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月工程 编辑
探月工程是利用航天器对月球进行的各种探测。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当然成为空间探测的第一站。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
公元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飞船载人登月,全世界有六亿人通过电视转播同时收看了这历史性的一幕。当看到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时,观者无不心驰神往。我们征服了人类出现几百万年以来俯首膜拜的月亮,这月球上的小小一步似乎暗示了人类无限的未来!
探月工程,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二是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三是探测月壤特性,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任务的总称。2004年1月23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获批立项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2023年3月,天问二号任务已正式获得国家批准立项,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从近地小行星 2016 HO3 采样返回地球,之后前往主带彗星 311P 开展伴飞探测。
2024年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
中文名:探月工程
外文名: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开始标志: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登月
获取影像
探月工程
编制图象
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美国已做了5种有用元素的全球性分布与含量,嫦娥1号将探测月面钛和铁等14种可能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元素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月壤特性
中国将首次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月球上已知矿物有100多种,其中5种是地球上所没有的。尤其是氦3。它是一种安全、高效、清洁的新型核聚变燃料,可改变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但在地球上十分罕见。每100吨氦3原料足可以解决全球一年的电力供应,而月球上的氦3储量据估算有500万吨,可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每克黄金价值11美元,而每克氦3是400美元。月球潜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已成为各主要航天国家组织重返月球和开展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动力。
探测环境
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上述前三项工作国外还未曾进行过,第四项为中国首次在地球静止轨道以外获取空间环境数据。
简史
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1959年1月2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颗成功地探测到地外星体的探测器,进入日心轨道的第一颗人造行星。
苏联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这个带有探测月球的仪器,是计划飞抵月球的。在苏联“月球2号”成功之后2年7个月,美国的探测器“徘徊者”4号飞抵月球背面。到了1965年,飞往月球的“天路”基本探查清楚了。下一步的任务主要是探测能不能在月面降落的问题。
1959年3月4日,在离月球表面3万余千米的上空近距离飞行,收集并传回科学数据,最后进入日心轨道,成为第二颗人造行星。
1961年8月13日,柏林墙开始建造,其正式名称为反法丁斯防卫墙,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的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62年8月31日,美国从侦察机拍照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由此引发古巴导弹危机。这个事件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1964年7月28日,首次成功传送回月球表面的近距离电视视频与图像4308张。
1965年2月17日,成功传送回月球表面,近距离电视视频与图像7137张。
1966年1月31日,成功软着陆在风暴洋中,着陆后15分钟便拍下第一张照片。这是在月球表面首次人类可以随的速度进行的软着陆。
在这期间,发展了月球硬着陆、软着陆和绕月飞行打底,并于1969年最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夙愿。
1966年3月31日,月球10号的任务不是直接在月球上软着陆,而是把一个人造月球卫星送入环月飞行的月球轨道。月球10号在近月点为350千米、远月点约1000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围绕月球飞行了460圈。
1966年5月30日,在月球上着陆并发回了首批144张照片,发现了一片点缀着无数个月坑并散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岩石。它没有发现很深的软土层,显示月球表面是平坦的,而且强度足够支撑一个载人登陆飞船。
阿波罗8号发射于1968年12月21日。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绕月飞行的载人飞船。飞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20小时。在平安夜时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作了电视直播。这是历史上观众最多的电视直播之一。
阿波罗8号第一次人类完整地拍摄了整颗地球。阿波罗8号也拍摄到历史上第一张“地出”照片。
1969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是阿波罗计划中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本次任务是第二次环绕月球的载人任务,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进行测试。阿波罗10号在1969年5月26日从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创造了载人航天器的飞行速度记录。阿波罗10号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从太空发回彩色现场录像的任务的航天器。
