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桥及石道碑 编辑

北京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通桥及石道碑永通桥及石道碑

永通桥及石道碑,永通桥又称八里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通惠河上,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是“明代拱卫京师四大桥”之一。永通桥及石道碑由永通桥和御制通州石道碑两部分构成。永通桥为石砌三孔拱券桥,南北走向。全长50米,宽16米,中间微拱。桥东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制通州石道碑”一座,记载自京师至通州修筑道路的情况。1984年5月24日,永通桥及石道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包含永通桥及石道碑在内的大运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更名为大运河。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永通桥及石道碑

外文名:Yongtong Bridge and Shidao Monument

地理位置:北京市朝阳区通惠河上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6-0810-3-513

历史沿革

编辑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永通桥始建。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永通桥东侧立“御制通州石道碑”一座。

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3万余人在永通桥阻击英法联军,史称“八里桥之战”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奉命率师在永通桥进行抵抗 。

2021年,永通桥修缮桥身,桥面清除沥青路面,恢复条石桥面等 。

2024年6月6日,永通桥完成修缮 。

建筑格局

编辑
永通桥及石道碑由永通桥和御制通州石道碑两部分构成。永通桥为石砌三孔拱券桥,南北走向,全长50米,宽16米,桥两侧设护栏,每侧望柱33根。中孔高8.5米,宽6.7米,两次孔高3.5米。桥东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制通州石道碑”一座,魑首龟趺,记载自京师至通州修筑道路的情况 。

主要建筑

编辑

永通桥

永通桥共3个桥洞,为联拱式。全桥以石料建成,桥面左右两侧有33对望柱,望柱顶端雕有石狮,大小相望相依,神态各不相同。有32副石栏板,板面刻有图案。桥头置以石雕戗兽,独角挺胸,昂首而视。中券高8.05米,阔6.7米。两侧洞孔对称,略小,高仅3.5米,阔5.5米。桥面以花岗岩铺就,每块桥石之间,以铁相互连嵌,使桥面浑然一体。桥身以灰土填实夯固,土外为砖墙。在桥中一个洞孔的东西两侧石泊岸上,有4只石雕蹲兽,为镇水兽,密鳞长尾,扭颈倾头,直视河水 。

永通桥

石道碑

石道碑位于永通桥东侧约200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制通州石道碑,碑由艾叶青石制,高5米,宽1.6米,厚0.8米。碑周身雕群龙戏水,内纵刻碑文,左为汉字,右为满文。原碑亭被八国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烧毁。现存碑亭是2005年重修的 。

石道碑

历史文化

编辑

艺文

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桥八里卧晴川。石栏拥似天衢入,画舫摇从月窟穿。万斛舟停芦荡雪,百商车碾桂轮烟。渔灯蟹火鸣征铎,惊起蛟龙夜不眠。——清·李焕文《长桥映月》

通州八景之一

永通桥因远望如长虹卧波,月轮堕水,故有“长桥映月”之称,为明清时期通州八景之一 。

八里桥之战

清咸丰十年(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之战打响。英法联军6000余人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并于18日攻陷通州,21日自郭家坟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3万余清军分为三部分,僧格林沁部居西,胜保部居南,瑞麟部居东。清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英勇迎击,双方激战近4小时。后因西路英军向于家卫包抄,僧部溃退,胜保中弹落马,阵营遂乱。瑞部继续在八里桥头与法军展开争夺战,最后被迫西撤。该战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战。清军损失惨重,北京因而失去屏障,咸丰帝于次日逃往热河 。

文物价值

编辑
永通桥及石道碑是研究清朝前期京师公路建设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情况的重要资料 。

文物保护

编辑
1984年5月24日,永通桥及石道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3月5日,包含永通桥及石道碑在内的大运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更名为大运河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永通桥及石道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通惠河上。

八里桥

交通路线

  • 公交

    北京市内乘坐322、615、647、666、668、807路公交车,在八里桥站下车前往。

  • 地铁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1号线,在八里桥站下车前往。

  • 驾车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距离永通桥及石道碑约17.8千米,驾车约3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