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 编辑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五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

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平遥古城

外文名: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所处时代:明清时期

占地面积:2.25 km²

保护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开放时间:08:00—18:00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级别批次: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景点级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仅游览免费;内部景点联票125元/人

历史沿革

编辑

平遥古城古建筑群平遥古城古建筑群

上古时期,平遥古城境域属古陶地。

虞舜时期,平遥古城境域属并州。大治水后,属冀州。

西周时期,境域内封有“蓐”诸侯国,为并州属地。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境域东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始建古平遥城池。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春秋时期,境域置中都邑,属晋。战国时期,境域属赵。

秦汉时期,置平陶县,属太原郡。

三国曹魏时期,属西河郡。

西晋时期,属太原国。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名讳,将平陶县改为平遥县。作为县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随之改为平遥城。后因西羌内侵,将平遥县从文水县西南徙置汾河以东京陵县境,废京陵县入平遥县,平遥城亦迁至此址。

平遥古城古建筑群平遥古城古建筑群

唐武德二年(619年),属介州,后平遥县城被刘武周引突厥兵攻陷。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汾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遣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焚毁平遥县城,后重建。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左副元帅率军6万进攻平遥县城,北宋援军5000余人、居民100余户长期抵抗后,城被攻陷。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 洪武三年,重建、扩修平遥古城,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敌台窝铺四十座。

明景泰初年,重修平遥古城。

明正德四年(1509年),知县田登修下东门瓮城,又筑附郭关城(即东关)一面;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因河冲毁城角;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雷洁、监生任良翰督率筑完,得免寇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厚七尺,高六尺,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年(1561年),沁州同知吕尧卿署县,又加高南城六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张稽古因寇犯边,急砌砖墙,更新门楼,各竖匾题,士民颂德,立碑于县仪门外左。

明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岳维华增敌台楼九十四座,俱用砖砌,于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皆立卧石,上刊二字,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设佥夫防守各垛口,设团总官四员督之,其衣装、盔甲、火器、火药、铅子、弓弩之类,无不备具,教场内立碑纪焉。

明代古城布局图明代古城布局图

明万历三年(1575年),知县孟一脉用砖石包城四面;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董九仞广植树木,于四壕修葺圮坏;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周之度申请抚按巡查,动本县民壮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平遥县属汾州府。

清初,平遥古城仍属汾州府。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地震使城垣塌毁,民房圮坏,人畜伤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奉天黄汝钰捐俸补修,屹然完固,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平遥知县黄汝钰重修古城市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知县王杰补修南门瓮城二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西巡路经平遥,知县王绶修四方大城楼迎驾;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补修下东门北外城小楼一座;本年六月二十八日,补修上东门外南城六丈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补修北城四丈余;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知县王绶补修西城二丈余;康熙四十年(1701年)七月,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补修北面城二丈余、小城楼一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补修南外城二十余丈;皇上西巡大驾经过,建修四面大城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补修南外城三十五丈;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补修上东门大门楼并门洞。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清代中后期,平遥古城由于长期未经修理,以致墙垣坍塌,敌楼倾圮,濠桥填塞。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古城西大街成立,此后,票号增至20多家,平遥古城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在城内大兴土木,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古城内落成,市楼、城墙、庙宇等公共建筑设施得到捐资修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侯刘公(刘叙)莅任,“太平天国”义军崛起,为应对农民起义,即邀董事诸绅捐赀重修,一举补筑东西北门并将南门增高数尺,四隅角楼也加大了高度与体量,并予重修,敌楼也照旧数重建,同时扩宽了护城濠道。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冬,平遥古城重修工程竣工,工料之费十二万缗有奇。

清同治六年(1867年),六城上增建炮台各一座,每置大炮三尊;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城士民捐赀,先将西城濠疏濬之。

清光绪六年(1880年),再次疏通城壕;北城士民复捐赀疏瀹北面城濠。

民国元年(1912年),平遥县衙改为县公署。古城内出现新式学校和现代工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平遥县公署改为县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前,平遥城墙随时修补。11月9日,日寇侵占平遥古城,半月后撤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13日,日寇第二十师团包围平遥城,炮轰开太和门南一段城墙,东南角城墙被炸毁,占领全城,杀害城内外军民近千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军阀阎锡山派军盘踞古城。

