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侯祠 编辑
武侯祠(Wuhou Shrine),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1961年3月4日,武侯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原放大缩小
中文名:武侯祠
外文名:Wuhou Shrine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所处时代:清朝
占地面积:15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1-0119-3-072
南北朝时期,武侯祠始建,且与惠陵、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 。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废除原在汉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四川的官吏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
清康熙十年(1671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员的共同捐资下,由宋可法主持武侯祠修复工程。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武侯祠修复工程完成 。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抚于养志就武侯祠的一些梁柱、椽桷腐朽糟坏者予以更换,对垮塌的墙垣及时予以培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侯祠三义庙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侯祠三义庙重建 。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华阳知县程煜、成都县丞黄铣对武侯祠进行培修。
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刘沅主持修缮武侯祠,将两庑(即今称为文武两廊)的法正、许靖、刘巴,以及于史无考的李彪、张虎塑像去掉。另在文臣武将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块人物事迹简要说明石碑,文字根据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加以提炼而成。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修缮武侯祠。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武侯祠三义庙全面修葺 。
民国十一年(1922年),川军临时总司令刘成勋在成都耆老劝说下,筹款修缮祠庙,并在刘沅更换的大庙大门匾“汉昭烈帝庙”上,增加题跋,变成“献 汉昭烈帝庙 四十八代裔孙刘成勋”,以刘备之后自诩 。
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将武侯祠从住持道人手中接管过来,成为对公众开放并收取门票的历史古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武侯祠曾与西边紧邻的南郊公园(即民国年间修建的纪念川军抗战将领刘湘墓园)合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分开,各自成为大众参观、游览的文化旅游景观。
1984年,在武侯祠原址上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1997年,武侯祠面积新增扩大。
1998年,武侯祠三义庙从提督街原状迁建至武侯祠内 。
2003年,为保护和利用好三国文化遗产,成都市政府决定将武侯祠与南郊公园合并 。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筑部分受损 。
2022年6月28日,武侯祠诸葛亮殿发现8通清代碑刻 。
武侯祠原指位于刘备惠陵旁供奉诸葛亮的祠堂,后历经明清两代的不断修缮和整合,最终变成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隶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 。
武侯祠
汉昭烈庙 | 汉昭烈庙 汉昭烈庙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 。 |
文臣武将廊 | 文臣武将廊 文臣武将廊位于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人物像之装扮、衣着主要借鉴自清代戏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 。 |
刘备殿 | 刘备殿 刘备殿位于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清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殿内正中为刘备的坐像,是整个武侯祠中最高大的塑像。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正殿两侧紧邻东、西偏殿,东偏殿为关羽塑像和其子关平、关兴及其部将赵累、周仓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则是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的塑像,除了周仓属于演义人物,其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 |
诸葛亮殿 | 诸葛亮殿 诸葛亮殿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 。殿宇宏敞开朗,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诸葛亮像两旁,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 |
| 三义庙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殿内刘关张塑像造型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而作,形象较年轻 。 |
| 惠陵 惠陵陵墓建筑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照壁立于墓前,之后为山门,上悬“汉昭烈陵”匾,后接神道,直通享堂。殿内高悬“千秋凛然”四字匾额。其后为阙坊,正中嵌墓碑,上刻楷书“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字。在寝殿西侧写有“惠陵”二字,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墓冢周围有灰色砖墙环绕,砖墙外为红墙夹道,可由此至诸葛亮殿。惠陵位于成都南郊,在蜀汉宫城最南面。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夫妻三人合葬墓,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 。 |
| 唐碑 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来激励后世。文章写好以后,由柳公绰书丹,由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三绝碑” 。 |
| 清赵藩撰《攻心联》匾 此联作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作者赵藩。悬挂于武侯祠中诸葛亮殿前。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联意为: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对方诚服,则心怀二心、疑虑不安的对立面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战;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施政方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国的人要深思其中的道理 。 |
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李雄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并不在城市西南。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759年冬到成都,《蜀相》诗写作于次年春。而数年之后诗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忆道:“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由此得知,诸葛亮的祠堂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按柏树生长的缓慢周期推断,该祠建造年代应在唐以前,至少可推至南北朝时期。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歌咏诸葛亮、刘备以及蜀汉英雄的诗词 。
2007年7月,武侯祠诸葛亮殿院落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核心文物保护区” 。
2008至2010年,武侯祠诸葛亮殿院落进行文物维修 。
地理位置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
武侯祠
门票价格
全价门票50元/人,半价门票25元/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年票100元/人/年
交通路线
公交
四川省成都市内乘坐1、57、77、82、334、335路公交车,在武侯祠(锦里)站下车前往 。
地铁
四川省成都市内乘坐地铁3号线,在高升桥站下车前往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