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梁坡墓群 编辑
沙梁坡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南河堡乡季冯夭村东南,发现于1989年5月,属汉代的墓葬。
沙梁坡墓群,共发现31座两汉时期的墓葬,分为土坑墓、土洞墓两大类,高8~2米不等,为南北向分布,东西向排列,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周长50~90米,共出土随葬器物140余件,包括陶器,铜器、等类。
2006年5月25日,沙梁坡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沙梁坡墓群
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南河堡乡季冯夭村东南
所处时代:汉代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4月,对该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器物140余件。
综述
沙梁坡墓群,共发现31座两汉时期的墓葬,分为土坑墓、土洞墓两大类,高8~2米不等,为南北向分布,东西向排列,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周长50~90米。
土坑墓
土坑墓有21座。均为竖穴土圹,平面呈长方形,单人葬。
1、土坑竖穴墓11座(M3、M9、M17、M19、M21、M22、M23、M24、M25、M26、M27)。墓圹窄小,墓主仰身直肢,随葬器物少。
M21墓圹长2.36、宽0.72、墓底距现地表深1.8米,方向255°。四壁平直,平底,无葬具。骨架头西脚东,头前置陶罐2件。
2、土坑竖穴壁龛墓1座(M16)。墓圹窄小,单棺,墓主仰身直肢,随葬的4件陶罐置于壁龛内。
M16墓圹长2.36、宽0.76、墓底距现地表深4.14米,方向75°。在墓室南壁右侧距墓底0.2米处,挖有一个长0.8、高0.46、深0.2米的壁龛。内置松木棺一具,残长1.8、宽0.56米。
3、土坑竖穴木椁墓9座(M4、M6、M7、M8、M18、M20、M28、M29、M30)。墓圹规模较前略大,葬具一椁一棺,墓主仰身直肢,随葬器物置于椁内棺前。
M18墓圹长2.8、宽1.3、墓底距现地表深5.2米,方向70°,四壁平直。椁室比墓圹略小,由方木垒筑,榫卯结构清楚可辨,长2.6、宽1.12、残高1.1米。椁盖板已塌入椁室,椁底板均用厚0.04米、长与盖板相同的木板铺设而成。椁内置松木棺一具,已朽,残长1.9、宽0.7米,现存高度0.6米。在墓主头前的棺椁之间,并排摆放陶罐6件,以及铜镜、铜衔环、漆盒各1件。陶钵放置于棺外西南角,玉饰件则位于棺内墓主右手处。
土洞墓
土洞墓有10座。封门用土块、木板或者圆木自下而上堆砌或封堵。葬式均为仰身直肢。随葬品大部置于棺前,小件饰品则放入棺内。
1、竖井斜坡式土洞墓4座(M5、M11、M12、M14)。长方形竖井墓道,洞室内置一棺或两棺。
M11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室东端,长2.04、宽0.64~0.74米,方向78°。竖井直下3.2米后向内倾斜至封门,坡度为23°。墓道立壁较规整,而且有排列有序的脚窝,脚窝宽0.18、高0.14、深0.08米。壁上有筑墓的铁锸痕,长0.18、宽0.08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3.1、宽1.2~1.3米。洞室顶部基本平直,洞高1.36米,墓底距现地表深4.12米。墓室内并排放置松木棺两具,为夫妇合葬墓,已朽。其中南侧棺长1.74、宽0.5米,男性;北侧棺长1.6、宽0.5米,女性。墓底未见铺地木板和垫木。南棺墓主头前放置陶壶6件,两棺之间有陶溺器1件;北棺女性墓主头前有日光镜1件。棺内二人均口含五铢钱,男子手攥大泉五十钱,封门用土块垒砌。