1948年7月13日,平遥城和平解放。中共平遥县委、县民主政府迁驻城内办公。

1977年8月5日,平遥古城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古城被淹,大批房屋倒塌,古城墙垮塌34处,共计长950米。

1979年,平遥县委、县革委准备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中国古建保护专家柴泽俊面见山西省主要领导要求留下平遥古城,省、地、县采纳其意见。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投资修葺平遥城墙。

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新城发展区。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分别于1990年、1992年考察平遥古城,称平遥古城是“世界珍宝”等。

1994年,经国内专家考察后提议,国家文物局批准平遥古城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

1995年,在平遥古城南开辟新城区,将古城内一些机关、医院、企业及居民迁出。

1996年8月,平遥古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

199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田中淡考察鉴定平遥古城。

1998年,复建平遥古城下西门、东北和西北两座角楼。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县级古城池的建筑风格、历史风韵。

2002年,修复平遥古城迎薰门城楼和南门瓮城。

2011年,平遥古城城墙基本保存修缮完整。

2021年10月,山西多地遭遇强降水天气侵袭,平遥古城城墙发生局部坍塌,出现15处内墙女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同年10月25日,古城城墙抢险修缮工作正式开始。

2022年11月4日,平遥古城因持续降雨受损的61处城墙修缮完工。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平遥县境腹地西北部平原区,惠济河、柳根河(原中都河)冲积扇尾部,距东南太岳群山20千米,西北紧邻汾河谷地;介于东经112°9′56″~112°11′10″,北纬37°11′44″~37°12′43″之间,海拔754.80~762米;古城地域平广,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坡度5‰。

平遥古城

气候特点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平遥古城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0.60℃,常年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4.50℃;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5℃。年平均相对湿度58%,年平均降水量415.90毫米,主要分布在7—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785.70毫米。主导风向春秋冬季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2.10米/秒。

建筑格局

编辑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古城内的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平遥古城布局平面图平遥古城布局平面图

建筑特色

编辑

综述

平遥古城建筑都有“房子半边盖”的特色,流传最广的说法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民居建设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平遥古城内的重点民居,建于清朝中晚期,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较深;房屋拥有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是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城建理念

古城设计图古城设计图

平遥古城是明朝开国伊始,在全国大规模筑城的高潮中,在城池周长为“九里十有八步”的北魏旧城基础上扩建重筑的。扩建后的平遥城,更加强烈地反映出汉民族传统礼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城池向西、向北扩展,仍呈方形。城墙每边增长至三里,恪守“天子城方九里,公爵城方七里,侯伯爵城方五里,子爵城方三里”的古制;唯南墙因地制宜,随城外古河道之走势蜿蜒而建。平遥古城内外建筑群布局也严格遵循着突出轴线、“左祖右社”、文武相对、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在建筑的选址、定位、体量、造型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平遥古城向来以南大街为主轴线,以街心的市楼为至高点,城隍、衙署择高处而立,一东一西,对称分布,表达了封建统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大型的宗教建筑设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的两端。全城分布的大街小街巷道,经纬交织,主次分明。市井商铺林立,店面相连。古民居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铺)建筑中轴强烈,对称严谨,从房舍的配置上体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

主要建筑

编辑

文物遗存

平遥古城文物遗存集中丰富,城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不可移动文物1075处;城内遗存有大小街巷199条,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共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 ;城内外有碑刻1000余通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若干。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平遥明代城墙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平遥文庙大成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高清大图

平遥城墙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后经历代不断的改建、扩建、增建而形成现存规模。城墙平面呈方形,轴线全长6142.63米,整座城墙由墙身、马面、挡马墙、垛口、城门以及瓮城构成,建有瓮城六座,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为迎熏门,北为拱极门,上东为太和门,下东为亲翰门,上西为永定门,下西为凤仪门,每座瓮城上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六座重门瓮城外原设有吊桥;东南隅有文昌阁、魁星楼。墙身高平均为10米,底宽8—12米,顶宽2.5—6米,城墙外观呈方形,墙外表全部青砖砌筑,内墙为土筑,顶部铺砖排水。沿墙每隔50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94座。墙顶外侧建有2米高的挡马墙,内侧筑有低矮的女儿墙,外墙每隔40—100米筑有马面一个,上有敌楼共72座,垛口3000个;城外护城河深、宽4米,沿河原种有槐柳。

