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布图 编辑
通布图(Tombouctou)又译为“廷巴克图”“丁布各都”,位于马里 沙漠中心一个叫做“尼日尔河之岸”(“Boucle du Niger”)的地方,距尼日尔河7公里,坐落在尼日尔河河道和萨赫勒地区陆地通道的交汇处,为1087年(或1100年)图阿雷格人所建。
“Timbuktu”一词在英文中,常常用来指代遥远、未知、难以到达的地方。
2012年6月30日, 马里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捍卫者”30日开始破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濒危世界遗产的通布图(廷巴克图)古城中的16个陵墓。“伊斯兰捍卫者”发言人称,这16座墓违背了他们希望在整个马里推行的“伊斯兰教法”,他们将全部摧毁这些陵墓。
中文名:通布图
外文名:Tombouctou
别名:廷巴克图、丁布各都
地点:距尼日尔河7公里
建设人:图阿雷格人
建设时间:1087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廷巴克图 (Timbuktu)
入选时间:1988年(1990-2005年,2012年至今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在马里这个国家境内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居民点:通布图,又名廷巴克图。今天它只有几千居民,离西非大河尼日尔河北岸不远,出了城就是撒哈拉沙漠。但在历史上,廷巴克图却大大有名,它曾经是当地历史古国马里王国和桑海王国的主要城市,又是穿越撒哈拉的贸易重镇。至少在两百年前,西方人对这片土地几乎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它的大名就已如雷贯耳。于是,寻找廷巴克图,遂成为当时所有西方探险家深入西非的终极目标。正是对那里遍地黄金的幻想,鼓起了探险家们前赴后继虽九死而不悔的勇气。作为航海民族,西方人对陌生大陆的探险,一般总习惯于沿着大河展开。弄清大河的流向,寻找它的源头,然后就可以建立贸易据点,最终控制整个地区。但是,如果仅从重要性来说,在非洲,尼日尔河恐怕要排到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后边,然则为什么对那两条大河的探险却晚于尼日尔河几十年呢? 最早的探险者之一名叫帕克,这位苏格兰医生,1796年受英国皇家学会派遣,从西非塞内加尔海岸向内地进发,带着他的黑人仆从,还有布匹小刀火药之属,打算用这些小小的贿赂,打开通往尼日尔河以及廷巴克图之路。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些小礼品根本满足不了当地酋长的欲望,甚至他身上最后一件呢子大衣也被掠走。因此,当他牵着那匹看起来明天就会死掉的瘦马挣扎到尼日尔河河边的时候,帕克本人似乎也感到上帝已经向他召唤了,尽管当时他才26岁。如果不是碰到好心的奴隶贩子,帕克根本不可能原路返回海岸。由于这个缘故,他只能用一个旁观者的口气来描述贩奴者的暴行,根本看不出作为一个医生的感情色彩。那是对待一名不肯驯服的女奴,奴隶贩子反复鞭打脚踢,已经虚弱得无法继续走路,最后“被放在一副竹担架上,用树皮绑起来”。第二天,奴隶贩子试图把女奴扶上驴背,她却很快跌下来,于是奴隶贩子便一刀割断了她的喉咙。通布图
新的尝试于1822年发动,不过这回是从北非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出发。英国探险队由德纳姆、克拉珀顿和奥德尼三人率领,他们计划向南穿过撒哈拉沙漠,然后寻找尼日尔河汇入尼罗河的证据。在当时,认为尼日尔河汇入尼罗河是一种主流猜想。这支探险队装备比较强大,而且和沿途酋长关系不错,但毛病却出在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上。爱好科学的克拉珀顿看不起德纳姆的行伍作风,德纳姆则一方面忙于向国内写信攻击克拉珀顿是个同性恋者,一方面不时帮助他的奴隶贩子朋友进行捕捉黑奴的战争。队伍最后在中非的乍得湖一带停下脚步,仅仅弄清楚一件事:尼日尔河跟尼罗河毫无关系。
