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 编辑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公办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陕西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该校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01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英才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能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设有34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7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有在编教工6568人,专任教师3755人;有学生59267名,其中本科生24539名,研究生31194名,国际学生3534人。创办时间1896年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知名校友江泽民、钱学森蔡元培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蔡锷、陆定一、汪道涵、韩启德、张光斗、顾诵芬、陈俊亮、路一鸣、孙新阳、周鸿祎学校官网http://www.xjtu.edu.cn图集

TA说西安交大:我在“盛唐”读理工2021-08-30 19:15每年毕业生临走前,都会遗憾错过了这一季梧桐落叶的遍地金黄;还有人把脱落的梧桐枝带在身上,别离之后,依然能触摸到母校一圈圈年轮的生长。...详情内容来自目录1办学历史▪开办工科▪定名交大▪战争烽火▪院系调整▪内迁西安2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院系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建设3学术研究▪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学术资源4合作交流5文化传统▪形象标识▪精神文化6学校领导▪现任领导▪历任校长7校区情况8校园环境9知名校友10校园设施▪宿舍条件▪校园环境基本信息

办学历史

编辑

南洋公学时期南洋公学时期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为了兴学强国,洋务派大臣盛宣怀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建议。 1896年,盛宣怀再次向清廷条陈自强大计,附奏《请设学堂片》,在上海筹款议建新式学堂,名曰“南洋公学”。1897年1月26日,奏折得到清廷御准,南洋公学正式创立,盛宣怀亲自担任公学督办,何嗣焜担任总理。 南洋公学初建时分为四院: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与以后逐步设立的特班、政治班、商务班和东文学堂构成了完整的新式教育体系。

开办工科

南洋公学于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唐文治校长增设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学校就由培养商务实业人才转而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定名交大

1920年8月,叶恭绰出任交通总长。同年12月,叶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将交通部所属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兼任交通大学校长。1921年8月1日,本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1922年,三校又分立,上海学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1926年,经淩鸿勋校长努力,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支持,交通部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成立,此为中国第一所工业研究机构,其下设物理、化学、机械、材料四部,翌年材料与机械两部合并,另设电机部。

1928年11月,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由铁道部长孙科兼任校长。1930年春,黎照寰校长将“工业研究所”扩充为“交通大学研究所”,设工业和经济两大研究部,分材料、设计、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实业经济、交通、管理、会计和统计共12个研究组。从1931年起正式招收研究生。

1937年8月1日起,交通大学划归教育部管辖,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科学学院改称理学院,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学院改称系,合组工学院。

战争烽火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交大校舍被日寇强占,不得不多方设法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

1940年,由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急需工程人才,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成立;后又逐渐扩建、发展。

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升格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成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交大渝校和沪校两地师生们积极复员,会合建校。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首先接管交通大学。

院系调整

交通大学院系调整 交通大学院系调整

1949年下半年到1956年,交通大学前后经历过多次调整,在院系调整前原有理、工、管理3个学院17个学系1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除机械、电机、造船学科得到同济大学、大同大学等上海及周边地区高校相关院系加强,其余院系几乎被全部调出,学校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三大类共设7个系。

内迁西安

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7年,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根据交通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上海、西安两地的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的大部分科系师生、档案文献、图书仪器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两部分为一个学校,统一领导。

<p>西迁老教授

西迁老教授

交大校园

西迁车票

西迁车票

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踏勘校址

踏勘校址

西迁纪念馆

西迁纪念馆

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

今日交大

今日交大

1959年3月,中央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列为全国16所重点学校之列。这是官方第一次明确地把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称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1959年6月2日,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有关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分分别独立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以及两校分设后若干具体情况的处理意见》。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复交通大学在西安、上海两地独立建校。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八十年代初,西安交大成为“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五所大学之一。

九十年代初,西安交大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七所大学之一。

1999年1月,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1999年9月,西安交大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九所大学之一。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卫生部所属西安医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所属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成为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

2009年,首批入选国家“珠峰计划”;被中组部、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沿革图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沿革图

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9月13日,加入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安交通大学成为首批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西安交大位列其中。9月,西安交大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11月,西安交大等8所高校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高校。

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9月,由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以西安交通大学为核心的国家级项目“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投入使用;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长单位。

2020年1月,西安交大入选首批“强基计划”,获批招生名额210人,并列全国第三。 6月1日,西安交大正式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为该联盟中的第9所中国大陆高校。 12月9日,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 12月10日,加入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并成为理事单位。

