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坑南神庙 编辑

山西省晋中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干坑南神庙干坑南神庙

干坑南神庙古称耶殊夫人庙、耶输神祠,清代改称干坑南神庙,一直沿用,又称相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南2千米的干坑村,始建年代不详。

干坑南神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原为戏台)、正殿和后殿,两侧建东西配殿、厢房及耳殿。

2013年3月5日,干坑南神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干坑南神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南2公里的干坑村

所处时代:明至清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872-3-17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干坑南神庙始建年代不详。

据庙碑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已有之,明嘉靖、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屡有修葺。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增修石佛殿。

清道光九年(1829年),在石佛殿顶上增建关公阁。

1951一1966年,大殿内佛像先后被毁坏,仅有正殿佛像幸存。

建筑格局

编辑
干坑南神庙三进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原为戏台)、正殿和后殿,两侧建东西配殿、厢房及耳殿等。

主要建筑

编辑
正殿(光明菩萨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插廊。檐下斗拱三踩单昂,门楣悬匾“光明慈世”。梁架结构为四架梁对前单步梁用四柱。殿内主祀耶输陀罗,面容端庄清秀,右手抱着年幼的儿子,胁侍和供养人像侍立两旁,满堂彩塑世俗风格明显,清代中后期手法显著,未按佛教仪规布列,而是民间匠人按照想象中的宫廷场景塑造,不像佛教殿宇,反而类似送子娘娘庙。

正院东庑之侧,有墓冢一座和经幢一座。墓冢以砖砌基台,冢前方摆一块墓志石,刻有“具足千光明菩萨”横批,并书七言诗一首,字迹已难辨认。墓冢旁院墙上还镶嵌琉璃烧造的佛教经传故事,是一个双龙戏凤的图案。

石经幢,高约3米,由基座、幢身、顶刹组成。基座为三层,第一层平面八角形,每面浮雕卷草纹,第二层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每间开壶门,内浮雕梅花、莲花等,第三层雕仰覆莲瓣。幢身刻有悉达多太子出游东西南北四门图,并有书传相配,中间饰以宝盖。顶刹由仰覆莲瓣、六角及圆形宝盖、宝珠组成。

后殿(石佛殿),砖拱窑三间加前廊,内供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石雕像,原存于寺内前院侧室,后增修石佛殿后,才移于殿内。清道光年间又在石佛殿顶上增建关公阁,将关羽塑像移于阁中。石佛殿已进行翻修,修改成客房用来招待香客,原殿内雕塑佛像移至偏殿供奉。

大殿正南和乐楼相对,但乐楼于近年被拆毁,改作天王殿。东西两庑过去也曾圣像林立,东庑称“菩萨殿”,供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大士,两旁分列十六罗汉。西庑是“三霄殿”,供有三霄娘娘及张仙、痘神等侍列诸神。在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中就先后被毁坏,仅有正殿佛像幸存。

南神庙

文物遗存

编辑
干坑南神庙正殿内存同期彩塑14尊,造像生动,现存完好。正殿前东、西两翼围墙内壁镶嵌着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琉璃壁雕,东侧建圣母冢(琉璃棺罩已坍塌)、石经幢各1座。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记载

清光绪八年(1882年)《平遥县志·事考·干坑南神庙冢》载:“庙中有冢,砌以琉璃,古柏参老离奇,大至三抱,似非泛然。人传冢旧开,类穴居状,住持于晨夕焚香其中。一日入,则见一丽人凝坐梳发,大惊而出,遂封砌焉。”又载:“妃墓作方制,顶如车盖,见之肃然敬畏,四壁尽用琉璃,若王府萧墙。老柏岁久,成云霞状,是千年物,当在金、辽、五代间。”说明妃冢之来源很久远了,而且还有一个美丽的佛传故事,只是千年古柏已不复存在了。

相关记载

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所载,当时该寺“次建两庑,东侧三大士菩萨,二八罗汉;西则子孙圣母,侍列诸神”。中国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将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而干坑南神庙在初建时使用“十六罗汉”规制,说明该寺的初建时间最晚也应在唐代中期。

具足千光明菩萨

干坑南神庙为供奉具足千光明菩萨所建,在国内专门供奉具足千光明菩萨的寺庙仅此一座。“具足千光明菩萨”真名为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夫人,释迦牟尼成佛后,耶输陀罗与姨母摩诃波阁波提夫人随佛出家成为佛教最早的比丘尼,被佛祖尊为“具足千光明菩萨”,后传说在此地显化。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干坑南神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干坑南神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古城南2千米的干坑村,始建年代不详。

干坑南神庙

交通指引

平遥县人民政府距离干坑南神庙1.8千米,可步行前往。

下一篇 静升文庙

上一篇 范村圆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