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 编辑

山西省长治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涅水石刻南涅水石刻

南涅水石刻,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牛寺乡南涅水村,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

南涅水石刻是近代发现的重要佛教石刻大型窖藏,主要有造像塔、单体造像、造像碑、碑碣等四种形式。造像塔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今存造像塔共53座,由389块刻石组成,每块刻石四面开龛,以佛、菩萨为主像。佛龛周边雕饰有建筑、帷幔、飞天、杂技、鸟兽、百卉、树木等图像,内容丰富多彩。单体造像有1161尊,多为佛、菩萨罗汉和弟子。其中一部分残缺,但整体造型较好。造像碑在南涅水石刻中数量较少、风格独特。碑碣较少,多记载有关史实,大多字迹模糊,出现风化、脱落现象。南涅水石刻表现了当地悠久的佛教传播历史,为研究佛教艺术、古代建筑与书法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与文物价值。

2013年3月5日,南涅水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南涅水石刻

地理位置: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牛寺乡南涅水村

所处时代:南北朝至宋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510-4-01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南涅水石刻中纪年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包括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时期的佛教石刻作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前后,南涅水村就有古代石刻造像出土。

1957年秋,山西省文管会与沁县文化馆在南涅水村东北土台内的古寺庙遗址,发掘清理了北魏至宋代的石雕共800余件(组)。

1989年,经过修复后陈列在南涅水石刻馆内的石刻雕像有四百多件。

2004年,山西省考古所将此作为专项课题,对石刻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整理研究。

遗址特点

编辑

交脚菩萨造像

南涅水石刻位于沁县牛寺乡南涅水村,是近代发现的重要佛教石刻大型窖藏,因其出土地南涅水村命名。主要有造像塔、单体造像、造像碑、碑碣等四种形式。造像塔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今存造像塔共53座,由389块刻石组成,每块刻石四面开龛,以佛、菩萨为主像。佛龛周边雕饰有建筑、帷幔、飞天、杂技、鸟兽、百卉、树木等图像,内容丰富多彩。单体造像有1161尊,多为佛、菩萨罗汉和弟子。其中一部分残缺,但整体造型较好。造像碑在南涅水石刻中数量较少、风格独特。碑碣较少,多记载有关史实,大多字迹模糊,出现风化、脱落现象。 南涅水石刻特点是以石为材,将其雕刻加工成具有实用功能的造型,如碑碣、佛像、造像石塔,相互排列组合赋予其宗教职能。  

文物遗存

编辑
胡保兴造像铭刻

纪年最早的为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胡保兴造像铭刻,此石为120×35×16厘米的长形块,方柱形,上部收分,造像以千佛龛形式,四面均中上部凿龛,下部刻许愿文。造像分别为一佛、一佛二菩萨、二佛、一交脚弥勒菩萨。高肉髻、着通肩衣,佛结跏趺坐,施禅定印。佛龛为平圆拱形,龛楣为尖拱形。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二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皆作与愿印。多宝佛右手作邀请状,释迦右手作说法印。《法华经》中收录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坐与释迦,并开讲佛经的故事。

746号龛

746号龛746号龛

746号龛为浅浮雕作品,平面层层递进,呈阶梯状。屋顶两边有鸱吻,檐下帐幔卷起,以束带固定。帷帐垂褶高度从外向内降低,突显其动感,仿佛织物随风而动,展现空间深度。龛中人物面带笑容,作手足嬉戏状,富有生活气息。

塔式佛龛

塔式佛龛塔式佛龛

工匠们在70厘米左右的四方体石料各面雕刻佛像,每块佛龛都能单独移动并堆砌成塔状,因此称作“造像塔”。

南涅水“百戏”龛

南涅水“百戏”龛南涅水“百戏”龛

“百戏”是汉代以后对杂耍技艺的统称。佛龛顶部三人在表演软功,如下腰、翻跟头。左侧:一人顶着高竿,其余几人攀竿而上。学名叫做“寻橦”。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所云“都卢寻橦”,即指此绝技。佛龛右侧是一位身着襦裙的高跷表演者,一旁还有杂耍道具“空竹”。另有三人乐队为他们伴奏。该图像对研究南北朝盛期民间娱乐有重要的价值。

造像碑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时代碑刻北齐后主高纬武平时代碑刻

南涅水出土各类碑刻50多通,对于佛像年代的推定起了较大的作用。其中包括北魏神龟三年(520年)的段胤碑。段胤祖上是州(今甘肃武威)人,后来他的七世祖任并州刺史。到了五世祖时,终于定居在了涅水河畔。两晋南北朝时有大量西域僧人进入中原传播佛教。段胤碑碑额中间饰有佛龛,可见其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段氏的迁移路线,从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西域居民内迁,对佛教在中国崛起起了关键性作用的证明。

南涅水思惟菩萨佛龛

南涅水思惟菩萨佛龛南涅水思惟菩萨佛龛

南涅水思惟菩萨佛龛,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场景。这尊思惟菩萨翘腿摸足,深情悠然自得,华丽与亲和兼备,堪称南涅水石刻的代表作。

主要展览

编辑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又称沁县文物馆,为历史类博物馆。因陈列1957年出土于沁县南涅水村的一批窖藏石刻而得名,1989年国庆,南涅水石刻馆建成对外开放。展馆为仿明清建筑风格,占地约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497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10件,馆藏石刻大体可分为造像塔、造像碑和单体造像三种形制,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朝520余年。基本陈列内容为造像塔、造像碑、单体造像、碑碣拓片、历代碑刻等,南院第一、三、五、七展厅主要陈展单体造像,第二、四、六展厅主要陈展造像塔和造像碑;中院碑碣拓片展厅主要陈展精品碑碣拓片、单体造像;北院铜鞮碑林主要展出历代碑刻。

文物价值

编辑
南涅水石刻表现了当地悠久的佛教传播历史,为研究佛教艺术、古代建筑与书法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与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2013年3月5日,南涅水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南涅水石刻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牛寺乡南涅水村。

南涅水石刻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涅水石刻,路程约5.6千米,用时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