2021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现代产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成立。 4月22日,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讲联盟”。 5月12日,西安交通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西安交通大学榆林金融研究院”。 5月17日,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6月16日,西安泵阀-西安交大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举行。 6月,加入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 6月,西安交通大学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用增材制造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10月,朱继梅教授将自己多年积蓄的130万元悉数捐给学校,设立“朱继梅教育发展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5月16日,成为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员 。7月,入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成为全国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之一。 8月,成为高校数字化发展与创新联盟会员。 8月31日,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10月,西安交通大学申报的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立项。 12月20日,当选黄河流域大学联盟理事长单位。 12月23日,获2022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典范奖。

2023年1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科学与表达交流中心正式成立; 6月10日,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 6月12日,入选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7月27日,由绍兴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揭牌成立 。9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傲雷光电研究院揭牌启动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会议室顺利举行 。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11月28日,霍尔果斯市—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数字经济研究院揭牌 。12月10日,成为陕西国际传播中心首批“共建高校” 。12月10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仪式在曲江校区举行 。12月13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通用技术集团联合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12月19日下午,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主委高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王汝芳共同为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交大西迁博物馆揭牌。 12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老年大学艺术团成立。

2024年6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文艺批评与创作中心成立仪式暨中文创意写作教育教学高端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6月24日,西安交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中心揭牌成立。

学校大门学校大门

办学条件

编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在编教工6568人,其中专任教师3755人。师资队伍中入选院士、杰青等国家级各类重大人才工程588人次,获评国家级创新团队51个,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1名;有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两院院士

类别

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

安芷生、侯洵、姚熹、王立鼎、王占国、张国伟、姚振兴、陶文铨、贺林、杨焕明、王锡凡、周卫健、徐宗本、李应红、郝跃、何雅玲、顾、管晓宏、郭烈锦、孙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

谢友柏、李鹤林、邱爱慈、郑南宁、周丰峻、高金吉、张心湜、雷清泉、卢秉恒、王浩李立浧、陈肇隆、张生勇、蒋庄德、杨善林、王辰、王广基、王华明、陈晓红、王双明、马丁、张立群、徐兵河、郑庆华

已故院士

陈学俊、周惠久、刘兴洲、林宗虎、李济生、屈梁生、汪应洛、孙九林

国家级教学团队

名称

负责人

入选时间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何雅玲

2007

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冯博琴

电力电子与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团队

王兆安

2008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马知恩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罗先觉

2009

生理学教学团队

闫剑群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郑庆华

2010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孙林岩

药理学教学团队

臧伟进

国家级教学名师

姓名

学院

研究方向

入选时间

罗先觉

电气学院

电路与系统、电力系统

2011

王兆安

电气学院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2006

何雅玲

能动学院

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

2006

陶文铨

能动学院

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

2003

马知恩

理学院

-

2003

冯博琴

电信学院

-

2003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34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开设7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教育、交叉等11个学科门类。

西安交通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部)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统计学

四年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

四年

理学

材料物理

四年

理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四年

理学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

应用化学

四年

理学

化学

四年

理学

材料化学

四年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四年

工学

智能制造工程

四年

工学

工业设计

四年

工学

车辆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能源互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四年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核工程与核技术

四年

工学

环境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

电子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网络空间安全

四年

工学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四年

工学

环境科学

四年

理学

建筑学

五年

工学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

四年

工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四年

工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制药工程

四年

工学

基础医学

五年

医学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医学影像学

五年

医学

口腔医学

五年

医学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药学

四年

理学

临床药学

五年

理学

法医学

五年

医学

医工学

四年

工学

护理学

四年

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四年

经济学

财政学

四年

经济学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金融工程

四年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电子商务

四年

经济学

贸易经济

四年

经济学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

四年

管理学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管理学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四年

管理学

会计学

四年

管理学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财务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工业工程

四年

管理学

电子商务

四年

管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四年

管理学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哲学

四年

哲学

社会学

四年

法学

社会工作

四年

法学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书法学

四年

艺术学

雕塑

四年

艺术学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

四年

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年

法学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法学

四年

法学

国际经贸规则

四年

法学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

四年

文学

法语

四年

文学

日语

四年

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

储能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仪器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言

四年

文学

本科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文治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仲英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励志书院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书院

资料来源:

直属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学科建设

校园景观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2个学科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据2024年1月ESI公布的数据,学校19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6个学科进入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排名全球第9。

国家重点学科

“双一流”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力学

机械工程

产业经济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生理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固体力学