平遥城楼修筑于城墙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均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稳健。

平遥城墙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蕴涵有传统文化,城墙上设置的3000个垛口、72座堞楼,象征着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时的3000弟子、72贤人。一座军用城墙,点缀以文道设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左祖右社、文武交相映辉的建筑风格。为当今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平遥古城墙军事防御体系和相应的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88年1月13日,平遥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占地面积26000余平方米,始建于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建国后有毁有修,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由中轴线和东西侧的建筑组成,东西宽131米,南北长203米,占地2.66万平方米。 中轴线有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大仙楼;东侧有土地祠、酂侯庙、粮厅、花厅等;西侧有牢狱、督捕厅、十王庙等。建筑对称,主从有序,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整座县衙机构宏大,等级森严,既遵循了轴线对称的传统格局,又符合前朝后寝的礼制特征,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统治机构的完整再现,是全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封建县衙,更是地方建筑特色的综合载体。

平遥文庙

棂星门棂星门

平遥文庙,位于古城内东南隅文庙街,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坐北向南,其总体布局是中央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文庙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六进院落,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庙前之左右各有牌坊1座,横跨街面。

平遥文庙平遥文庙

庙区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大成门面阔3间,两侧有更衣厅、斋宿所,两厢是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前东西庑,面阔各9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前插廊,柱头斗拱3踩单昂,补间1朵,庑内供先贤先儒;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今保持原貌,面宽5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其平面布局、用柱方法、斗拱梁架结构以及歇山顶出际的形式都具有早期木构建筑的特征,檐下大斜梁取代补间铺作的手法较为罕见,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两侧腋门各3间,进深四椽,硬山造;明伦堂面阔5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后廊式,硬山顶,堂之东西耳殿各3间,有贤侯祠、忠孝祠;东西厢房各7间,额曰“时习斋”“日新斋”。东学院内有崇圣祠、节孝祠。建筑群均属明清时代遗物,现存古代碑碣20余通(方)。

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展示着平遥古城古老的建筑文化和卓越的儒学文化。

2001年6月25日,平遥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市楼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平遥市楼,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贯通南大街南北,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曾有补葺。市楼东南脚下有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以“市楼金井”列为平遥十二景之一。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平遥市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三重檐楼阁过街楼建筑,高18.5米,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一层明间横跨南大街,南北向贯通,次间设砖砌台基,高0.7米,四根通柱直通顶层,外包砖墙,墙外四周围廊,廊内存清代维修碑11通。檐下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设平身科斗栱一攒。二层挑出平座栏杆,平座斗栱五踩双翘,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附角斗。上层檐施七踩单翘双昂斗栱。前后檐施隔扇门,山墙内存清代壁画18.6平方米。

平遥市楼为市井装点性建筑物,位处平遥城中心,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

2013年3月5日,平遥市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履泰旧居

雷履泰旧居雷履泰旧居

雷履泰旧居,位于平遥古城内书院街11号,约建于清嘉庆末年至清道光初年,是雷履泰中晚年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整体坐北向南,由东、西主院及东、西偏院等自成一体而又相互贯通的4座院落组成。西主院属平遥典型的“三截两院过道厅”院式格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倒坐南厅、过道厅、内宅门、正房,东西两侧建厢房。

雷履泰为平遥细窑村(今龙跃村)人,出身经商世家,精明强干,善于经营,清道光三年(1823年),力劝平遥著名的“西裕成”颜料庄财东李大全, 将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分离,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以异地银两汇兑为主营、兼营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旧居整组院落主从分明、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是研究票号创始人雷履泰和平遥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文化遗产。

2013年3月5日,雷履泰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升昌旧址

日升昌记日升昌记

日昇昌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坐南向北,包括中、东、西三院,东院是"美和居"炉食铺,西院是日新中票号,三者均为日昇昌票号财东所营。中院铺面五间,三进院,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现存"旧址",格局完整,装修如故,具有明清商业建筑特征和地方特色。