通布图
1893年,法军开进廷巴克图,他们的西非帝国终于完全建立起来了。如果仅从探险家的角度,回想一下英国人的努力,的确显得很不公平。当然,这只是西方殖民者的事业,怪不得后来独立的那些国家纷纷忙着给自己更改国名。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18世纪爱尔兰诗人斯威夫特曾经写道:“绘制非洲地图的地理学家,用野蛮的景象来填补空白。在荒无人烟丘岗上,找不着城市,就画上大象。”无论如何,探险家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大象”从地图上挪开了。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廷巴克图是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城市,伊斯兰教在这里发展的鼎盛时期,城内的斯科尔高等学府,有研究《古兰经》以及法学、文学、历史和天文、地理等的学科。今天市内保存下来的最著名的伊斯兰古建筑是廷巴克图大清真寺,也称穆萨清真寺或康康清真寺,建于马里苏丹艾尔·哈吉·康康·穆萨执政时期,由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师阿布·杜德吉于1325年到1330年设计督建,后来又几经重修扩建,成为一组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伊斯兰建筑群。清真寺由三座内院和两座宣礼塔组成,其中一座宣礼塔为全市最高建筑。清真寺墙面呈深黄色,上面饰有各种图案和浮雕,并刻有许多经文。寺内东西向有8排立柱,南北向有25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伟,尖塔高耸,呈现出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市内的另一座名叫斯科尔的清真寺,建于公元14世纪末,也是一座著名的伊斯兰建筑。据说这座清真寺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而又乐善好施的贵妇人出资建造的。清真寺的宣礼塔建筑精美,祈祷大厅装饰豪华,厅外小径环绕,院内北侧的房舍是当年作为斯科尔高等学府的教学场所。
通布图
有航空站。 虽然早在16世纪廷巴克图就已具城市规模,但现今的规划布局应追溯到19世纪。5公里长的城墙环绕在城市五个城区外。在这个商业性城市里,市场和公共聚集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宽窄各异的、弯弯曲曲的砂石街巷从作为城市两个中心的两个清真寺向外延展。曼丁哥王朝统治时期的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的金字塔状平头光塔在市区以外也清晰可见,已成为城市一道景观。津加里贝尔清真寺整体厚重,但其拱廊使这一感觉有所缓解。另外两个清真寺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这一基本视觉效果,其中桑克尔清真寺已转变成为大学。城市景观还包括那些低矮建筑。 廷巴克图附近农副产品丰富,是阿拉伯树胶、柯拉果、畜产品集散地和食用盐的中转站,椰枣产量大,是游牧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食粮。城市居民绝人多数信奉伊斯兰教,保持着伊斯兰习惯,每逢星期五主麻日,万人空巷,清真寺内外人山人海,人们虔城地做礼拜。廷巴克图被人们誉为“沙漠之都”。不仅如此,而且廷巴克图在中世纪是伊斯兰教学术和文化中心。现为商队贸易要站和物资集散中心。这样,人们又称它为“撒哈拉明珠”。