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核能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法医学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外科学(泌尿外)

资料来源:

学科体系

类别

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化学、法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哲学、社会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土木工程、口腔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临床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化学、法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哲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体育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机械、能源动力、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应用统计、会计、工程管理、社会工作、艺术、翻译、生物与医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口腔医学、护理、药学、公共管理、金融、税务、国际商务、建筑学、土木水利、法律、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体育

  • 学科排名

    2019年9月11日,根据科睿唯安ESI数据库数据显示: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地球科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alt="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9d82d158ccbf6c8186d78ea3b13eb13532fa409c?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6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9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基地

    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

    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

    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侯宗濂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所在单位

    课程名称

    所在单位

    2010

    2009

    公共经济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工程材料基础

    材料学院

    数控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

    热工基础

    能动学院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

    复变函数

    理学院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电介质物理

    电信学院

    现代检测技术

    电信学院

    人因工程

    管理学院

    半导体物理

    电信学院

    法医学

    医学部

    应用统计分析与实践

    管理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人文学院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

    医学部

    模拟电子技术(网络)

    电气学院

    2007

    2006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计算机程序设计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电子商务概论

    经济与金融学院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能动学院

    大学体育

    体育中心

    2004

    2005

    计算机网络

    电信学院

    大学物理

    理学院

    工程电磁场

    电气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

    电路

    电气学院

    工程制图

    机械学院

    工程热力学

    能动学院

    2003

    电工学(电工电子技术)

    电气学院

    传热学

    能动学院

    生理学

    医学部

    高等数学

    理学院

    -

    -

    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学院

    诊断学

    医学部

    系统工程

    管理学院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0项。

  •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共有省部级及以上基地228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类别

    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中国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设施(培育)

    Z箍缩基础研究设施(培育)

    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

    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资料来源:

    部级科研平台

    类别

    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功能材料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特种XX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外科重症与生命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航空XX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空天XX低温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教育部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润滑理论及转子系统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材料强度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化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能源局重点科研基地

    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电力电子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国家质检总局科研基地

    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微量元素与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资料来源: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大数据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心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新型治疗性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

    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呼吸病预防检测与预警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公共服务平台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直流电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软物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能源介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瞬态电磁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流体机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数字医疗器械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核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肿瘤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飞行器服役环境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颅颌面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量子信息与光电量子器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深空探测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磁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重症医学脓毒症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装备运行安全与智能监控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叶轮机械及动力装备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航天结构振动控制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机器人先进控制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能源高效清洁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无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测控与工业大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热喷涂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陶瓷材料多功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慧网络与泛在互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

    中联西北院—西安交大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联合研发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轻合金工业型材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钼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石油石化装备故障诊断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机器人减速器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交大-龙腾先进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商业卫星测控数传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经典名方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高端电磁装备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锌基新材料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碳捕集与绿色转化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微型惯性器件与系统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储能与热能动力系统灵活低碳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新能源电力装备状态评价与电站智慧运维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智能岩土与结构工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土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地热资源勘查与低碳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电力系统继电与控制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特种通信芯片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高能脉冲氙光技术与装备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轨道交通直流电力智能保护技术与应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制造服务业过程挖掘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核能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储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抗体与细胞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丝路区域地方病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省氢燃料电池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能源与环境中的热质传递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核结构安全与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肿瘤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慧健康养老科技引智与政策创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精神疾病与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心血管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炎症与免疫陕西省国际合作基地

    陕西碳减排与绿色能源化工国际合作联合中心

    陕西省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学)研究院

    陕西省基础学科(力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物分析装备研发)

    陕西省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创新中心

    陕西省电子陶瓷与器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精神疾病精准医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2000年至今,学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重大项目数百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国家级社科重大科研项目5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分)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科技进步奖(部分)

    202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同参与的国内首台民用40立方米液氢罐车研制成功。

    国家自然科学奖(部分)

    获奖项目

    年份

    视觉场景理解的模式表征与计算理论及方法

    2016

    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

    皮肤牙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

    2015

    弛豫铁电体的微畴-宏畴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

    内燃机低碳燃料的互补燃烧调控理论及方法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

    2013

    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多场效应与破坏理论

    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

    2012

    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2011

    热喷涂涂层形成机制、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应用理论研究

    2008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2007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离散与混合生产制造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2005

    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2004

    复杂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合作)

    2003

    脉管制冷机理论和结构的重要发展

    1999

    电弧等离子体与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

    电力系统可靠性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及算法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奖(部分)

