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山摩崖石刻 编辑

山东省莱州市境内石刻

云峰山摩崖石刻云峰山摩崖石刻

云峰山摩崖石刻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东省莱州市东南。现存北魏刻石16处,北齐刻石一处。山腰以上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等碑刻。山顶有《云峰之山题字》《九仙之名题字》《赤松子》等题字。东西两侧峰亦有题字、碑记。山口南端巨石上有《当门石坐》及《右阙题字》。其中最珍贵的碑刻当属《郑文公碑》,此碑系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书法风格堪称隶楷之极,钟致帅《雪轩书品》称:“云峰魏碑,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不失为一代名作,无愧于千古佳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云峰山摩崖石刻

位置:山东省莱州市东南

类型:保护文物

刻石处:35处

石刻介绍

编辑

云峰山云峰山

云峰山共有历代刻石35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北魏16,北齐1),山阴半腰以《郑文公下碑》为起点,向上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咏飞仙室诗》、《耿伏奴题字》。山顶以《云峰之山题字》、《九仙之名题字》为中心,四周有《赤松子》、《王子晋》、《安期子》、《浮丘子》、《羡门子》5处题字。东西两侧峰有左、右阙之称,左阙西壁有《左阙》、《山门》两处题字及郑述祖《重登云峰山记》,阙口南端巨石平面刻《当门石坐题字》;右阙仅刻《右阙题字》。

1983年,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在调查中发觉了郑道昭所起“斋亭”遗址,但原刻石已佚。此外,山上尚存宋元明清刻石18处,多为文人墨客地游记、题咏及留名。除一处明代石刻在山阳,其余均在山阴与极顶。

云峰山刻石以山势取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多处突兀岩石侧面,由山腰散布至山巅,形成天然碑林。

艺术特点

编辑
以石好刊之,得其流传久远

郑文公碑郑文公碑

北朝孝文帝移都中原

《郑文公碑》云峰刻石,利用天然岩石、依山凿刻,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嵌空叠架,姿态不一。刻石不受岩石大小的约束,大者数米,小者不足一米,字数多者1200余字,少者不足10字,千奇百怪,耐人寻味。云峰刻石设计独特,不受框框限制。既考虑章法又因石取势。在《郑文公碑》一千多字的石面偏左有一条由上而下约15公分的粗劣石线斜穿而过,在左下角不宜刻字的部位大胆的闪过。甚至在一行完整的刻石中,因石质粗劣有意越过,留去一字或数字的空白,整个章法闪让交错,取其天然,上下贯联,给人感觉非常庄重、古朴。《论经书》原石质为一不规则的三角形,书写中灵活地采用了下齐上不齐的手法,避开了左边石质粗劣部位,把全文20行的刻石集中于右半部。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多者每行20字,少者仅有7字。由于处理得当,章法显得格外生动别致,数十块很不显眼的岩石,通过他的巧妙构思,将一块静止的岩石,化作富有生命且具有时代风貌的艺术形象。

刻石书法之美、雕工之精,相得宜彰

从云峰刻石的雕刻艺术,可以看出我国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半岛(当时的光州),在雕刻工艺方面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达到了纯熟自如的境地,在刀法上多以圆刀代替了平直的刀法,由早期粗放方整到方圆结合风格飘逸,顿、挫、运、转,表现深刻。使传统的雕刻技法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事隔一千四百余年的今天,人们不仅赞叹云峰刻石书法艺术的字体刚健挺拔、沉雄浑博,更为那刻石章法,气派宏大所惊羡,亦赞叹那不留名的刻石工匠雕刻宏篇巨帙的高超技艺,更为他们那手中的雕刀,保住了千年古字锋芒犹新而感动。

云峰山介绍

编辑

云峰山云峰山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笔架山,位于莱州市区东南7.5公里处。其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峰,形同笔架,当地人称笔架山。其西连高望山,东接寒同山,北望沧海,南眺群峰。虽海拔仅300余米,却山岩耸秀,林壑优美。“方圆南北纷争议,独与此例无异词,掖县鼎鼎文物最,文峰山上道昭碑”,这是我国已故书协名誉主席赵朴初先生对云峰山《郑文公下碑》的题诗。1983年,90岁的刘海粟在云峰山题词,“四顾苍茫天外云吟天外海,一碑突兀画中人醉画中山。” 的确,云峰山不仅以山峦奇丽,风光绚丽著称,而更以其拥有众多的北朝摩崖刻石名传千秋,声誉中外。

下一篇 北庄遗址

上一篇 牟氏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