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编辑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是汉代城池和墓葬遗址。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存有城址和三处墓地,城址内发现遗物最早可至战国,城墙和三处墓地时代主要为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下限可至东汉中晚期,发现的壁画墓年代明确,画面精美绝伦,已发现壁画墓的数量超过整个北方地带汉代壁画墓数量的总和,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地理位置: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阳周村
所处时代:汉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670-1-519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21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靖边县文管办等单位对杨桥畔城址进行了首次大范围调查。
遗址概述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由古城址(瓦渣梁遗址)及古墓地(老坟梁墓地)两部分组成,该遗址位于无定河支流——芦河冲刷形成的川道内,城址位于芦河北侧,三处墓地位于芦河南侧。
古城遗址
杨桥畔城址的平面形状为近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2600米,南北宽度可能在800米。城址所在区域目前仍有西、南、东3道墙体矗立于地表之上。其中西部墙体为明长城墙段,墙体西壁上保留多处向外凸出的马面类设施;东部墙体一般被认为是秦昭王长城的一部分,北段保存较好;南部墙体西与西部墙体垂直相接,向东未达东部墙体一线,该墙体为以往调查认为的杨桥畔城址墙体。城址南墙地表可见长度约1400米,虽遭龙眼水库影响产生了几处坍塌缺豁,但整体走向清晰,保存较好,墙体宽3~6米,最高处可达6米,主要以黄白色和灰白色黄土夯筑而成,夯层明显,厚8~12厘米。该墙向西与“明长城”垂直相接,且并未再向西延伸。西部墙体夯层厚度与南墙基本相同,而与芦河南岸明长城夯层厚15~20厘米的情况相差较大。另外,西部墙体上的马面类设施与墙体“贴附”关系明确,且夯土颜色、夯层厚度(2~8厘米)与西部墙体差别明显。
城内功能区划方面,处在城内东南位置的瓦渣梁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龙眼水库泄洪区,大量汉代钱币即发现于此。2021年6月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汉代钱币,还采集到较多钱范以及大量铜炼渣,钱范均为夹砂红陶质地,包括范模和背范,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数量最多的还属绳纹板瓦和筒瓦、云纹瓦当、几何纹铺地砖、排水管道等建材以及日用陶器残片,在瓦渣梁地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还发现箭镞、铁斧、陶纺轮等日用器物以及夯层清晰的夯土建筑基址。上述情况说明,瓦渣梁地点应为杨桥畔城内核心区域,或与衙署区有关。
瓦渣梁地点再向东南的“砖窑峁地点”处在芦河近岸、南墙之外,为杨桥畔城外一处窑场。此外,隔芦河南望的“老坟梁地点”地势高阜,黄土堆积厚,是历年来杨桥畔城址周边汉代墓葬的集中发现区域。21世纪初“太(原)中(卫)银(川)”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基建考古在该地点北部边缘地带清理汉墓100余座。2021年6月调查中,在铁路以北区域发现较多盗洞,其周边留有陶器残片、碎砖块、人骨等。上述情况表明,老坟梁地点应为与杨桥畔城址相关的一处大型墓地。
古墓遗址
与城址对应的墓地已确定有三处,其自然地点名称分别为“老坟梁”、“渠树壕”和“惠桥羊肠子”。其中,老坟梁墓地已发掘墓葬120余座,年代为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1997年在渠树壕墓地抢救清理汉代墓葬三座,2009年,在渠树壕墓地抢救性发掘墓葬2座(均为新莽时期的壁画墓,年代证据确凿)。这批墓葬已成为陕北西汉墓葬分期的最丰富的资料。
墓葬随葬品
古墓遗址中有大量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壁画墓存在,而且大型墓上建筑、封土等遗迹保存较好,墓地布局清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墓室壁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陕西省靖边县老坟梁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收获。其成果对于研究汉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墓葬分期、文化面貌、丧葬制度、民族关系、郡县地望、环境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位置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镇阳周村。
杨桥畔镇
门票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免费开放。
交通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没有直达车辆,游览须自驾或包车、租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