    获奖项目

    年份

    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

    2016

    高效节能的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

    2015

    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2014

    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3

    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

    高性能复相碳化硅陶瓷内加热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2

    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合作)

    高强韧铸造耐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

    2010

    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

    2009

    高效低阻气体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

    油气集输的节能减排和安全高效关键工艺及装备

    数字视频时-空自适应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2007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2006

    高温抗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

    2005

    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柔性转子全息现场动平衡技术及其应用

    2003

    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

    2001

    三相交流铁磁分离器

    1997

    三相自动控温加热电缆

    1996

    耐高温、防腐、防垢、耐磨、导热系列特种涂料及其应用

    1995

    JN-1型火电厂节能诊断仪

    二维目标实时分析与跟踪系统(导弹弹头表面烧蚀图象分析与坦克目标实时跟踪)

    半导体光控变容器和半导体电压控制变容器

    1993

    电缆故障测距仪(合作)

    地下输油管堵点探测方法及仪器

    声带多维振动与噪音源特性测量技术及设备

    1992

    变异煤粉浓度燃烧器

    1991

    多抗甲酸的研究

    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多用器

    径、混流式“全可控涡”三元叶轮设计方法及其流型

    S波段雷达自适应变极化抗干扰系统(合作)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累计藏书 596万册 (件),引进中国国内外电子资源143个平台约350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7.6万余种,中国国内外电子图书234万余种。

    学术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

    工程数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中国有线电视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中国美容医学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医药与保健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儿童与健康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西北医学教育

    西北药学杂志

    药物分析学报:英文版

    图书馆图书馆

    合作交流

    编辑

    教学楼

    截至2024年3月,近年来,实施全球校园计划,通过联合培养、学生交换等多种形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理工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学校与中国境外大学合作共建2所孔子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山梨学院大学孔子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大学共建“中国中心”,在中亚地区首创建立“语言+技术”创新合作模式,为中国-中亚高校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打造全新典范。通过举办海外友好高校校园日、海外名家大讲堂、“在交大·看世界”系列英语沙龙活动等;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首倡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经吸引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大学加盟并开展多元合作。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2018年,有来自132个国家的2800余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

    2017年9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7年5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医疗联盟成立,该联盟将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该医疗联盟已联合了省内外54家大型三甲医院参加,同时成立了精神疾病、传染病、妇女疾病、康复、中西医结合和口腔疾病6个专业中心。

    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签订双硕士学位协议,两校共同培养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双方每年各选出中意两国学生,全程英文授课,由中意双方导师共同指导。

    2023年10月20日,陕西高校侨联联盟成立大会召开。西安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已建立侨联的全省24所高校侨联,成立陕西高校侨联联盟,共同探索高校侨联工作新模式。

    2023年12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10所陕西省内高校成立的陕西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联盟举行了揭牌仪式。

    文化传统

    编辑

    形象标识

  • 校徽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亟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共24齿,寓意一年24节气、一日24小时,象征继往开来、与日俱进;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

    1926年版校徽交通部南洋大学45齿校徽

    1934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50齿校徽

    1926年版校徽交通部南洋大学45齿校徽1926年版校徽交通部南洋大学45齿校徽

    1934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50齿校徽1934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50齿校徽

    1940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46齿校徽

    西安交通大学现行24齿校徽

    1940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46齿校徽1940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46齿校徽

    西安交通大学现行24齿校徽西安交通大学现行24齿校徽

    资料来源:

  • 校旗

    校旗校旗

    西安交通大学校旗主体的蓝色象征科学知识如浩瀚深邃的海洋;校徽与校旗上的白色代表知识殿堂的圣洁,象征着百年交大传承中华文明之光、开创现代科技之光;蓝色与白色的搭配也象征着百年交大创造卓越、永远年轻。

    精神文化

  • 校训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校训校训

    勤求学——精勤:指专心勤勉。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敦笃:指敦厚笃实。敦厚:诚朴宽厚。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果毅:指果敢坚毅。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二是指努力实践。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

    忠恕任事——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坦荡胸怀,尽心为人、仁者爱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责任心、竞争力、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为“民族得中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世界之光(为世界添光彩)”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各种挑战性的工作。

  • 校歌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校歌《为世界之光》。这次启用的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词与曲谱保留了原貌。校歌曲谱作者是萧友梅先生。