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晚,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4条着陆支架终于安全落在被称为“静海”的月球上。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下人类的第一个足印。在7月21日,降落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说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东京时间2024年1月20日零时20分(北京时间19日23时20分),小型登月探测器SLIM在月球表面着陆。日本成为第五个登月的国家,但太阳能电池出现故障,无法发电。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
2024年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完成了这份宇宙快递的“打包装箱”。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10月7日,探月工程四期投资建设的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在西藏日喀则市完成天线系统主反射体的吊装。
成就
名称 | 国家 | 抵达时间 | 类别 | 成就 |
---|---|---|---|---|
月球2号 | 苏联 | 1959/9/13 | 撞击 | 第一次撞击月球表面 |
徘徊者7号 | 美国 | 1964/7/31 | 撞击 | 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表面 |
徘徊者8号 | 美国 | 1965/2/20 | 撞击 | 拍摄了7137张质量优良的照片 |
月球9号 | 苏联 | 1966/2/3 | 着陆器 | 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 |
探测者1号 | 美国 | 1966/6/2 | 着陆器 | 测量了月球表面的雷达反射率 |
月球13号 | 苏联 | 1966/12/24 | 着陆器 | 成功使用了机械化土壤探测器 |
探测者3号 | 美国 | 1967/4/20 | 着陆器 | 拍摄了月球12号的着陆点 |
阿波罗11号 | 美国 | 1969/7/20 | 载人 | 宇航员第一次登月 |
阿波罗12号 | 美国 | 1969/11/19 | 载人 | 第一次精确定点着陆 |
月球16号 | 苏联 | 1970/9/20 | 着陆器 | 第一次自动返回月球样本 |
月球17号 | 苏联 | 1970/11/17 | 月面车 | 携带有第一辆月面车 |
阿波罗14号 | 美国 | 1971/2/5 | 载人 | 携带有用于采样的"月球人力车" |
阿波罗15号 | 美国 | 1971/7/30 | 载人 | 携带有第一辆载人月面车 |
月球20号 | 苏联 | 1972/2/21 | 着陆器 | 自动返回月球样本 |
阿波罗16号 | 美国 | 1972/4/21 | 载人 | 探索了中部高原 |
阿波罗17号 | 美国 | 1972/12/11 | 载人 | 在月球上停留最长时间(75小时) |
月球21号 | 苏联 | 1973/1/15 | 月面车 | 探索了波希多尼(Posidonius)环形山 |
月球24号 | 苏联 | 1976/8/14 | 着陆器 | 从危海带回了样本 |
飞天号 | 日本 | 1993/4/10 | 撞击 | 在弗(Furnerius)地区撞月 |
月球勘探者号 | 美国 | 1999/7/31 | 撞击 | 轨道器在南极附近受控撞月,以搜寻水存在的证据 |
SMART-1 | 欧洲空间局 | 2006/11/14 | 撞击 | 撞月时模拟了一次陨星撞击 |
月船一号 | 印度 | 2008/11/14 | 撞击 | 找到了水存在的证据 |
嫦娥1号 | 中国 | 2009/3/1 | 撞击 | 绘制了月球表面的三维图 |
月球陨坑与遥感卫星 | 美国 | 2009/10/9 | 撞击 | 找到了水分存在的证据 |
嫦娥六号 | 中国 | 2024/6 | 着陆器 | 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
月球1号
月球1号(俄语:Луних-1)是苏联、也是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号”命名的探测器中的第一个成员。
在月球1号发射之前,苏联航天机构已经对向月球派遣使者做了三次尝试。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不到一年之后就进而做这种难度更高的航天活动,这一方面是因为赫鲁晓夫基于与美国打宣传战的目的而鼓励这种 太空竞赛,一方面也是由于苏联太空计划的总负责人科罗廖夫对自己开发的火箭的能力具有充分的信心。
发射月球1号所使用的火箭被称为月球号火箭。这实际上是卫星号火箭的一种改进型。
1959年1月2日,月球1号在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升空,随即离开地球轨道。这使它成为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场的航天器。1959年1月4日,月球1号从5995千米外掠过月球。
月球1号的最终命运是成为了第一个人造行星,它将永远地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450天。
月球2号
月球2号(俄语:Луних-2)是苏联于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航天器。1959年9月14日,月球2号击中月球。
月球2号的探测结果表明,月球没有磁场,且月球周围没有像范艾伦带一样的辐射带。在月球2号上携带了两枚刻有苏联国徽的装饰物。1959年9月1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把一枚这种装饰物的复制品送给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月球3号
月球3号(俄语:Луних-3)是苏联于1959年10月4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拍得月球背面照片的航天器。1959年10月7日,月球3号在飞过月球背面时发回了29祯图像,覆盖了月球背面70%的面积。
在获得这些图像之后,苏联天文学家对月球背面的地貌进行了命名。月球3号后来成为一颗地球卫星。 月球9号探测器
月球9号
月球9号是第一个在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在1966年1月31日由苏联发射。它经过79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于2月3日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月球9号探测器重1583千克,在到达距月面75千米时,重100千克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靠装在外面的自动充气气球缓慢着陆成功。