古建古建

票号,是清代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其前身为"西裕成"颜料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将"西裕成"颜料行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总号设在"西裕成"颜料庄的斜对面(即今"日昇昌票号旧址"),并在全国各地设分号,其业务涉及各行各业。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享有“京都日昇昌汇通天下”之美誉,生意走向海外,辛亥革命初走向衰亡。日昇昌票号在中国商业史和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旧址"为研究中国票号史、金融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06年5月25日,日升昌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川通旧址

百川通百川通

百川通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9号。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财东为祁县渠家的渠长瀛、渠朝、渠源浈、渠源洛等,旧址主院坐西朝东,为三进院落带北偏院布局。主院铺面临街,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双坡硬山垫板楼式结构。百川通票号是最早与外国金融资本发生关系的中国票号,也是最早使用电汇的票号之一。总号设在平遥城内,分号有23处,1948年歇业。

2003年1月15日,百川通旧址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晋中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蔚泰厚旧址

蔚泰厚旧址蔚泰厚旧址

蔚泰厚票号旧址,位于平遥古城内西大街36号,西紧邻日昇昌旧址,坐南朝北,为三进院落带东跨院布局;蔚泰厚原是介休北贾村人侯荫昌经营的绸布庄,清道光六年(1826年)正式改组为票号,是日昇昌票号之后平遥诞生的第二家票号,大掌柜即日昇昌原二掌柜毛鸿翙。后又改建增设了蔚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亨票号,时称“蔚”字五联号。总号设于西大街,在全国设分号33处,主要经营银两的汇兑和存放款业务及代办款等,业务对象主要为商户、衙门及个人,1921年歇业。2003年1月15日,蔚泰厚票号旧址被公布为晋中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虚观

纯阳宫纯阳宫

清虚观,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大街路北,坐北向南,始建于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清虚观;元初更名为太平兴国观,后又改名太平崇圣宫,清代复称清虚观。清虚观总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2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玉皇阁,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观内现存元代以来的彩绘泥塑共8尊,宋、元、明、清各代的碑、碣50余通(方)。

清虚观是一座汇集元、明、清三代建筑遗构又具又地方建筑特色的道观建筑群体,连同各类附属文物,是研究中国建筑史和道教发展史的较为珍贵的实物遗存。

2006年5月25日,清虚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城隍庙城隍庙

平遥城隍庙,位于平遥古城内城隍庙街路北,坐北向南,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清同治时续修。现存规模完整,前后共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戏楼、献殿、正殿、寝宫,东西配殿由六曹府、土地祠等组成。在城隍庙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灶君庙和财神庙。庙内保存清代壁画及清代塑像160余尊。

城隍庙庙貌宏敞,布局奇特,是古代官署建筑与寺庙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群体,是研究平遥古城建置布局、道教发展以及民俗风情的珍贵的实物遗存。

2006年5月25日,平遥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济桥

惠济桥惠济桥

惠济桥,位于平遥古城下东门外东北300米处,横跨于惠济河下游。联拱石桥,俗称“九眼桥”。据碑文记载,原为木板桥,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建五孔石拱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增为九孔拱桥。乾隆、同治、光绪年间曾予补筑修葺。清代后期,惠济桥以“河桥野望”一名,列为平遥“十二景”之一。

惠济桥南北走向,桥全长80米,宽7.4米,各拱券净跨4.2~4.9米不等,桥墩高5~7米,桥面略呈弧形,条石铺墁。中间五孔桥洞的拱券顶两旁分别雕龙首、龙尾,各伸出桥壁1米余。桥身两侧设石雕栏板、望柱,两侧栏板各50块,雕刻珍禽异兽、吉祥花卉以及福、禄、寿字纹样,望柱头雕狮子、花蕾、八宝形象。桥基上、下游方向,皆筑有缓冲作用的三角形石基,石基的条石间以银锭形铁铆连接。券石用铁制扒钉稳合,桥壁砌工精细,石缝灌浆满实。平遥惠济桥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跨度长,设计合理,结构精良,砌法稳固,是北方清代石拱桥中的重要实物,至今沿用,对研究桥梁建筑具有一定的科学、借鉴价值。

