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桥 编辑

沧州市沧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瀛桥登瀛桥

登瀛桥,又名杜林石桥,坐落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旧沧河路与滹沱河故道交汇处的杜林回族乡,是横跨于河支河上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登瀛桥横跨滹沱河旧道上,是三孔敞肩式石拱桥,桥长66米,桥面宽7.8米,高9米。桥体由料石砌成,圆拱券,三孔,拱间有两小孔,两小拱悬卧于三大拱连接处的拱肩上,两个流线型的大桥墩支撑着桥身。登瀛桥每孔跨径11.3米,拱顶雕刻有龙头、狮子头、神水兽等。桥面石栏、望柱上是仙桃浮雕画面和石猴、石狮等动物造型。登瀛桥在建筑及雕刻艺术上都具有一定价值。

2013年3月5日,登瀛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登瀛桥

地理位置: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杜林回族乡

所处时代:明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7-0754-3-052

始建时间: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

历史沿革

编辑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登瀛桥始建。 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滹沱河水大发,冲陷登瀛桥西畔大小二孔。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乡人王荫桐用了六年时间重修登瀛桥完工。

杜林登瀛桥

建筑特色

编辑
登瀛桥位于沧州境内滹沱河旧道上,是三孔敞肩式石拱桥。登瀛桥桥长66米,桥面宽7.8米,高9米。桥体由料石砌成,圆拱券,三孔,拱间有两小孔,两小拱悬卧于三大拱连接处的拱肩上,两个流线型的大桥墩支撑着桥身。登瀛桥每孔跨径11.3米,中拱上顶两侧各有一个龙头石雕,左右两大拱之上各有一个石雕狮子头,两小拱的拱顶有摇头探尾的神水兽;桥面石栏、望柱上是仙桃浮雕画面和石猴、石狮等动物造型。也有带弦纹的简单的方形望柱柱头。望柱柱身上有不同花样的雕刻。这座古桥的石狮子都是生动可爱的类型。栏板上的浮雕两面都有,花草、走兽、飞禽、人物、建筑等。在栏板的中线位置,正下方有莲花座形制的地袱。

登瀛桥桥面己经被抹成了沥青路面,桥头有石墩路阻,路阻间距较大,只能禁止大型机动车辆通行。

登瀛桥

文物遗存

编辑
登瀛桥有石碑一通、脚踩圆球的石狮一对置于桥端。 还有破碎的残碑摆放在角落。

登瀛桥

历史文化

编辑

艺文

清代诗人温权甫的《咏杜林镇石桥》:东连沧海郡,西达古瀛州。高阁从旁出,沱河自下流。无期寻班斧,凭栏问母猴。

史料记载

据长芦盐运使阮尚宾《新建登瀛桥记》和王荫桐《重修登瀛桥记》载,杜林原名登瀛镇,跨滹沱河两岸,顺河行北可抵京、津,由此往来之商贾行旅,摩肩接踵,自古虽有舟渡,但客货往来不便。明万历年间善人刘尚有目击行旅舟渡之艰,建议修建石桥,以行旅利盐运。盐运使阮尚宾、瀛州太守刘毓宽慨然捐助,在地方绅商和好善乐施人们捐资和帮助下,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耗白银2万两建成此桥,从此登瀛路履若坦途。清光绪年间,滹沱河水泛滥,冲陷桥两端大小两孔,不能通行。好义者多次想修复,无奈耗资较大,工程困难,畏难而止。14年以后,乡人王荫桐矢志重修登瀛桥,并不辞劳苦,多方筹措修桥款,历经6年修复完工,但王荫桐也因此债台高筑,随僧道募捐化缘以还桥债。

登瀛桥登瀛桥

文物价值

编辑
登瀛桥虽经三百余年,仍坚实稳固,在建筑及雕刻艺术上都具有一定价值。

登瀛桥登瀛桥

文物保护

编辑
登瀛桥保护范围:桥头东西两侧以桥边沿为基线。向东、西各外扩21.5米。南北以墩台分水石为基点向南北外扩21.5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基线,向东外扩至民宅,向南外扩61.5米,向西外扩41.5米,向北外扩61.5米。

2010年,登瀛桥桥体出现裂缝,在上报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后,于2010年4月开始对桥体进行抢险加固,同年8月份完成施工。

2012年2月,登瀛桥加固工程通过河北省文物局验收。

2013年3月5日,登瀛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登瀛桥,坐落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旧沧河路与滹沱河故道交汇处的林回族乡。

杜林桥

交通信息

自驾:从沧州沿旧沧河路西行到杜林;

公交:乘坐沧州市公交402路公交,到达终点站后租车5千米直达。

下一篇 马厂炮台

上一篇 沧州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