①在月球近旁飞过或在其表面硬着陆,利用这较短时间探测月球周围环境和拍摄月球照片。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就是以近旁飞行发回首批月球背面照片;美国徘徊者7、8、9号探测器就是击中月球表面前发回一批照片。
②以月球卫星的方式取得信息,这种方式能有较长的探测时间。
③载人航天器、不载人航天器或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减速使航天器在接触月球或其他星球表面瞬时的垂直速度降低到最小值,以实现安全着陆的技术),登月载人航天器(见阿波罗工程)可大量收集月球土壤、岩石样品,拍摄大量照片,安装各种测量仪器,获取丰富和详细的月球资料;不载人航天器或探测器,在月球软着陆后,拍摄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照片传回地面,或者将仪器测量的数据传回地面,甚至像月球16、20、24号探测器那样在月球软着陆并取回月球表面样品。由于30多年来对月球的各种探测,极大地充实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
阶段计划
1994年,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开展探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证。有人提出发射一颗简易探月卫星的方案,但囿于国家经济实力和航天基础实力,计划并未启动。
1995年,我国专家编制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探月可行性报告,提出了研制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的方案设想。
1997年4月,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预先研究。
2004年,无人探月第一阶段“绕”启动,中国计划通过发射月球轨道器和硬着陆器,在距离月球表面两千千米的高度绕月飞行,进行月球全球探测。2004年1月23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获批立项 。
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探月工程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中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22年4月24日上午10时,2022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线上举办。国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显示,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行星际探测不断拓展新征程。
2022年9月,据国家航天局消息,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国家批复,将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
2022年11月,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其中,嫦娥六号计划于2025年前后发射,将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计划着陆于月球南极,开展飞跃探测。嫦娥八号任务将与嫦娥七号组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2023年,中国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规划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嫦娥六号将从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嫦娥七号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主要任务是开展飞跃探测,争取能找到水。嫦娥八号准备在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会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轨道器、着陆器、月球车、飞跃器以及若干科学探测仪器。 探月工程四期的任务开展着陆探测以及采样地点主要位于月球南极和月球背面地区。
2023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中国的探月工程将有新动作。国家航天局发布一系列中国未来深空探测的战略及规划,记者日前对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吴伟仁院士介绍,中国正在进行月球探测的四期工程,其中,嫦娥六号任务计划于2024年前后实施,它的主要任务是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这也是人类第一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嫦娥七号将去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嫦娥八号将配合嫦娥七号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对月球资源勘探和利用等进行一系列试验。在采访中吴伟仁院士还介绍,中国正在构建一个环月球的通信导航卫星星座,简单地说就是月球版的北斗导航系统。
2023年10月,国家航天局表示,通过此前完成的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中国已经具备在月球做各种技术验证的能力,在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合作倡议已经得到全球近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响应 。
2024年2月,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2024年10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中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围绕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至2050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除了五大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以外,发布规划中还提出了至2050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工程目标
探月工程
2050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至2050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分为三个阶段: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