2013年3月5日,惠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

镇国寺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平遥古城东15千米的襄垣乡郝洞村,原名京城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作今名。现寺内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万佛殿及殿内彩塑保存了五代原貌。

镇国寺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万佛殿居中,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碑廊等,后院建三佛楼,两侧为观音殿、地藏殿。万佛殿平面近方形,广深各三间,殿前无月台,台基较矮。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设窗,余皆筑以厚壁。檐柱绕周12根均砌入墙内,柱头卷刹和缓,生起微小,柱间栏额相连不出头,不设普拍枋。柱头斗双抄双下昂,重偷心造,昂为批竹式,耍头下昂形。补间斗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大斗之下立直斗与栏额相结,形制酷似佛光寺东大殿铺作次序。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结构为六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无金柱。殿中央佛坛宽大,高0.55米,方形束腰叠涩式,佛、弟子、菩萨、金刚等泥塑像11尊,面形丰润,姿态自然,为五代时期原作。殿内四壁及眼壁绘万佛图,810尊小型佛像,皆清代作品。

镇国寺佛像镇国寺佛像

镇国寺内万佛殿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栱硕大,出檐深远,其建筑风格与构造做法颇具唐风,殿内同期彩塑作品较为罕见,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1988年1月13日,镇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3日,双林寺与平遥古城、镇国寺一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双林寺

平遥古城古建筑平遥古城古建筑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千米的中都乡桥头村北,寺创建年代待考,原名中都寺,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记载,中都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后毁于兵火,宋时修葺一新,并取佛经上“佛陀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以后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嘉靖及万历年间予以重建,清道光、宣统年间曾进行过多次葺补,现存建筑多为明代建筑遗存。

双林寺院坐北朝南,建在3米多高的土台基上,四周围以夯土高墙,形成寺堡,建筑面积3711平方米。寺内布局完整,有两条轴线,经堂、禅院在东,寺宇殿堂居西,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堡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佛母殿。前院两侧为罗汉殿、地藏殿、武圣殿、土地殿,释迦殿两侧有钟、鼓二楼对峙,中院宽阔,千佛殿和菩萨殿左右对称。寺内大小10座殿宇内,满布塑像,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尊,完好者1500余尊,以明代所塑之像居多,少数为清代塑像,彩塑现存完好者1500余尊,为中国彩塑的精华,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塑像

1988年1月13日,双林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3日,双林寺与平遥古城、镇国寺一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主要景点

编辑

天吉祥博物馆

天吉祥博物馆天吉祥博物馆

天吉祥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北口路东20号,是平遥古城内唯一的一家跨国贸易商行长盛蔚的旧址。长盛蔚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歇业于民国六年(1917年),历经21年,共改号两次,前身是长盛裕、长盛庆洋货庄。

古民居博览苑

古民居博览苑古民居博览苑

平遥古民居博览苑,位于古城西大街18号,修建于清康熙年间,是“蔚丰厚”票号旧址,全院面阔五间,为南北两套院串连在一起的大宅院,开发总面积1460余平方米。北院坐南朝北,大门临街,属典型的商号经营性三进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门隐于深巷中,是由“一主两跨”带一个后院组成,属标准的民居性四合院,南北院由一条狭窄的过道相连,墙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宝院”而著称。居所结构富有平遥四合院中特色,开设有主要介绍明清时期富商大贾豪华的居住环境、宅院布局、建造工艺、雕刻饰品、彩绘艺术、生活方式和昂贵用具器物等为主要陈展内容的博览苑,另利用博览苑陈展和平遥民风民俗,开展有三寸金莲制作和刺绣的表演活动。

中国商会博物馆

古民居博览苑古民居博览苑

中国商会博物馆于2002年9月在平遥商会旧址上创办,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经叔平题写馆名。中国商会博物馆以丰富的藏品真实再现了平遥商会历史和在其推进近现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民族独立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珍奇报纸陈列馆

珍奇报纸陈列馆珍奇报纸陈列馆

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位于古城内明清街鸡市口的繁华地段,建筑保存了明清时期的风格,藏报数量6万余种,110余万份,馆藏报刊已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纪录大全,有清代名国珍奇报、五十年代文革时期的系列报刊、山西及全国重大时事报、部分各国报纸、少数民族报刊等。最特别的异型报纸有特大的报、有最小的报;发行时间最短的报;还有手掌报、明信片报、名片报、丝绸报、烟标报、雨伞报、扇子报。馆内共设10个展厅,分别有图片题词厅、平遥厅、山西厅、世纪之交厅、港澳厅等。