    校歌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校歌简谱校歌简谱

  • 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和工业建设布局的重大举措,一群胸怀大局的知识分子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黄浦江畔义无反顾地奔向条件艰苦的古城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 迁校以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25万名大学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养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这一切,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六十余年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2017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西安交通大学15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7年12月31日,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再次为西迁老教授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安交通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新年贺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研究、学习、宣传西迁精神的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刊发长篇通讯,报道西迁故事、弘扬西迁精神。2018年1月9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整版聚焦西迁精神 ,将西迁精神与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共同列入党的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202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调研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临别之际,习近平勉励广大师生继续弘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杰出贡献。

  • 学校领导

    编辑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卢建军

    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立群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别朝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西安交通大学监察专员

    马博虎

    党委副书记

    孙早、王欢

    党委常委、副校长

    柴渭、吕毅、洪军、严俊杰、单智伟

    资料来源:

    历任校长

    历任校长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盛宣怀

    1896年冬-1905年春

    何嗣焜

    1897年春-1901年春

    张元济

    1901年春-1901年夏

    劳乃宣

    1901年秋-1901年冬

    沈曾植

    1901年冬-1902年春

    汪凤藻

    1902年春-1902年冬

    刘树屏

    1902年冬-1903年夏

    张美

    1903年夏-1903年冬

    张鹤龄

    1903年冬-1904年夏

    张美翊

    1904年夏-1904年冬

    杨士琦

    1905年春-1907年春

    王清穆

    1905年秋-1906年春

    杨文

    1907年春-1907年秋

    唐文治

    1907年秋-1920年冬

    凌鸿勋

    1920年冬-1921年春;

    1924年冬-1927年夏

    张铸

    1921年夏

    叶恭绰

    1921年夏-1922年夏

    张廷金

    1921年冬-1922年夏

    陆梦熊

    1922年夏

    关赓麟

    1922年夏-1922年秋

    卢炳田

    1922年秋-1923年夏

    陈杜衡

    1923年夏-1926年冬

    符鼎升

    1927年秋-1928年春

    蔡元培

    1928年春-1928年秋

    王伯群

    1928年秋-1928年冬

    孙科

    1928年冬-1930年冬

    黎照寰

    1930年冬-1944年秋

    徐名材

    1940年秋-1941年秋

    保丰

    1941年秋-1947年秋

    程孝刚

    1947年秋-1948年秋

    王之卓

    1948年秋-1949年秋

    吴有训

    1949年秋-1952年秋

    李培南

    1952年秋-1953年夏

    彭康

    1952年秋-1968年冬

    陈吾愚

    1978年春-1982年冬

    庄礼庭

    1983年春-1984年春

    史维

    1984年春-1990年秋

    蒋德明

    1990年秋-1997年冬

    徐通模

    1998年春-2003年秋

    郑南宁

    2003年秋-2014年春

    王树国

    2014年春-2024年春

    张立群

    2024年春-

    资料来源: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彭康

    1953年初-1968年春

    林茵如

    1973年秋-1977年夏

    刘若曾

    1977年夏-1979年夏

    苏庄

    1980年初-1982年秋

    陈明

    1982年秋-1985年初

    潘季

    1985年初-1996年底

    王文生

    1996年底-2003年秋

    王建

    2003年秋-2014年春

    张迈曾

    2014年春-2020年秋

    卢建军

    2020年秋-

    -

    -

    资料来源:

    校区情况

    编辑
    西安交通大学有兴庆校区(东校区,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雁塔校区(西校区,西安市朱雀大街205号)、曲江校区(西安市雁翔路99号)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校区(西安市长安区河堤路)。

    校园环境

    编辑
  • 西安交通大学北门

    西安交通大学北门

    “交通大学”四个字是由时任北方交通大学的校长茅以升毛泽东题写的。后来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校一直使用毛体的校名题字。

  • 饮水思源碑

    西安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碑西安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碑

    饮水思源碑,是海峡两岸五所同根同源的交通大学所拥有的共同标志性纪念建筑。为继承和发扬饮水思源这一交大人的光荣传统,五所交通大学在校园内均设立此碑,以示海峡两岸五所交大——饮水思源,文脉交通。

  • 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西安交通大学四大发明广场旁,见证了无数学子拼搏的岁月。在这里,学子们在破解难题、突破自我,挥洒汗水、收获成长。

  • 腾飞塔

    腾飞塔

    腾飞塔顶是一个呈鸟形的白色雕塑,挥动着翅膀做腾飞状。寓意交大学子展翅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然而在同学们心中,大多注意的却是鸟形雕塑下面的女子雕像:俗称“不挂女神”。传闻拜了塔下的“不挂女神”,就可以庇佑同学们考试不挂科。

