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 编辑

地球四大洋之一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英语:Arctic Ocean),又称北极海、冰水洋,是地球四大洋之一,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挪威、冰岛和格陵兰(丹麦)环绕,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北冰洋是世界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也是世界上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洋。面积仅为1450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527米。古希腊曾把它叫作“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845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洋名Arctic,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2012年8月25日,北冰洋海冰面积达观测史以来最小。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冰洋

外文名:Arctic Ocean (英语)

别名:北极海、冰水洋

面积:14500000 km²

南北跨度:2082千米

东西跨度:5836千米

海岸线长度:45390千米

平均水深:1225米

最大水深:5527米(格陵兰海东北)

年平均降水量:75-200毫米

海区平均气温:-20℃--40 ℃

典型盐度:3.48%(34.8 psu)

沿岸国家: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等

主要水体:巴伦支海 波弗特海 格陵兰海

主要群岛:北地群岛 格陵兰岛 斯瓦尔巴群岛

主要资源:石油 天然气 磷酸盐 藻类

主要岛屿:新地岛、巴芬岛、格陵兰岛·北地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等

地理信息

编辑

综述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 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B.瓦伦纽斯首先把它划成独立的海洋,称大北洋;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命名为北冰洋。 改为北冰洋一则是因为它在四大洋中位置最北,再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寒冷,洋面上常年有冰雪覆盖,因而得名。

面积

145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2。 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

位置

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挪威、冰岛和格陵兰(丹)之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北冰洋跨经度360°,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范围

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深度

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527米,是北冰洋最深点。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挪威、冰岛和格陵兰(丹)。

北极地区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纽特人分布最广。

北冰洋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是一片辽阔的水域。北冰洋又被称为北极海。北冰洋海水的总容积为1690万立方千米,平均深度为1296米,利特克海沟为5449米。北冰洋占北极地区面积的60%以上,其中2/3以上的海面全年覆盖着厚一米半到四米的巨大冰块。

北冰洋北冰洋

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略大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海岸类型中有侵蚀海岸、峡湾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泻湖式海岸。在亚洲大陆沿岸的边缘海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岛屿众多,仅次于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岛屿总面积约为380万平方千米,均属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伯朝拉河、马更些河和育空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哈萨克族自治县北部 ,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抵达北冰洋。在北冰洋周围之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冰山和浮冰,虽然体积一般都比不上南极的冰山,但外形奇异,有时也会有非常巨大的冰山出现。冰山顺着海流向南漂去,有的从北极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于漂流路线不固定,所以给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只带来很大的危害。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半年是极夜(10月–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极昼。

由于气候严寒、冰层覆盖,对北冰洋调查的规模都较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陆续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学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考察。 1937年苏联用冰上飞机在北极登陆并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极1号漂浮科学站。4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从空中进行过20次极冰登陆,并建成8个海洋站和1个科学考察站。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间,除飞行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连续观测的漂浮站,并用核动力潜艇考察了冰盖下面的情况。

海洋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它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央海岭”,即为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界,即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在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央海岭相平行但并非扩张洋脊的两条海岭——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即老大洋中脊),这两条海岭如今已经闭合停止扩张,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算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后在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北冰洋。这是瑞典科学家分析了2004年从北冰洋海底采集的沉淀物后,得出的上述结论。

北冰洋北冰洋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马丁·杰克逊等人发表的一份报告说,他们从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采集了428米厚的沉淀物,其中一段5.6米厚的沉淀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段沉淀物形成于1820万年前至1750万年前,分成颜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层是黑色沉淀物,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分解的有机物,这说明当时北冰洋底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来进行降解。杰克逊说,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费尔姆海峡(夹在格陵兰岛与斯瓦尔巴特群岛之间)开始变宽,“我们猜想(当时)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较重的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

随着费尔姆海峡的扩张,海水开始从水面涌入北冰洋,它们吸收了氧气后才沉入水底,这样水底开始出现氧气和海洋生物,对应的沉淀物也变成了灰色。最后,北冰洋的淡水全换成了海水,在海底开始出现氧化铁、氧化锰以及海洋生物化石。

瑞典科学家说,他们还无法确定北冰洋形成的准确时间,不过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了约75万年。

地理位置

编辑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周围,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抱。尽管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但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海上运输来说,北冰洋航线是苏联欧洲部分与远东地区联系的捷径,从摩尔曼斯克到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的航距为10400千米,走此航线比绕道苏伊士运河要近13700多千米,比绕经好望角的航线要缩短2万多千米。

北冰洋在航运上的最大缺点是通航期短暂,除巴伦支海南部全年不冻外,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仅有50%或1/3的时间能够通航。即使在短暂的通航期内,也必须靠破冰船开道,而且运载能力有限,船舶吨位一船为4000–5000吨。

