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安寺塔 编辑
永安寺塔,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城东10千米处。当地人俗称“塔儿照塔”。建在原永安寺内,1952年,永安寺建筑被拆除,仅存佛塔,遂定名为永安寺塔。
永安寺塔为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由塔基、塔身及7层密檐三部分组成。永安寺佛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时代建筑特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雕工精细、比例协调,是辽代密檐式佛塔的代表作之一。
2013年3月5日,永安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永安寺塔
地理位置: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城东10公里刁窝乡塔照村北50米处
所处时代:辽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723-3-02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952年,永安寺拆除,仅存佛塔一座,为永安寺塔。
永安寺塔
结构
永安寺坐北向南,包括山门、前殿、门楼、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永安寺塔为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由塔基、塔身及7层密檐三部分组成,高19.1米。塔基呈须弥座式,高3.5米,围长24.8米。其束腰部分砖雕几何图案及花纹,已残损;上层须弥座有斗拱及勾栏平座,座上砖雕三层硕大的仰莲莲瓣以承托塔身。塔身层高3.6米,正南面辟券门佛龛,高2米,宽1米,壁厚0.72米,龛壁正面墨书“界纳须弥”四字。其它各面间作砖雕隔扇券门及破棱盲窗,每窗上方嵌梵文石刻。塔第一层檐置砖雕斗栱,每面三攒挑出塔檐,以上诸层为叠涩出檐,塔檐自上而下逐层递减。各层木质角梁上原系风铎,今已无存。因塔顶层破损缺失,塔刹形制不详。
永安寺塔
特点
永安寺塔的整体造形循规仪矩,不越法度。其塔座、身、檐三段比例适宜,塔檐卷杀明显轮廓和缓,形制优美庄严。装饰构件的运用,显示了密檐式佛塔的建造特点。整座塔的装饰均置于举目可视的第一层檐以下,即塔座、塔身两部分,与塔身以上的诸层塔檐无任何装饰的作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繁而衬简、纹而补素、华而不奢、形而见意的佛教建筑理念。
永安寺塔的装饰性构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砖仿木的建筑构件;一类为表现佛教文化特征的砖、石雕刻装饰物。其装饰构件雕刻制作精细,且式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砖仿木建筑构件装饰,包括基座平台和塔身及一层檐的构架及门窗。基座上枋为斗栱挑出平台,上置钩栏,其斗栱因残损不全,亦能推测为单挑四铺式。钩栏部分现已残缺,只保留了一块华板的局部。塔身为砖仿木式构架,檐部斗栱为单杪四铺作带斜栱,这种式样的斗栱是辽代大式建筑中常见的作法,也是辽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构件。门窗造形逼真,且表现出同时期的不同式样。窗式较简单为当时通行的破子棂式盲窗。门式却多样富于变化,正南面辟券洞门,其东、西、北三面均为砖仿木槅扇门。现北面残缺式样不明,东面为槅扇式花棂门,格心棂式为四交花棂。这种花棂式辽金以后少见,现存的木制实物有山西朔县崇福寺的弥陀殿,存有这种式样的格窗(弥陀殿建于金代)。西门亦为槅扇式花棂门,格心棂式为正双交花棂,这种棂式是较多见的,由唐至清均有存在。壁柱在砖仿木佛塔建筑中常见的式样为圆柱或八棱柱,永安寺塔的壁柱采用了佛教特有的石经幢形式,即表明佛教建筑的内涵,又凭添了许多装饰性,是地方特色较突出的部位。
相关记载
涿州地处河北省北部,与北京市接壤,宋时曾为辽属地。辽统治北方两百多年,因契丹人崇尚佛教,故佛教文化在此局部地区得有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据《涿州志》载,当时涿州几乎村村有庙,信众云云,永安寺佛塔亦为此时建造。塔,源于梵语“窣堵坡”,为葬奉佛祖释迦牟尼遗骨的佛教建筑。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了专供佛教僧人修行的寺院建筑,后供奉佛骨的佛塔建筑也开始出现。随着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演变,其建筑也显示出了中国化的建造风格,塔的建筑变化最为突出。塔在中国的建筑形成中主要有三类:一是楼阁式,二是密檐式,三是藏式。楼阁式塔是中国传统楼阁建筑的延续,密檐式塔是按佛教教义与楼阁式塔建筑造形相结合变化而来;藏式塔是藏传佛教塔的造形,也是最接近原始“窣堵坡”造形的塔。
地理位置
永安寺塔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城东10千米处。
永安寺塔
交通指引
涿州市人民政府距离永安寺塔11.9千米,可驾车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