  • 西迁广场&创校纪念校门

    西迁广场&创校纪念校门

    西迁广场&创校纪念校门位于兴庆校区西二楼西南侧,西迁广场背景墙上题刻主题雕塑名称“交通大学西行之履”、西迁精神16个字、交通大学西迁述略、迁校各类机构设置沿革等文字内容。

    创校纪念校门位于主题雕塑北面,以做旧的施工工艺,还原南洋公学老校门建筑风格。校门牌匾分别刻“南洋公学”与“交通大学”,根据1906年前南洋公学校门牌匾原迹,以及1928-1935年交通大学校门牌匾原迹进行调整、复制而成。

  • 交大西迁博物馆

    交大西迁博物馆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馆内介绍了交大从溯源南洋到交通大学西迁,“从南洋走来”到“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从“永远飘扬的旗帜”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重要指示,集中体现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示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磅礴伟力。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陕西秦腔博物馆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陕西秦腔博物馆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分设历代艺术文物馆、碑石书法展馆、西部农民画馆、皮影艺术馆、邢良坤陶瓷艺术馆、木版年画展馆、书画展厅、互动艺术空间和雕塑展等展馆或展区, 并与陕西省文化厅共建有陕西秦腔博物馆,是中国首个秦腔博物馆。

    秦腔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因此,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秦腔博物馆,旨在使秦腔这一古老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陕西秦腔博物馆以文物史料的静态展示为主,馆藏文物包括清乾隆三年的手抄本《回府刺字》,原民众剧团的剧装、道具,民国时期的戏服、服饰、四路秦腔脸谱等,现在仍在充实陈列内容。

  • 西花园&东花园

    西花园和东花园

    东花园的水面如镜子般清澈,微风吹过,水波粼粼,宛如大自然的调色板。这片宁静的草坪,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晨读时刻和社团活动的欢声笑语。这里,是青春与梦想的启航之地。

    而西花园则是一座绚丽的自然博物馆,这里有一百多种花草,四季更迭,花香四溢。在这里还坐落着一座纪念碑: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 四大发明广场

    四大发明广场

    四大发明广场位于西安交通大学主楼群以北,钱学森图书馆以南。每年的“百团大战”、企业宣讲会、毕业生晚会以及各个社团的晚间活动大多在这个广场上举行。而且广场也是学生去图书馆的必经之路。在校留学生则习惯用“starfarming”来指代“四大发明”。这个翻译很有诗意:星星农场。

  • 白居易东亭遗址

    白居易东亭遗址

    东亭,原是唐德宗已故相国关播旧宅的一处。后白居易在贞元十九年(803年)科举登第之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时租下东亭并定居于此。据史料可知,白居易在东亭生活了大约3年,在定居期间,白居易对东亭进行大量修缮,著有《养竹记》著名篇章,并留下了《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东亭闲望》《宿东亭晓兴》等诗篇。

  • 胭脂坡遗址

    胭脂坡遗址胭脂坡遗址

    胭脂坡遗迹是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南部一座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的小山坡。胭脂坡为唐长安城六条坡中的第四条坡。唐朝时,长安城女子尤爱浓艳的红妆,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而胭脂坡在唐长安也非常有名,是歌楼酒肆林立之地,歌女们每天都要用胭脂化妆打扮,在表演后都会洗脸,使这里遍地胭脂粉,胭脂坡因此得名。

  •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学院“大飞机”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学院“大飞机”西安交通大学航天学院“大飞机”

    在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门口,陈列了多个真实的退役战斗机和火箭,这些设备主要用于“空中课堂”教学和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感悟航天精神,进一步激发大家对专业兴趣和投身航天事业的情怀。

  • 知名校友

    编辑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以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医学专家等。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建校以来,有200余名交大校友当选“两院”院士;迁校以来,学校培养或在校工作的院士89名;有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3位新中国“最美奋斗者”、2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位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掌门人;近五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68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5人;迁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29万余名。