廷巴克图位于北撒哈拉沙漠南缘,西非著名大河尼日尔河中游北岸,按照西非古代游牧民族浪漫的说法,撒哈拉不是沙漠,而是“陆海”,廷巴克图便恰在这“陆海”的中央。10世纪时,这里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不知何时,一些过路的游牧人或行商在这里开凿了一口甘泉水井,后来,一个名叫布克图的妇人移居于此,以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食宿和方便为生。由于布克图为人忠厚,经常往来于此的北非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经常和她打交道,每次南下贸易,返回时如财物过重,总会寄存在布克图这里,当他们回到北非家乡,别人问起财物,他们总会说“丁布克图”(在布克图家里),久而久之,便演变成“廷巴克图”的地名。
通布图
图大妈是班巴拉人。 然而此时不论班巴拉人还是图阿雷格人,都并非廷巴克图的主人,因为这座城市脚下的土地,属于庞大的加纳王国,一个从大西洋到乍得湖、历史悠久幅员广袤的帝国。加纳王国历史悠久,在回教纪元(622年)开始前,已传了22世国王,这个号称“黄金王国”的国家极盛时拥有胜兵40万,是西非第一大国,但此时已衰落不堪:就在廷巴克图建城前11年,摩洛哥军队刚刚洗劫了加纳国都昆比萨利赫(在今天马里首都巴马科以北300公里),令该国一蹶不振,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新生的廷巴克图仍不得不俯伏于加纳的权杖下。按照加纳法令,1盎司以上的黄金都属于国王,但商人可以买卖,条件是入境的盐每头驴征税1第纳尔,出境货物加倍,每驮黄铜入境征收5密斯卡尔,杂货每驮征10密斯卡尔,如此一来,图阿雷格人跋山涉水挣来的钱,倒有一大半入了加纳王的私囊,加纳禁卫军的盾牌都用纯金打造。 1203年,加纳王国发生剧变,王权被居住在库里克罗山(今巴马科东北尼日尔河畔)的曼丁戈人分支索索人夺取,和此前加纳的穆斯林信仰不同,索索人是原始宗教的狂热信徒,以擅长制造铁器著称,凭借先进的兵器以小吞大,攫取加纳后又征服周边各小国,并毫不犹豫地将富庶的廷巴克图据为己有,且沿袭了加纳人的税率,令这座商埠苦不堪言。 令廷巴克图人痛苦的不仅仅是高赋税,还有周围的战火。一度被索索人征服的小国曼德王国,在前国王的弟弟松迪亚塔努力下渐渐复兴,1220年,在锡比平原召开部落大会,松迪亚塔被推为盟主,1235年,曼德军和索索军在基里纳决战,人数居于劣势的曼德军大胜,并乘胜追击,于1240年消灭了加纳的索索王朝。松迪亚塔在库鲁坎·富加
此时此刻马里国力达到极盛,拥有步兵、骑兵1万,可谓攻无不取战无不克,但这个大帝国却有与生俱来的弱点:皇室的内讧。由于历代皇帝子嗣众多,库鲁坎·富加立宪会议又规定“兄终弟及”,结果几乎每次新帝即位都伴随着血腥和宫廷政变,国力迅速由盛而衰。通布图
由于两位索尼王朝开国君主曾受到廷巴克图学者的侮辱,桑海帝国一直试图夺取这座城市进行报复,1464年,阿里·贝里即位,此人头脑精明,善于水战,利用尼日尔河不断侵蚀马里帝国疆域,1468年,他终于实现几代先帝遗愿,攻下廷巴克图,并杀害了所有桑科尔大学的穆斯林学者作为报复,从此廷巴克图进入了桑海时代。
阿里·贝里虽未像马里皇帝那样把廷巴克图当作陪都,却赋予了这座城市军事重镇的地位,他开凿运河,使自己的水军得以从这里四出征战,凭借水上优势征服了桀骜不驯的图阿雷格人,用28年时间东征西讨,建立了东南从登迪和克比起、西南到杰内对面的锡比里杜古,囊括整个尼日尔河曲的新月形帝国。
由于桑海帝国迅速控制了西非各大商路和商埠,取代了马里的商业中心地位,廷巴克图的商业利益并未受重大损失,但桑海对廷巴克图政治地位的贬抑,以及阿里·贝里对宗教学者的报复性杀戮却激起廷巴克图人长久的反感,在整个索尼王朝,廷巴克图贵族和皇室的合作都是若即若离,阿里.贝里28年征战战无不胜,甚至伤亡都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却在班师途中莫名其妙坠河淹死,这在廷巴克图学者笔下就被纪录为“神意”。