2、竖井阶梯式土洞墓4座(M1、M2、M13、M15)。长方形竖井墓道,底部留台阶,再斜坡至封门前,洞室内置一棺或两棺。
M1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室东端,长2.32、宽0.86~0.9米,方向92°。从地表竖井直下5.8米时,有宽0.3、高0.14米的三级台阶,然后向下倾斜延伸1.3米进入洞室。竖井立壁有排列有序的脚窝,长0.2、宽0.1、深0.16米。壁上有挖墓的工具痕,长0.13、宽0.09米。墓室平面呈梯形,长3.8、宽0.88~1.8米。洞室顶部呈拱形,高1.3~1.72米,墓底距现地表深6.52米。墓室内并排放置松木棺两具,为夫妇合葬墓,因渗水扰乱而变形。其中南棺长2.1、宽0.9、高0.62米,男性;北棺长2.04、宽0.92、高0.58米,女性。棺底有长0.94、宽0.1米的南北向垫木两根,东西间距1.1米。封门用5根直径0.1米的圆木竖立,残长0.62米,已倒在墓室内。随葬的4件陶壶置于墓室南侧。
3、竖井阶梯式土洞木椁墓2座(M10、M31)。长方形竖井阶梯墓道,洞室内置木椁,椁内放一棺或两棺。
M10墓道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室北端,长2.3、宽0.9~0.94米,方向5°。竖井底部留有宽0.4、高约0.6米的台阶二级,再向前延伸2米进入墓室。东西两立壁距北端约0.25米处,自上而下挖24个脚窝,平均高0.12、宽0.2、深0.1米,而且工具痕清晰。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5.2、宽2.75、高2.78米,平顶,墓底距现地表深11.4米。在墓室的西北角挖有一个壁龛,长0.7、深0.5、高0.6米。洞室内用松木构筑椁室,保存较好,长4.64、宽2.7、高2.12米。其建造方式是先在墓底东西向横铺长1.83、宽0.46、厚0.36米的木板11块,然后在底板东、西、南三面用方木建椁侧板和挡板,方木长0.96、宽0.4、厚0.46米,中间和转角处用榫卯相连。椁盖板11块,用长2.7、宽0.4、厚0.46米的方木东西向横铺,盖板东西两头搭在椁侧板上。封门因早年塌毁,情况不明。椁室后部并排置柏木棺两具,长1.9、宽0.67、高0.64米,板厚0.06米。两棺内骨架保存完好,为夫妇合葬墓。均为头北脚南,仰身直肢,西棺男性,东棺女性。随葬器物共27件。其中陶器有壶、熏炉、罐,摆放在椁内东侧板和椁外东北角。铜镜、骨簪、石砚等放在两棺头前。男性腰间有铜印章1枚,篆体“孟始”2字。
综述
沙梁坡墓群共出土随葬器物140余件,包括陶器,铜器、等类。
陶器
1、壶40件,分为5型。
A型5件。直领壶。分为2式。
Ⅰ式2件。侈口,平沿上翘,直领,斜肩,扁鼓腹微垂,下腹斜收,平底,假圈足。通体施金色陶衣,颈中部饰凸弦纹一周,腹部对称贴塑兽面铺首衔环一对。盖呈山峦状,上饰十二生肖图案。口径11.7、腹径24.3、底径17.1、通高37.5厘米。
Ⅱ式3件。圆鼓腹,颈中上部饰凸弦纹一周,盖呈山峦状,上饰草叶纹。口径9.9、腹径21.3、底径13.2、通高33厘米。
B型15件。盘口壶。分为4式。
Ⅰ式4件。盘口,束颈,圆腹,平底,假圈足。通体施白衣,上用黑彩绘云纹。口径12、腹径20、底径11.2、高24.5厘米。
Ⅱ式2件。浅盘口,束颈,鼓腹,平底。器表施白色陶衣,颈部用红、黑色绘三角纹,腹下部有刮削痕。有盖,盖呈山峦状。口径12.1、腹径16.5、底径6.9、通高27.6厘米。
Ⅲ式6件。浅盘口,细长颈,溜肩,斜腹,大平底。腹中部饰凹弦纹两周,颈、肩部饰暗弦纹,腹下部有刮削痕。口径7.8、腹径16.5、底径9.9、高21.9厘米。
Ⅳ式3件。盘口,平沿,束颈,扁鼓腹,平底。口径7、腹径14.2、底径7.6、高17.4厘米。
C型10件。敞口壶。分为3式。