    两院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张光斗

    张维

    严恺

    钱学森

    邵象华

    罗沛霖

    顾诵芬

    陈俊亮

    中国科学院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戴芳澜

    钱崇澍

    竺可桢

    诸福棠

    程孝刚

    周仁

    茅以升

    沈志远

    张德庆

    朱物华

    方俊

    汪菊潜

    高济

    蔡金涛

    周惠久

    林同炎

    李文采

    褚应璜

    马寅初

    陈永

    刘仙洲

    丁舜年

    王之卓

    刘恢先

    钱钟韩

    张文佑

    张煦

    张钟俊

    张沛霖

    钱保功

    朱夏

    庄育智

    徐僖

    吴学周

    谈镐生

    陈学俊

    吴文俊

    曹建猷

    杨嘉墀

    顾翼东

    林秉南

    徐采栋

    肖纪美

    徐芝纶

    高小霞

    徐光宪

    杨槱

    陈能宽

    庄逢甘

    胡聿贤

    胡济

    周同庆

    许学彦

    徐晓白

    李正武

    夏培肃

    吴耀祖

    葛守仁

    何祚庥

    胡和生

    汪耕

    孙钧

    周尧和

    曾昭抡

    张大煜

    黄宏

    吴承康

    唐九华

    胡仁宇

    匡定波

    徐如人

    王景唐

    王方定

    袁见齐

    吴有训

    苏元复

    王希季

    吴杭生

    胡英

    沈珠江

    方守贤

    徐祖耀

    陈国良

    刘高联

    李大潜

    周志宏

    庄逢辰

    春晓

    蔡睿贤

    王锡凡

    姚熹

    陶文铨

    熊有伦

    程时杰

    陈桂林

    钱德沛

    李济生

    张荻

    徐宗本

    高华健

    郭烈锦

    韩启德

    谭铁牛

    锁志刚

    何雅玲

    江松

    吴宜灿

    乔红

    孙军

    管晓宏

    房建成

    郭万林

    郝跃

    安芷生

    侯洵

    中国工程院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侯德原

    吴祖垲

    孙俊

    佘畯南

    杜庆华

    高鼎三

    顾夏声

    邱竹贤

    许国志

    周炯槃

    屠善澄

    陈德

    童志鹏

    李天和

    谭靖夷

    陈太一

    龙驭球

    周镜

    曹楚生

    冯叔瑜

    胡光镇

    陈先霖

    赵国藩

    徐乾清

    黄旭华

    陈志

    陈明致

    钱皋韵

    章基嘉

    沈世钊

    屠基达

    朱伯芳

    许庆

    刘建航

    陈敬熊

    唐任远

    李乐

    季国标

    毛用泽

    朱英

    沙庆林

    翁史烈

    汪应洛

    屈梁生

    陈士橹

    秦裕琨

    沈闻孙

    阮雪榆

    赵梓森

    顾懋祥

    姚福生

    周永茂

    谢友柏

    徐秉汉

    涂铭旌

    关兴

    陈新

    董石麟

    沈祖炎

    蒋新松

    林宗虎

    童铠

    李伯虎

    潘健生

    李鹤林

    姚穆

    刘友梅

    叶尚福

    曾恒一

    雷清泉

    苏君红

    龙乐豪

    闻雪友

    王礼恒

    陈亚

    李佩成

    邱爱慈

    赵连城

    孙九林

    郑南宁

    蒋庄德

    贾伟平

    孙才新

    胡晓棉

    王华明

    卢秉恒

    陈政

    陈掌

    汤广福

    丛斌

    郑庆华

    罗琦

    严新平

    张心湜

    柳百成

    欧阳晓平

    吕剑

    海外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1.外籍当选海外院士

    朱兰成

    赵佩之

    潘文渊

    周文德

    吴耀祖

    王安

    田炳耕

    李天和

    葛守仁

    郑显基

    谢承

    鲍亦兴

    韦潜光

    万荣玉

    林同炎

    林同骅

    梁平

    姜晶

    高华健

    刘奕路

    刘尧奇

    锁志刚

    陈掌星

    梁杰

    黄俊

    2.中国国籍当选海外院士

    陈学俊

    胡和生

    徐如人

    李大潜

    安芷生

    贺林

    杨焕明

    周卫健

    韩启德

    谭铁牛

    郭烈锦

    姚熹

    王希季

    吴宜灿

    成利

    焦李成

    云长

    李尔平

    宋永华

    交大英才(按入校年排序)

