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编辑

山西省长治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关镇阎寨村,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太岳军区司令部驻地 。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占地约1800平方米,总体坐北向南。另外还有太岳革命文物照片、实物陈列室等。 旧址分东西两部分,西边是太岳军区司令部办公区,有窑洞10孔;东边是部队驻扎区,有窑洞17孔。村东土崖下现存的13孔土窑洞,是当年军区首长带领官兵自己动手挖掘的。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尚存,并建有烈士亭、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 中共太岳区党委、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等重要领导机关驻在这里,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作为抗战时期太岳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对“二年半”围困斗争的胜利和太岳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群众称为“小延安”。 薄一波、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指挥战斗,领导太岳区的根据地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2013年3月5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关镇阎寨村

所处时代:1940~1942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652-5-045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太岳军区司令部驻地。薄一波、陈赓曾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围困日寇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7日,根据黎城整编会议精神成立了太岳军区,由386旅旅长陈赓任司令员,王新亭任政委,周希汉任参谋长,苏精成任政治部主任。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18日,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战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村成为一片废墟。在这种情况下,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亲自动手,带领官兵打土窑洞达170余孔。

民国三十年(1941年)11月,太岳军区曾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组织举办过太岳部队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集训和会师检阅活动;召开过反对投降誓师大会,声援“皖南事变”;经历了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召开过抗日英雄表彰大会,四年抗日阵亡将士追悼会。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15日,太岳军区、太岳行署于立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1981年,为保护碑加建纪念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月,129师政委邓小平在太岳区视察,曾居住于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同年8月,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进行太岳整风运动。同年10月19日,刘少奇同志从江南返回延安途中,居住于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198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拨款,沁源县文物馆负责进行维修复原,旧址保存完整。

21世纪以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东面扩建了20余孔窑洞,建成了新的展览陈列馆、旅游公路、太岳英雄大道雕塑等配套设施。

建筑格局

编辑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占地约1800平方米,总体坐北向南。另外还有太岳革命文物照片、实物陈列室等。 旧址分东西两部分,西边是太岳军区司令部办公区,有窑洞10孔;薄一波、陈赓、王新亭、毕占云等均曾在此居住。东边是部队驻扎区,有窑洞17孔。村东土崖下现存的13孔土窑洞,是当年军区首长带领官兵自己动手挖掘的。窑成之后,司令部即移居于此,阎寨村曾一度被称为太岳军区的“小延安”。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尚存,并建有烈士亭、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 中共太岳区党委、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等重要领导机关驻在这里,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主要建筑

编辑
旧址院落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院落从整体平面布局来看,正前方由三个平行院落组成一个大院落,每两个院落间在相邻白墙中间建有通向另一院子的门。墙正中的门高高凸起,门顶用青瓦简单砌成,两个呈“凸字形”的墙将院落分成西、中、东三块。主体建筑旧址是一排横向整齐划一的拱形土窑洞,主体有8孔,依山开凿、坐北朝南,窑洞由昔时军区党政机关领导率领官兵挖掘而成,其通面宽约60米,通深约22米,窑洞总占地面积约215平方米。窑洞外面墙壁石碑上标明这是军区领导曾生活工作的地方。除领导居室之外,还有参谋部、办公室、警卫班。西边是办公区,东边则是军队驻扎的处所。窑洞要么为左门右窗,要么为左窗右门,一整扇大木质长方形窗被分割成若干小方块,窗户上粘着麻纸。窑门是两扇窄木门,门顶与窗户顶齐平,上面还开有一个小天窗。窗和门均涂成墨黑色,是后来旧址修缮后重新涂的。窑洞屋檐是重叠式屋檐构造,屋檐顶是一长排红砖砌成的镂空造型。

窑洞内部具有封闭性,只有窑脸一面朝外,由于窗户狭小所以窑内采光性差。旧址窑洞主体是并联式窑洞,即两窑洞侧面之间开了一个通向另一侧窑洞的门。窑后侧,通常称之为“窑掌”,窑掌中盘一盘土炕。东院左门右窗的窑洞进去以后,炕直接盘在窗户底下。窑内部结构简洁明了,无繁杂的雕饰。主体窑洞分工不同,有警卫班、有参谋部、有办公室、有居室。参谋部与居室仅在窑壁凿出有且只容一人通过的门,窑掌一盘土炕,最多再搭一个灶台,室内结构仅此而已。除正中窑洞并联之外,其他窑洞均为普通单孔窑洞。

纪念亭、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亭纪念亭

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沁源县阎寨村北500米的土丘台上,纪念亭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由砖石水泥砌成。纪念碑共四块,存放于碑亭内,背向而立。四块碑大小等同,高1.3米,宽0.53米,厚0.2米。第一块为碑名,第二块刻碑文,第三块刻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指挥员名录500余人名,并记有牺牲烈士4879人,第四块为陈赓、牛佩琮等题词。

文物遗存

编辑

文物遗存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文物遗存包括:八路军使用的碾子、磨子;八路军居住的土炕,使用的灶台;抗战中使用的军用电话机;杀死鬼子的大刀等遗物。

历史文化

编辑
沁源围困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下旬,日军在沁源城关、交口、闫寨、中峪修筑据点,在沁源、绵上两县共建据点15个,并在沁源城公开挂出“山岳剿共实验”区的招牌。拉开了占领与反占领的长达二年半时间的“沁源围困战”帷幕。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日军占领沁源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沁源军民遵照太岳区党委、军区的安排部署在县围困指挥部的具体领导指挥下,开展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困日寇”斗争。沁源军民团结一致,不仅克服了山野生活和战争环境的重重困难,而且抢收抢种,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兵员、粮食、财物上无私地支援了主力部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杀敌英雄和生产能手。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斗争故事和英烈事迹。沁源围困日寇斗争彻底粉碎了日军进行山岳剿共实验的计划,在太岳区对日作战的“棋盘”上赢得了重要的一着,为敌后抗日斗争树立了榜样。“沁源围困战”成为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的一个典型的光辉战例。

文物价值

编辑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作为抗战时期太岳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对“二年半”围困斗争的胜利和太岳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群众称为“小延安”。 薄一波、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指挥战斗,领导太岳区的根据地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遗址碑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遗址碑

2013年3月5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编辑
1995年,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被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6年,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关镇阎寨村。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路程约9.7千米,用时约14分钟。

下一篇 上党西岩寺塔

上一篇 南涅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