北冰洋北冰洋

通过北冰洋上空的空中航线,1957年首航成功,它是东亚、北美、西欧和北欧间最短的空中通道,从日本的东京经阿拉斯加和北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线,比原来的航程缩短2700千米。 另外,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和浮冰虽不利于船只的行驰,但对潜艇的活动十分有利,如由于冰的遮蔽可以使潜艇摆脱飞机和侦察卫星的监视;浮冰的漂流有碍于监听设备的追踪;由于冰与冰之间的挤压和冰与水之间的冲刷而产生的噪音,使舰艇的声纳装置受到干扰等。苏美两国越来越多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冰下游弋,一则说明这里的战略地位重要,二则也利用了这里的有利条件。总之,北冰洋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许多国家都加紧了在这个地区的活动,特别是美苏两国都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建立了许多针对对方的、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基地。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00多米。

变化原因

编辑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而凸出,南半球向内凹,北极高出球面19米,南极低于球面26米,南北极相差45米,从赤道方向看地球近似一个“梨”的形状。高出球面的北极是海水覆盖的北冰洋,而低于球面的南极却是陆地。南极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海拔4897米。 证明北冰洋海平面高于南极近5000米。地球自转,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形成潮汐。地球表面的水在引力方向凸出的高。地球北极的水比南极凸出的高,说明在地球北极方向存在引力。在地月系、太阳系中,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北极的水凸出依旧,说明地球北极方向的引力与地月系和太阳系无关。地球除绕太阳公转外,还绕银河系的银心公转,公转周期为2.5亿年。

地球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为27°24′。由于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在黄道面上,其夹角是66°34′,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地球绕太阳公转,在夏至时,地球的北半球距太阳近,受到太阳的引力大。在冬至时,南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大,导致地球的外球转动。同理,由于地轴倾斜在银道面上绕银心公转,在银道面的夏至位置时,地球的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北极水凸出的比南极高。在银道面的冬至位置时,地球的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南极水凸出的比北极高。

当地球在银道面二分日(春分和秋分)的位置时,地球赤道位置的水受银心、太阳和月球的共同引力作用,水凸出的更高。地球水的这种变化,就形成全球性海陆变迁,其周期由地球绕银心公转周期决定。在南北极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2.5亿年,在其他地区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1.25亿年。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进海退方向为南北方向。受陆地的影响,海进海退方向会发生改变。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水深度,依据地球南极和北极海水平面与球面差,可达5000米。太阳到银心的距离是大约距离,太阳绕银心公转周期也是大约的。因此,全球性海陆变迁的周期也是大约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从天球上计算出来的,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人为球,在银河系,银心是中心,太阳绕银心公转,地球也随太阳绕银心公转。所以,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参考数字。

海沟与海盆

编辑

利特克海沟 深5449米 ,位于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以北;

弗拉马海沟 深5335米 ,位于利特克海沟的东北;

南森海盆 深5449米;

马卡罗夫海盆 深4123米;

加拿大海盆 深3879米,位于门捷列夫海岭以东。

海洋地形

编辑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最寒冷、海岸最曲折的一个洋。总面积1475万平方千米,占海洋总面积4.1%,体积1700万立方千米,占海洋总体积的1.24%。

北冰洋的水平轮廓近乎一半封闭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岛屿的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 (217.56万平方千米),加拿大的北极群岛(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大群岛。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是深度最浅、大陆架面积宽广的一个大洋,平均水深1225米(一说1117米),最大深度为5527米(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低于北纬82°23′、东经19°31′的利特克海沟),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积约440万Km²,约占总面积的35.8%;水深超过3000米的面积仅占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占2.17%)。

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特别是亚欧大陆北部最宽,一般400–500千米,最宽处近1700千米(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较窄,仅20-30千米。这些大陆架大部原为陆地的一部分,第四纪冰期以后才下沉成浅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

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罗蒙诺索夫海岭,自新西伯利亚群岛经北极到埃尔斯米尔岛,全长1800千米,宽60–200千米,高出洋底3000米,岭脊距海面约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系构造断裂褶皱山,山脉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海岭把整个北冰洋分为两部分,面向北美洲为加拿大海盆,面向亚欧大陆的为南森海盆,两部分在海流、海水运动方向和水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条门捷列夫海岭,长1500千米,相对高度小,坡度平缓。在南森海盆外侧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岭,是北大西洋海岭的延伸,为北冰洋的海底扩张中心,北美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边界,又称南森海岭、加克利海岭或奥托·斯密特海岭,由几条平行海岭组成,自拉普帖夫海经格陵兰岛北端到冰岛接北大西洋海岭。总之,对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还很不够,但已知大部为冰覆盖的北冰洋不是陆地,不是群岛,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深海盆。在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

海区气候

编辑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终年冰冻。 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到-40℃,最低接近-7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至-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间温水层,水温为0~1℃。

北极熊北极熊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他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