    蔡元培

    黄炎培

    李叔同

    邵力子

    叶恭绰

    蔡锷

    黎照寰

    凌鸿勋

    茅以升

    吴保丰

    侯宗濂

    彭康

    陆定一

    钱学森

    汪道涵

    王安

    江泽民

    丁关根

    江其务

    蒋正华

    龚元相

    李照森

    卢剑国

    申学光

    吴世华

    屈贤明

    李社钊

    张福安

    罗锡恩

    李韩弟

    甘师俊

    华裕达

    洪瀛

    薛福昌

    危师让

    蔡自兴

    李雅芳

    赵步长

    许维达

    李天文

    赖俊贤

    谭瑞骥

    周雍年

    王宝琛

    陈惠波

    凌复华

    李雪莹

    刘爱梅

    张玉

    耿庆义

    刘端

    何履梅

    刘宏

    张志武

    汤泉

    陈必寿

    高国珠

    孔心田

    刘顺成

    刘振宇

    柴育麒

    席义方

    周俊

    宁长珊

    杨希

    孔庆森

    马师模

    丁康年

    范英俊

    张天仁

    李锦江

    孙安华

    温熙森

    郭敏杰

    赵恒

    陈金友

    潘连生

    马昌裔

    周合洲

    魏万

    秦随周

    顾家騟

    林瑞华

    张文元

    李金华

    孙朝

    王学谦

    孟建国

    刘晓北

    苏秉雄

    马德秀

    何学清

    侯义斌

    毕小平

    朱国怀

    范群喜

    张光荣

    刘小为

    刘振华

    张德江

    吴静

    黄友兴

    李鸿

    刘小河

    陈宝根

    赵东科

    雷菊芳

    于向国

    王天才

    沈晓祖

    顾大伟

    谢焕忠

    武津生

    樊建

    刘小稚

    汤炎

    荣海

    韩新民

    张炜

    申江

    田东平

    乔学光

    姚引良

    崔殿国

    陈大卫

    张光强

    刘鹏

    吴秦

    武省墩

    赵杰

    文秉友

    高亮

    陈建国

    印建安

    孟良

    毛绍融

    钱嘉斌

    袁治平

    李顺民

    王雪梅

    周士荣

    樊少文

    黄明生

    王安斌

    齐鸣

    徐可为

    王田苗

    张志英

    王珏

    张福宝

    谭琳

    辛保安

    汪建平

    李铭

    孙来燕

    高小玫

    江小涓

    张国宝

    陈宏

    赵凤济

    杜长喜

    陈宣政

    王保

    杨兴平

    胡均平

    苟锐锋

    杨一平

    朱学农

    李星星

    贾全喜

    程旭

    郑明光

    蔡宁生

    何宁

    杨燕华

    程光旭

    郭汝艳

    张晓鲁

    郑育林

    徐强

    赵宝升

    温枢刚

    孙建科

    苏荣誉

    吴小洁

    许万军

    韩志玉

    齐斌

    范长信

    连维良

    蒲忠杰

    姚书志

    姚秀平

    项兵

    李岩

    杨文波

    袁占亭

    杨进

    岳华

    张金泉

    刘天民

    于杰

    李兴旺

    王龙

    柴新建

    陈德美

    张旭波

    方明

    周延波

    张毅

    王瑞平

    雷厉

    孙新阳

    潘蓓蕾

    林江

    顾宜凡

    谭洪

    杨永忠

    耿宪良

    江忠永

    张慧民

    谢民

    谭刚

    徐龙斌

    洪嵘

    邱劲

    王毅

    刘顺智

    王勇

    曾庆锋

    史琳

    王亚杰

    桂生悦

    何毅

    卢雷

    谈庆

    乔红

    张震

    葛红林

    庞庆平

    王兆星

    于鸿君

    施红阳

    仇建平

    赵欢

    董文标

    任慧宏

    石军

    梁志鹏

    邱小灃

    陈林龙

    方世文

    刘勇

    吕建成

    韩西武

    曹一家

    张军洲

    梁海山

    张波

    娄军

    高勇

    周新生

    石旭刚

    凌靖波

    邱中伟

    王莉

    王文斌

    于文海

    李雪松

    李清平

    李惠峰

    王卫

    林向红

    张欣

    林金朝

    周鸿祎

    阎新锋

    白洪法

    陈曦

    金剑华

    王建忠

    仪垂杰

    米红

    祝健

    李寿

    常宏

    刘卫国

    张彦

    张有方

    张鹏

    路一鸣

    李垣

    白阿莹

    柳嘉

    孙剑

    李健

    屈展

    宋远方

    刘烈宏

    杨晓刚

    王一

    孔建益

    马静

    李万寿

    刘新文

    庄心一

    于东升

    李建国

    王东峰

    安保和

    何力

    刘奇

    资料来源:

    交大英烈(按入校年排序)

    侯绍裘

    陈虞钦

    穆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