百川通晋商博物馆

百川通晋商博物馆百川通晋商博物馆

百川通晋商博物馆,位于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9号,依托晋商百川通票号旧址宅院,综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历史及明清家具、晋商家具的整体风貌。博物馆分四个展区,各展馆分布于四进院落的11间老宅,第一展区位于第一进院,包括两个展室:第一展室内容丰富,图文实物并茂,集中探究展示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史;第二展室用小雕塑再现了中国古代木作师傅们的工作场面,二十多个神态各异的木匠的施工动作涵盖了木作工艺的所有流程。第二展区位于第二进院,包括三个展室;第一展室、第二展室全面系统地把明代家具分门别类地细化介绍,包含了人们生活起居各个方面使用的家具类型;第三展室为二进院正厅,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把复制的明代家具实物和馆藏珍品依照明代室内陈设格局陈列;第三展区位于第三进院,包括三个展室。第一展室、第二展室清代家具的各个种类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平遥汇武林陈列馆

平遥汇武林陈列馆平遥汇武林陈列馆

平遥汇武林武术陈列馆,位于古城西大街,曾是清末民国初期平遥县八卦掌拳师王伦先生的旧居,为南北各地内家外家拳师以武会友、切磋技艺的场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汇武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院是展馆,后院是演武厅和习武场。前院是具有浓郁明清街建筑风格的三进院,青砖灰瓦,布景严谨,轴线分明,外观封闭。汇武林武术馆的后院是演武厅和宽敞平坦的演武场。

协同庆钱庄博物馆

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协同庆钱庄博物馆

协同庆钱庄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45号,占地3500平方米,依托协同庆钱庄古店铺旧址开设,博物馆全面展示了清代协同庆钱庄及平遥县钱庄文化,是平遥古城内重要的旅游景观之一。

同兴公镖局博物馆

同兴公镖局博物馆同兴公镖局博物馆

平遥同兴公镖局博物馆,位于平遥古城内南大街105号,坐西向东,总占地面积约904平方米,是一处集原景陈设及始料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平遥同兴公镖局创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时值平遥商业、票号业发展期,古城内商号林立,业务辐射全国,各商号常有大量贵重货物、银两须长途运输,武术家王正清应众商家邀请创建了同兴公镖局,为商家往来护镖。镖路东到北京、山东,西去陕西、甘肃,南到汉口、长沙,北至归化、包头。同兴公镖局至民国二年(1913年)歇业,经王正清、王树茂父子两代人经营,历时58年,其整个历史跨越了晚清和民初两个时期。

历史文化

编辑

龟城来历

平遥古城地图平遥古城地图

平遥古城按照相传的“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说法,取神龟“吉祥长寿”之意,于是号为“龟城”。突出了长生不老、固若金汤的寓意。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有如龟背上的寿纹。传说古城六座城门各有象征和寓意:南门(迎熏门)为龟头,面向中都河,可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南门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北门(拱极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经此流出;东西四座瓮城两两相对,上西门(永定门)、下西门(凤仪门)和上东门(太和门)的外城门向南而开,形似龟之三足向前曲伸,惟有下东门(亲翰门)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据说是古人建城之时,怕“龟”爬走,而将其左后腿拉直,并用绳索拴在城东8千米处的麓台塔上。古城筑城作龟形,概出自远古时代以龟甲卜宅相地的滥荡,加之龟在民间信仰中为一灵物,是长寿永久的象征,以城市附会龟形,取其吉祥之意,以达成一种良好的愿望。