冬季,超过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但即使在这样寒气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机盎然,海豹、海象时常出没于冰水之间;强悍的北极熊是捕鱼能手,狡猾的北极狐常尾随在后面,企图不劳而获分享剩骨残肉。成群的鱼、雪鱼,长的又肥又壮;善于用冰雪造屋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豪迈的游猎生活。在北极地区,土著人、因纽特人世世代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冰盖与冰川

北极冰川北极冰川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北极冰山是从北冰洋岛屿上的冰川上脱落下来的淡水冰,一般长宽几百米,高度可达几十米,多呈金字塔状或穹顶状,外形多样,也会有特别巨大的冰山出现,长宽可达几公里,高达几百米,如同漂浮的岛屿,这么巨大的冰山在北冰洋是很罕见的。北极冰山落海后,一部分会随着从北冰洋南下的洋流漂入大西洋,给海上航运带来巨大的威胁。每年在北冰洋诞生的冰山多达几万座,其中有几百座冰山会漂至纽芬兰岛以南,北纬40度附近的海域。人类记载的南漂最远的北极冰山甚至漂到了北纬20度附近的热带海域。

极光

极光极光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半年是无昼的黑夜(10月–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水文特性

编辑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终年获得的太阳辐射热很少;在其上空,由于冬季是一稳定的高压区,云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广布着冰盖,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其成为世界最冷的大洋。气温终年很低,并多暴风雪。寒季(11月至次年4月)平均气温在零下30°到零下40℃之间,最低达-59℃;暖季(7–8月)平均气温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以降雪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点是:水温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积的常年不化的冰盖和浮冰。

在寒冷季节,北冰洋一片雪白,冰盖面积以3月为最大,可达114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87%,并可向北极圈外延伸至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拉布拉多半岛及纽芬兰岛沿岸海面;在7–9月暖季,岸边冰雪大部融冰,周围“冰山”、浮冰到处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为冰盖所覆。九月份冰盖面积最小,约700万平方千米,占北冰洋总面积53.4%,但不是连片的冰盖,而是由面积一至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块组成的冰丛,厚2.5米到5米,表面平坦或波状起伏,较坚固。北冰洋除冰盖外,还有由极地群岛上陆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岛或冰山。冰岛流速慢、表面平、面积大(可达600–700km²),厚度达30–35米;冰山分布在冰岛周围边缘,面积小。

北冰洋由于海底地形的关系,具有独特的环流系统,大致以罗蒙诺索夫海岭为界,以东为顺时针环流,以西为逆时针环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时针环流。从海流的性质来看,以寒流为主,暖流仅在巴伦支海有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兰岛西南端有西格陵兰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响范围很小。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还有亚、欧、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并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兰海、巴芬湾和白令海流出,形成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与大西洋和太平洋进行着水量平衡的交换。在流入水量中90.1%来自大西洋,太平洋仅占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98.27%,太平洋仅占1.35%。北冰洋由于气温低、蒸发弱,周围大陆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盐度较小,平均盐度为30–32‰,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欧海区(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稍高,为34.5–35‰,滨海地区为33‰;东部北极海区较低,平均28–32‰,滨海地区海域最低,仅为25‰。

海洋资源

编辑

北冰洋虽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候严寒,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但它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寸草不生,生物绝迹的不毛之地。当然比起其它几大洋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比较贫乏的。海岛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屿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动物以生活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誉为北极的象征,其它还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由于气温和水温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只有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因处在寒暖流交汇处,鱼类较多,盛产鲱鱼、鳕鱼,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北冰洋北冰洋

夏季在西伯利亚沿岸一带鸟类很多,形成独特的“鸟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是地球上一个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估计石油储量超过100亿吨。斯匹次卑尔根的煤储量约80多亿吨,煤层厚、质量优、埋藏浅,苏联和挪威已联合进行开采,年产煤100多万吨;格陵兰的马莫里克山的铁矿,储量20多亿吨,系优质矿。此外,北冰洋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铬铁矿、铜、铅、锌、钼、钒、铀、钍、冰晶石等矿产资源,但大多尚未开采利用。矿物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北冰洋的海洋生物也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地犬等。

沿岸港口

编辑

(逆时针方向,自冰岛开始)

冰岛

美国国会研究人员撰写的一份关于“北极地区变化”的报告称,到21世纪30年代末,北极将出现无冰之夏,各国对于资源及航道等的争夺将更趋激烈。瑞典国防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北极地区的未来将呈现一些国家各自宣誓主权,国际社会则努力实现多边合作的特征。 整个北极地区是一片浮洋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25。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除了北极熊和因纽特人,北极也许仅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画面。然而,随着北极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遗忘的北极地区又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北极冰盖的最终消融,将产生新航线,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航线海盗猖獗,安全系数低,而且拥塞现象严重,航运成本十分高;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与苏伊士运河相比,其通行船舶也不受吨位限制。

世界纪录

编辑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洋: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北冰洋面积为1555.8万平方公里,是五大洋中最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下一篇 东南季风

上一篇 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