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州故城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麟州故城麟州故城

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城北20公里,又名杨家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置州于此,至北宋乾德初。

麟州故城分内、外城,外城周长约4公里,东、南、北设三门(内城亦设南、北两门),西面临绝壁。当年为保证军民饮用水,城内东北挖有井二口,一口略大,周8米。东门外原有真武庙,城东南约70米处古时有大松两株,宋时以此称神木寨。元以寨命县名。今存城垣遗迹。曾出土面纹瓦当及铜、石器物。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麟州故城

别名:杨家城

地理位置:陕西省神木县城北20公里

出土物品:纹瓦当及铜、石器物

批准单位:国务院

批次: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Ⅰ-201

批准时间:2006年5月

所属年代:唐至明

历史沿革

编辑

麟州故城麟州故城

麟州城始建于唐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废弃于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历时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杨宏信及其长子杨重勋和其孙杨光,世代守卫着麟州,抵御契丹、西夏守卫国土。而杨宏信的次子杨业和其孙杨延昭均为宋代名将,在山西朔州北距契丹,称雄一方。由于麟州故城与杨家将的渊关系,后代人们怀着对杨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将此城称为杨家城,延续至今。

2005年榆林市考古所在西城西关还发掘了一处遗址,被称为刺史府。

2009年7月到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榆林市考古队对麟州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与测绘。

建筑格局

编辑

麟州故城麟州故城

麟州故城遗址现存平面形状为不规则型,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300米左右,西濒窟野河,北临草地沟,东连桃昴梁,南接麻堰沟。故城遗址主要由夯土墙垣和房屋基址构成,城备大致齐全,形状基本完整。

麟州故城分为东城、内城、西城三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东城面积约为10.82公顷,辟三门,城内东南和西北部有建筑基址。内城最小,面积约为6.01公顷,位于故城的中南部,地势高敞,墙垣厚大,当地俗呼“紫锦城”。西城规模最大,面积约为30.07公顷,辟二门,城内北部和西南部发现建筑基址。另外,西城外西北部与长城遗址交错的部分称为北外城,面积为22.4公顷。

文物遗存

编辑
麟州故城现存遗址主要有墙垣、门洞、瓮城、墩台、马面等,考古发现有29处建筑基址。遗址内遗存大量的唐、宋、元、明各时期的砖瓦、陶瓷残片以及铜铁钱币、瓷器、陶器、铜簇、雷石、石磨、柱础、瓦当等物品。

历史意义

编辑
此次除对麟州故城本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外,还对城址背面残存的墩台及东面、南面的营堡进行了调查,采集到了132件文物标本,发现各类遗迹现象95处,其中门址10处、墩台2处、马面5处、角楼3处、夯土基址2处等。在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对麟州故城遗址周边约1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航空遥感调查,制作了航空遥感影像图,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为制定麟州故城文物保护规划及有效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存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资料和依据。同样因为此次的调查,揭秘了麟州故城严密的防御体系。

文物保护

编辑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疑问

编辑

北宋杨家将北宋杨家将

破解三大疑问尚待进一步发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神木麟州故城遗址的调查已经完成,然而调查中关于著名的红楼遗址的具体位置以及杨家将是否有人埋葬在所发现的墓葬群中等问题,尚待进一步考古发掘后才能破解。

疑问一

城内建筑遗址如何分工

麟州故城出土玉器麟州故城出土玉器

在城内的调查勘探中,在西城发现建筑遗址35处,东城11处,紫锦城9处。2005年榆林市考古所在西城西关还发掘了一处遗址,被称为刺史府。三座小城具体是如何分工,各自有着怎样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在调查中发现门址中有墙角包砖,一些建筑中也存在地面铺砖。在该城的开发中能否给该城外城墙包砖,神木当地很关心也需要进一步发掘确定。

疑问二

红楼是否就在城址中

《宋史·夏国卷》(卷485)载:初,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瞰窟野河。宋相文彦博诗曰: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楼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范仲淹也留有关于红楼的诗句。很多人坚信诗词中所提及的红楼就在城址中,并且就在紫锦城的最高点也就是20米墩台位置,但此说法还须更多相关证据。

疑问三

墓地中是否有杨家将

麟州故城麟州故城

在调查中发现两个墓葬区,均位于城址东部,当地地名分别为死人脑瓜盖与柏树畔。两个区域内共发现墓葬48座,其中Ⅰ区19座,Ⅱ区29座,通过初步钻探,考古人员认为应该有契丹族人埋葬在此,但是否有杨家将的墓葬,需要通过发掘获取更多的实物资料,并且也有望对杨家将的祖籍提供更好的佐证。

下一篇 吴堡石城

上一篇 李家崖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