街巷得名

平遥古城风景平遥古城风景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葫芦肚巷。

相关诗文

明代 韩邦奇《平遥夜坐》

漠漠荒城暮,飘飘旅笛哀。坐看寒烛尽,愁绝夜更催。

近现代 朱帆《游平遥》

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新风观闹市,旧迹见衙门。

古十二景

综述

清光绪八年(1882年)《平遥县志》载:“旧有八景为一邑之胜,骚人逸士所寄游览者。”旧八景即:贺兰仙桥、市楼金井、凤鸟栖台、于仙药迹、源池泉涌、婴溪晚照、超峰晓月、麓台叠翠。光绪年间人们又将清虚仙迹、书院弦歌、河桥野望、仙观古柏四景增入邑胜,故合称“平遥古十二景”。这些景点有些尚在,有些已毁灭无存。现将“古十二景”简介如下。

贺兰仙桥

贺兰仙桥贺兰仙桥

贺兰桥位于城内东部贺兰桥街中段。旧传有仙人贺兰过此,故称。贺兰仙子,其人不详。桥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元年(1770年)“重整旧迹”。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景观大体如帮故,拱桥纵贯南北,左右各有形状不规整的大水池。老树成荫,碑石点缀。至本世纪60年代,水池日渐淤平,桥身亦渐埋没。如今景观旧物,一无所有。

仙观古柏

仙观古柏仙观古柏

仙观指仙观,位于古城南4.5千米达蒲乡西湖村。古柏指柏仙观中以苍古称奇的柏树。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柏苍古奇怪,不可方物,因以仙名。”1965年,柏树焚毁于火灾。

河桥野望

河桥野望河桥野望

河桥指古城东北距城墙0.5千米处的惠济桥,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惠济桥成,环城植柳,春秋登眺,烟光如画。”新中国成立后,惠济桥几经修葺,面貌如故,然桥旁建筑日渐增多。昔旷野,今已变为古城市区。

书院弦歌

书院指西河书院,原址在今古城内照壁南街路西。清光绪年间《平遥县志》载:“西河书院诵读之声不绝,午夜灯火犹如燃藜,为人文之胜。”然时过境迁,现仅存旧址。

清虚仙迹

仙迹位于县城内东大街清虚观内玉皇阁上。传说清康熙年间仙人吕洞宾来游,题:“一心二人仁”五字于柱上,字画绝奇。古人题咏有:贺兰一去几时回,种药于公圃尚开。此地真人原有迹,山城莫怪大仙来。

麓台叠翠

自然景观,位于县城东约35千米处,海拔1770米。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有述:“奇峰叠出,翠秀可爱。

民间技艺

平遥古城风景平遥古城风景

平遥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平遥制作推光漆器的历史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

票号文化

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清代康、雍、乾、嘉年间,本邑当铺、账局、钱庄、银楼等组织已初具规模。清嘉庆年间重修市楼碑记载,平遥商号700余家,其中金融字号有25家。平遥县商业金融并重的行业优势,为票号在平遥首创成为最现实的可能。

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在外地赚了钱捎寄老家也得靠专门的镖局把现银运送回去,不仅开支很大,费时误事,而且经常发生差错。这就迫使外出经商的平遥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于是票号的雏形“现金拨兑”应势而生,这种异地拨兑,开始只限于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并不收费。后来,要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平遥“西裕成”颜料庄总经理雷履泰开始兼营汇兑业务,在双方同意的原则下,出一定手续费就可办理异地现金拨兑。由于这种汇兑在此处交款,彼处用钱,手续简单,使用方便,所以除平遥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汇款以外,还有政府及官员来托办汇兑事宜。随着资本的增加,通汇地点越来越大,利润也越来越多。接着又吸收现款,发放贷款,“日昇昌”的生意一派兴旺。看到这种景象,平遥商人纷纷学习“日昇昌”的经验,投资票号,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平遥票号帮。

传说轶事

据说清末时,一位沿街乞讨的老寡妇,手持12000两的日升昌张家口分号汇票,到总号提取银两。伙计一看汇票是三十多年前的同治七年(1868年)签发的,又出自乞妇之手,一时不能决定如何处理。大掌柜问清汇票来历后,又翻查数十年的账簿,确认汇票并非伪造,于是如数兑付了现银。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到张家口做皮货生意,同治七年在日升昌分号汇款白银12000两回家,不料路上得病身亡。妻子失去经济支柱,沦为乞丐。三十年后,老妇人才从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夹袄的衣角中摸到一张日升昌汇票。此事之后,日升昌声誉大振,汇兑、存放款业务一天比一天兴旺。

