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野 编辑
国野,西周时的地域制度。国为天子和国君所居之城郭,野系城郭外围之农村。国中居君子(贵族),野中居小人(劳动者)。
周代都邑及近郊称为国,近郊以外广大地区称为野。国中贵族执掌国政,由士、农、工、商组成的国人也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权利,战时成为主要军事力量。野中居民多为灭姓亡氏的被征服者,处于被统治地位,无当兵的权利。国野之别是宗族组织对宗族以外居民的歧视与统治。战国以后国人、野人的区别渐至泯灭,国野之称除标志地域不同或城乡之别外,已无政治含义。
国野制度是为维护周族统治而服务,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中文名:国野
外文名:Guoye System
别名:国野制
类别:西周时的地域制度
各诸侯国与此类似。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封建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战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国之大事还往往要征询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对国君的废立及高层政治斗争的胜负,国人的倾向还能左右形势,国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肩负着保卫国家的责任,需要服兵役和缴纳军赋,是周朝稳定社会的社会基础。国人的很多权利应是原始氏族民主制传统的遗存。
“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这里居住着众多平民,被称为野人、庶人等。他们没有国人具有的参政,当兵及受教育等各项权利,而受剥削和压迫的程度更甚。
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国野制度是先秦村社结构的基本组织框架,它是从封建制度的架构中延展与派生出来的。国野制度确定了《诗经》中不同地域间村社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周宣王的改革政策意味着村社组织结构由血缘结构向地缘结构的跃迁,更预示着国野制度的终结。《诗经》史料有助于研究国野制度的真实面貌,同时,对周代国野制度的辨析与梳理,也有助于解决《诗经》中部分疑难词句的训释问题。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