阿里·贝里死后其子巴阿雷宣布废弃伊斯兰教,激起宫廷内战,皇族穆罕默德兄弟起兵讨伐,1493年4月12日,进军首都加奥,两军会战于安法奥,巴阿雷大败,弃城逃亡南方阿约鲁,穆罕默德夺取帝位,改王号“索尼”为“阿斯基亚”(Askiya),史称阿斯基亚王朝,穆罕默德·杜尔被尊为“阿斯基亚大帝”。
此时廷巴克图也顺理成章地被纳入穆罕默德版图,和索尼王朝不同,笃信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重新对廷巴克图产生浓厚兴趣,虽然囿于传统势力,他并未迁都,但事实上却把廷巴克图当作了首都,他不仅修葺了桑科尔大学,还在1496年10月率步兵1000、骑兵500,携金币30万,亲赴麦加朝圣,重演了马里帝国的辉煌一幕,史称“第二次黄金朝圣”。
此时麦加贵族势力已衰,对远道而来桑海皇帝的慷慨和恭敬简直受宠若惊,立即授予其“台克鲁尔哈里发”的崇高称号,麦加统治者还特意向廷巴克图派遣了大使阿尔-萨克里,这让桑海顺理成章成为西非穆斯林的盟主。归途中穆罕默德拜访了开罗阿尔-阿兹哈尔大学校长阿尔-苏玉蒂,听取了关于政府改革的建议,这让他博得尊贤好士的美名,此时卡斯蒂利亚王国女王伊萨贝尔一世攻破西班牙最后一个伊斯兰小国,许多厌倦兵革的学者纷纷南下,投奔梦幻之都廷巴克图。
通布图
学术的繁盛让廷巴克图的贸易名声显得黯然失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商埠地位的下降,恰相反,由于穆罕默德大力扩充版图,这里的商业更加繁荣。穆罕默德听从学者们的建议,统一了度量衡,设立市场巡视员打击欺行霸市,并开凿廷巴克图-卡巴拉运河以利灌溉,减少农业税,使得农产品的贸易也开始兴盛。穆罕默德还在廷巴克图发展纺织业,使得廷巴克图一度被道听途说的西方人誉为“撒哈拉的利物浦”。
然而穆罕默德虽是贤君,但即位时已50岁,1520年,他已年逾古稀,双目失明,儿子们开始争权夺位,1528年8月15日,长子穆萨发动政变,迫使穆罕默德退位,此后20多年里桑海宫廷政变不断,皇位屡次更迭,但每任皇帝都小心翼翼地呵护廷巴克图的辉煌。
1549年3月,阿斯基亚第六代皇帝达乌德即位。此人勤于学问,励精图治,在位35年,每天早晨都要和一位学者进行学术探讨,并出资扩建廷巴克图津家里贝尔大清真寺、修建新的图书馆和大学,还修建了伊斯兰金库,在他的感染和鼓励下,廷巴克图学术之风更盛,许多年轻人不远千里求学于此,并在学成后以自己的才干向桑海宫廷求得进身之阶,廷巴克图的盛名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廷巴克图人不知道,月亏则盈,水满则溢,就在他们沉浸在盛世辉煌之际,廷巴克图之梦也即将走到尽头。
梦醒时刻
达乌德大帝于1583年去世,其子嗣再度坠入自相残杀的轮回,导致国力的迅速衰落和国家的分崩离析,1588年,与廷巴克图贵族和穆斯林关系疏远的伊夏克二世即位,桑海内乱更盛,国力更形衰微。
此时撒哈拉沙漠以北的摩洛哥开始觊觎桑海,1590年1月,摩洛哥苏丹艾哈迈德·曼苏尔向桑海发出一封挑衅信件,要求获得向自廷巴克图派往食盐产区的商队征收每峰骆驼1密斯卡尔赋税的特权,并威胁如不允准即扶持一个傀儡(前桑海宫廷奴隶之子)当桑海皇帝,伊夏克二世勃然大怒,回复了一封破口大骂的信件,并随附两支长矛、两副马蹄铁,意即“想得到一切除非决一死战”,苏丹以此为口实,宣布对桑海宣战。
1590年10月16日,苏丹任命宦官朱德尔为司令,率领4000人马南征。4000人中包括2000名步兵火枪手、500名火枪骑兵和1500名矛骑兵,装备大炮10门,携带了充足的弹药,并配属医生、工匠1000名和拥有10000峰骆驼、1000匹驮马的后勤队。军队中仅有一半为摩洛哥人,其余均为雇佣的欧洲冒险家和海盗。