Ⅰ式3件。敞口,圆唇,弧腹,平底。腹上部竖划细绳纹,腹下部有刀刮痕,底部泥垫痕明显。口径13.5、腹径22.2、底径14.1、高29.4厘米。
Ⅱ式1件。敞口,平沿,束颈,溜肩,圆腹,平底。腹中部饰凹弦纹两周,贴塑对称双耳,腹下部的刀刮痕明显。口径10.5、腹径27.3、底径14.7、高30厘米。
Ⅲ式6件。敞口,圆唇,弧腹微垂,平底。腹下部刀刮痕明显。口径10.2、腹径17.4、底径10.8、高23.7厘米。
D型1件。束颈壶。敞口,平沿,束颈,溜肩,斜腹,平底。腹部有刀刮痕。口径9、腹径18.9、底径12、高24.3厘米。
E型9件。长颈壶。分为3式。
Ⅰ式5件。敞口,平沿,细长颈,圆肩,弧腹,平底。颈肩部饰暗弦纹。口径6.4、腹径13.6、底径6.8、高15.4厘米。
Ⅱ式1件。敞口,平沿,细长颈,弧腹,平底。颈下部饰凸弦纹一周,颈、腹部饰暗弦纹,腹下部有刀刮痕。口径7.5、腹径15、底径8.7、高23.4厘米。
Ⅲ式3件。敞口,斜沿,长束颈,广肩,弧腹,平底内凹。颈、肩部用朱砂绘三角纹和云纹。口径10.8、腹径14.4、底径9.4、高15.6厘米。
2、罐40件。分为4型。
A型33件。敞口罐。分为3式。
Ⅰ式13件。敞口,圆唇,短束颈,圆腹,饼形底。口径10.6、腹径15.6、底径6.4、高14厘米。
Ⅱ式16件。敞口,短颈,鼓腹下收,平底。口径10.9、腹径16.8、底径6.2、高15.5厘米。
Ⅲ式4件。敞口,短颈,圆鼓腹,大平底。腹部饰不规则细绳纹。口径10.8、腹径24.5、底径15.9、高24厘米。
B型2件。盘口罐。盘口,颈短粗,球形腹,小平底内凹。口径12.4、腹径29.1、底径17.2、高27.6厘米。
C型1件。卷沿罐。敞口,卷沿,短颈,圆鼓腹,平底。口径12.3、腹径23.1、底径11.7、高24厘米。
D型4件。侈口罐。分为3式。
Ⅰ式1件。侈口,平沿,斜肩,微弧腹,下腹斜收,平底。腹饰凹弦纹两周,间以水波纹,下腹部竖划细绳纹。口径15、腹径26.1、底径15.3、高21.6厘米。
Ⅱ式1件。侈口,短颈,广肩,弧腹,大平底。肩部饰暗弦纹,腹部戳印篦点纹10周,肩、腹部以凹弦纹间隔,腹下部有刀刮痕。口径14.1、腹径28.2、底径17.1、高29.4厘米。
Ⅲ式2件。侈口微敞,短束颈,斜肩,直腹,腹向下斜收,平底。口径8.8、腹径16、底径8.2、高14.2厘米。
铜器
剑1件。三角形锋,锷刃锋利。中脊隆起,截面呈菱形。剑柄呈圆筒形,圆首。宽4.8、通长51.3厘米。
斗1件。盖顶中央有一桥形小纽,盖侧壁与器身之间铸一活动扣,使得器盖可以开合。矮直口,扁圆腹,圜底近平,下附三熊足。流口上翘,与活动扣前后相对。腹部与流呈直角处有一曲柄,中空,柄口呈虎头形。腹径14.5、通高14厘米。
铺首衔环3件。铺首为浮雕兽面,眉眼凸起。兽面长3.7、宽2.8厘米。兽鼻下垂向后弯曲,衔一圆环,环截面呈圆形,环内径2.4厘米。
印3件。圆纽,印面方形,篆体“卫黑”2字。边长0.9~1厘米,通高1.2厘米。
四神规矩镜1件。圆纽,柿芾纹纽座,座外有方框。方框外四方八等分,分别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间饰以鸟兽。图案外为栉齿纹,方框外与栉齿纹之间点缀以六博棋盘图案,素宽缘。直径14、厚0.3厘米。
日光镜1件。圆纽,圆纽座,座外为内向八连弧纹,纽座与连弧纹之间有8条细线相连。外区铭文“见光之光,天下大明”,近缘处饰栉齿纹。素宽缘上卷。直径6.7、厚0.4厘米。
带钩6件。体弯弧,钩作禽首状,腹下有一圆纽。通长6.2厘米。
铜钱有五铢、大泉五十、半两等。
骨器
六博棋子6枚。骨质、白色,长方块状。长3.5、宽1.6、厚1厘米。
骨簪1件。体扁长,头端分成7齿。长25.4、宽1.8厘米。
其它
其它还出土有泥砚、墨珠、玉饰、铁环首刀、漆器等,均已残朽。
位置
沙梁坡墓群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南河堡乡季冯夭村东南。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