成了预先的计划,而且使得建成的塔更加别致漂亮。一大早,行人们在山间小路上,看到一夜竖立起来的漂亮高塔都惊叹不已!后来塔院中驻进了僧人,僧人在塔上装上了风铃,只要微风一吹,风铃便叮叮铛铛响个不停。
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鸿门寺塔”名称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鸿门寺塔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塔湾镇塔湾村西南500米处的芦河东岸。
响铃塔
交通指引
从榆林市区驾车,大约99公里,需要1小时30分钟,途经:包茂高速公路、榆靖公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七星庙
上一篇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