远征军首先进入德腊阿谷地休整,并逐渐适应沙漠气候,12月22日,撒哈拉进入凉季,大军开始正式出发,两个月后,穿越沙漠的远征军在损失近半后到达尼日尔河畔,并于次年2月28日抵达今天班巴市附近的卡拉巴拉,稍事休整后直趋加奥。
通布图
摩洛哥苏丹在廷巴克图建立傀儡政权,但在当地人的反抗下很快失败,傀儡皇帝被杀,廷巴克图也在这次战火中元气大伤,商路也因帝国的分崩离析变得时断时续。
桑海的衰落使得西非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帝国,商业的繁荣、政治的稳定不复存在,如《探索者史》所说,“危险代替了安全,贫穷取代了富裕,动乱、灾难和暴行取代了宁静”,廷巴克图的学术风气变得寂寥,商队也变得稀少了。更可怕的是,随摩洛哥军队而来的欧洲冒险家归国后的炫耀,让无数欧洲人开始觊觎这块宝地。
普通图
1670年,风光不再的廷巴克图被尼日尔河上游莫普提一带的班巴拉王国占领,1787年又重被图阿雷格人夺占,此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开始入侵西非沿海,传统的黄金、象牙和奴隶贸易都被欧洲人吸引过去,这让本已丧失了盐利的廷巴克图更趋衰微。 更致命的一击很快到来。出于对“梦幻之都”的向往,1788年和1824年,英国的“非洲协会”和法国的“地理协会”均公开征募探寻廷巴克图的冒险家,后者更悬赏1万金法郎,奖励首个进入廷巴克图的非穆斯林。1826年9月,苏格兰人莱恩(Gordon Laing )成功抵达,但很快被当地人杀死;两年后,法国人加利耶(René Caillié)化装为穆斯林潜入廷巴克图城并安全返回,获得了1万金法郎的奖金,从此廷巴克图大祸临头。 1894年,法国殖民军占领廷巴克图,并将之作为法属西非首府。然而此时的廷巴克图人口已不足1万,由于尼日尔河道南移,交通也十分不便,商业更趋衰弱,且由于法军的到达,许多西方文化掠夺者纷至沓来,大量珍贵的文献和卷宗被劫夺到境外,还有一些被当地学者埋藏起来,并随着这些学者的去世而
销声匿迹,廷巴克图衰落了。1904年,失望的法国人将首府从这里一口气西移几千公里,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的达喀尔。
通布图
通布图
如今的廷巴克图是拥有2万多人口的偏僻小城,喧嚣和繁华早已远去,但城垣犹在,桑科尔大学和津家里贝尔大清真寺风采依然,甚至桑海时代的街巷和市场布局都未作大的改变,偶尔仍有几十峰驮着盐板的骆驼到来,依稀可辨当初“梦幻都市”的盛况。瑞士一家民间机构举办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廷巴克图荣幸入围决选,消息传出,举国振奋,媒体、名人,文化团体纷纷出面呼吁国人投廷巴克图一票,让马里的辉煌重现世间,当地电信公司ikatel专门推出宣传短信,远离廷巴克图近1500公里的南方城市莫普提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造势集会。然而天不遂人愿,廷巴克图最终落选,非洲名胜全军覆没,消息传出,不但马里举国激愤,连突尼斯、塞内加尔等邻居都大感不平,一位评论家愤愤地说,这无非是因为马里这个穷国没有多少人上网罢了。
然而曾历经繁华的廷巴克图何须这些?那至今仍巍然屹立的津家里贝尔大清真寺望楼、仍保留着学术气脉的桑科尔大学,那被用黄泥浆补了又补、却风采依然的城垣殿阙,早已将这个伟大的梦幻,永远凝固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2012年12月23日,盘踞马里北部的宗教极端组织武装人员开始破坏通布图城内古墓,誓言毁掉城内所有古墓。“伊斯兰支持者”认定古墓存在不符合他们的信仰。控制通布图的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支持者”头目阿布·达达尔宣称:“任何一座古墓都不会留在通布图。我们正毁坏这里所有隐蔽陵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