出版书籍

《平遥古城》是2021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曹昌智。书稿全面、深入、立体地展现了平遥古城的形式与内涵。从古城原型、军事防御、县治民居、起居标本、明清市井、首创票号、庙宇寺观、民俗文化等八大方面,解读平遥古城的文化意蕴。

研究价值

编辑

综述

平遥古城是按照中国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及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金融地位

平遥古城商业金融曾经繁荣一时,是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早在明代,平遥就已经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素有“小北京”之称。平遥古城是晋商发祥地,平遥票号是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古城票号占清代全国票号总数的将近一半,分号遍布全国各大商埠和日本、新加坡等地。古城西大街遗风犹存,被誉为清代“华尔街”,号称“汇通天下”的日昇昌票号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吸引着众多金融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与考察,在19至20世纪初期成为整个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文物价值

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平遥古城包含了全部21个人文资源景系历史遗产景类的18个景型。古城近郊保存了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珍品,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其中有规模宏大的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有被列入中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有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上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的“日升昌”票号;有具备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的清虚观;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续纷的各种琉璃实物。

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平遥古城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印记,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宗教文化、吏治文化、儒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构成古城的文化特色。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土特产品享有盛誉,百余种地方风味小吃、民间传统风土人情等赋予了古城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

编辑

1965年,文庙大成殿、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大会上,表决通过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范围之内的整个老城区、距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双林寺以及距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镇国寺3个部分。3个部分同为一体,统称为平遥古城。

1998年,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并实施,对保护范围、传承利用、管理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

2014年8月,由平遥县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资助,同济大学编制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以下简称《管理导则》),并向社会发布。《管理导则》对平遥古城内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民居的修缮、保养等日常行为进行引导。它与平遥县人民政府颁布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相配套,实现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双重目标。

2015年8月,《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公布,采取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帮助相关部门以及房屋所有者更好地了解平遥民居的独特历史,领会民居建筑的重要元素,并将古城内传统民居分成不同级别,提出了相应的修缮技术、材料使用等规范性要求,以及需要履行的手续。

201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指导支持下,平遥开展平遥古城墙、日昇昌等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工程,配套建设了一批集休闲、生态、停车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并开展了立面和店外经营整治,对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遮阳伞、牌匾、招幌、灯饰等进行拆除等。同时,依托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宝剑制作技艺这3项非遗传统技艺,建设了非遗专题博物馆,配套建立了一批集展示、研学于一体的非遗传习所和传统手工技艺传习基地。

2020年3月,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实施,项目秉承确保古城遗产安全、确保古城历史风貌、确保居民正常生活的原则,先后对古城四大街、121条小街巷、6600多户居民、19处国保单位、100多处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摸底,对沿街30公里地下管线深入调查,改善排水、供暖、供电等条件。

2022年1月,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进入试运营。在迫切需要进行监测预警的5个点位安装前端监测设备,可对点位上的裂缝和倾斜状况进行数据采集、信息记录,通过系统的分析、传输、响应,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

所获荣誉

编辑

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11月19日,平遥古城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十大古城”荣誉称号。同年12月14日,平遥古城被授予“国家旅游名片”称号。

2015年7月20日,平遥古城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7年12月6日,平遥古城被教育部评定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编辑

门票价格

仅游览免费;内部景点联票125元/人。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0月):08:30—18:30

淡季(11月—3月):08:30—18:00

交通线路

飞机:如果想乘坐飞机前往平遥,一般先飞至太原市武宿国际机场,从太原市再转乘长途客车或火车前往平遥,不管是乘坐长途客车或者是火车,都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能到达。从机场出来的机场集团公司站乘坐201路可以到达太原建南汽车站、太原汽车站以及太原火车站,从此三处出发均可直达平遥。

火车:平遥火车站位于古城的西侧,离古城西北城角仅300米。到达平遥的火车都是过路车,除山西省内城市外,从这里乘坐火车出发还能够直接到达北京、重庆、广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兰州、唐山等地。2014年7月平遥古城站(动车站)正式通车。

客车:平遥古城公路比较发达,不过由于平遥汽车站主要运营省内线路,所以从太原中转客车去平遥最为合适。

下一篇 皇城相府

上一篇 屯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