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编辑

重庆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是中国近代重要机构办公及名人居住的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包括郭沫若旧居、全家院子旧址。郭沫若旧居有两栋三层小楼,白墙、灰顶、红柱,是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式建筑样式。全家院子旧址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为清晚期四合院风格。旧址反映了郭沫若在重庆的办公、生活情况及抗战期间宣传文化阵地的情况,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背景及人文信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2013年5月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所处时代:1938~1946年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1875-5-268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20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旧居始建,原名“天庐”,为国民政府重庆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内弟之私邸。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天官府8号作为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办公和居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在全家院子设立乡间办事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解散后,小楼成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地址。

2016年,天官府保护修复工程启动。

2017年2月,郭沫若旧居修缮工程完成竣工验收。

2021年,天官府试开馆,它将作为新的郭沫若旧居陈列馆。

建筑格局

编辑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包括郭沫若旧居、全家院子旧址。郭沫若旧居有两栋三层小楼,白墙、灰顶、红柱,是典型的民国时期中西结合式建筑样式。全家院子旧址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为清晚期四合院风格。

主要建筑

编辑

郭沫若旧居

郭沫若旧居

郭沫若旧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天官府8号,是一幢三层楼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建筑面积595.23平方米。小楼主体是砖木结构,采用歇山顶小青瓦屋顶。与主楼毗邻平行的副楼,与其如出一辙,亦是一栋三层高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

全家院子旧址

全家院子旧址

全家院子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街道香蕉园村,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斤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乡间办公地。该院属清代晚期巴渝民居建筑,为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坐北朝南,星三合院布局。单檐歌山项,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项,古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来。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乐山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留学日本,1917年后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以新诗《女神》奠定文坛地位,成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将。抗战期间在重庆创作以《屈原》为代表作的系列历史题材剧本。史学研究成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选作党员学习教材。

相关事件

郭沫若旧居原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内弟的私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作为办公地。担任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在此办公兼居住。这里曾是抗战时期文艺界进步人士交换意见的地方,他们常常出入郭宅,发表意见,探讨问题,周恩来、董必武等皆是此地的常客。

郭沫若在全家院子旧址主持了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也因此成为战时重庆文艺界人士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郭沫若众多作品的诞生地。

文物价值

编辑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反映了郭沫若在重庆的办公、生活情况及抗战期间宣传文化阵地的情况,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背景及人文信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编辑
1983年12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碑保护碑

2000年,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旧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交通信息

乘坐重庆市内公共交通152路至七星岗中天广场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