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 编辑
淮河(Huaihe River) ,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以废黄河为界,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河干流全长约为100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千米,其中沂沭泗流域面积约为8万平方千米。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 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淮河下游主要有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四条出路。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主要流经山东、江苏两省,经新沭河、新沂河东流入海。
中文名:淮河
外文名:Huaihe River
别名:淮渎,华夏风水河
地理位置:中国中东部地区
流经地区: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发源地: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老鸦叉
主要支流:涡河、洪汝河、沙颍河
河长:约 1000 km
流域面积:274657 km²
平均流量:1110 m³/s
主管部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河口:长江
源头海拔:1140米
相关博物馆:淮河源文化陈列馆、淮河博物馆
径流量
淮河风景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6~9月,6月主要发生淮南山区;7月全流域均可发生;8月则较多地出现在西部伏牛山区、东北部沂蒙山区,同时受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9月份流域内暴雨减少。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淮河南部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一般为15-20d,长的可达一个半月。
汛期
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每百年平均水灾“次,“18世纪每百年水灾74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水灾日趋频繁。从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内发生较大旱灾280次。洪涝旱灾的频次已超过三年两淹,两年一旱,灾害年占整个统计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旱,有时则先旱后涝。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
淮河洪水按影响范围可分全流域性洪水和区域性洪水。全流域性洪水是由于梅雨期长、大范围连续暴雨所造成。区域性洪水由局部河段或支流暴雨所造成。历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1950年淮河水系发生流域性洪水,正阳关洪峰流量12770立方米/秒,蚌埠站洪峰流量8900立方米/秒。
1954年发生全流域大洪水。7月份流域内月平均雨量达513mm,为多年同期平均雨量的3~5倍,700mm以上的雨量范围约4万k㎡,暴雨中心的雨量,淠河上游吴店、沙颍河临泉、淮北宿县分别达1265.3mm、3074.9mm和963mm。8月2日蚌埠站出现最高水位22.18m,最大流量
2、新沭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入海河道。从山东省大官庄经大兴镇、石梁河水库、欢墩、沙河、小东关至临洪河口入海。河道全长80km。排洪能力为4000立方米/秒。沂、沭河之间有分沂入沭通道,分沂河洪水入沭河。3、分淮入沂水道是一条人工开挖河道,南起二河闸,经淮阴闸、沭阳闸至新沂河,全长97.6km,可相机将淮河洪水分入新沂河,设计流量3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4000立方米/秒。
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总流域面积为2.5万k㎡。 洪泽湖以下淮河下游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还有苏北灌溉总渠和向新沂河相机分洪的淮沭新河。
沿淮行蓄洪区
白露河
城西湖蓄洪区
城东湖蓄洪区
方邱湖行洪区
蒙洼蓄洪区
瓦埠湖蓄洪区
童元行洪区(1991年后铲堤行洪)
建湾行洪区(1991年后铲堤行洪)
黄郢子行洪区(1991年后铲堤行洪)
润赵行洪区(1991年后铲堤行洪)
南润行洪区(1991年后退堤)
淮河风景
姜家湖行洪区(1991年后退堤)
唐垛湖行洪区(1991年后退堤)
上六方堤行洪区
下六方堤行洪区
石姚行洪区
洛河洼行洪区
荆山湖行洪区
中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这条分界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从气候方面来看,它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零度等温线)。其南侧属亚热带范围,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且雨季较长,年平均降水量为750~1300毫米,以北属暖温带范围,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800毫米。按气候学角度看,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气候专家预测,原因是由于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
治理简史
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在淮河支流淠河和东淝河之间洼地周围,圈堤蓄水,即古代水利工程芍陂。经历代维修扩建,堤周长在一百里至三百里之间变化。
公元前486年,挖通了邗沟,开通了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航运。
公元前482年,又开通了鸿沟,由淮河支流泗水,经古济水到达黄河。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济渠,从黄河引水在泗州入淮水。这些古运河对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黄河侵淮夺淮后,淮河水患频繁。明代潘季驯主持治水,在洪泽湖周边筑堤,蓄纳淮河来水,企图“蓄清刷黄”(用淮河水刷深黄河入海河段)维持漕运,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后来,杨一魁主持治水时,把淮河洪水分入运河,并由芒稻河入长江,是为导淮入江的开始。
20世纪初,也进行了各种导淮方案的研究,其中包括把淮河水全部导入长江和部分入江、部分入海以及全部入海的方案。
1949年后,淮河的治理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立了流域管理机构,进行了流域规划,并全面地对河流进行了治理开发。
流域规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治淮委员会提出了以防洪为主的《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坚定地表明了新中国的决心,也对如火如荼的治淮“战场”是极大的鼓励。 1952年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解决流域内涝问题的初步意见》。1954年提出了沂沭泗洪水处理意见。1957年提出了《淮河流域规划提要》和《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
1977年上半年提出了一份治淮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说明》中把大型骨干工程归纳为“蓄山水”,“给出路”、“引外水”三大部分。“蓄山水”是继续在山区修建拦洪水库;“给出路”是进一步扩大淮沂沭泗干支流的排洪出路;“引外水”是从长江和其支流汉江引水补充水源。
2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初又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工作,于1992年提出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淮河大洪水带来的洪涝灾害十分严重,使之进一步认清了淮河防洪的严峻局面。同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治理淮河、太湖会议,会议明确了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治淮的18项骨干工程。这18项工程也是规划的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治理开发的“九五”和2010年目标。
工程措施
淮河治理开发的目标是以防洪为主,兼顾除涝、发电、灌溉、航运、水产、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淮河流域规划中逐步提出和明确了治理开发的骨干工程。以下将按9个方面简述一些重点骨干工程,这些工程有的已全部建成使用;有的已部分完工,发挥了部分效益,尚需续建、扩建;有的尚待兴建。
(1)大型水库。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干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库指标表”所列32座水库外,已建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还有狮河的花山、泗河的贺庄、青河口的小塔山、蔷薇河的安峰山水库。
此外,正在复建的有水毁工程石漫滩水库。该水库位于洪河支流滚河上,总库容1.26亿立方米。计划兴建的大型水库有:淮河干流上的出山店水库,总库容36亿立方米(或选择上游44km的红石潭水库,总库容16亿立方米);淠河支流漫水河上的白莲崖水库,总库容5亿立方米;沙河上的下汤水库,总库容11.7亿立方米;澧河支流甘江上的燕山水库,初期库容15亿立方米;沙河支流北汝河上的前坪水库,总库容6.9亿立方米。
淮河落日
淮河水系方面:洪水通过洪泽湖枢纽控制,大部分经入江水道分入长江,一部分经苏北灌溉总干渠入海,一部分经淮沭河分淮入沂。这3条水道的排洪能力分别为12000、800和3000立方米/秒。此外里运河还可分泄少量淮河洪水入扛,废黄河可分泄部分淮河洪水入海。
洪泽湖地区及其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不到百年一遇。为使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规划沿灌溉总干渠北侧开挖新的入海水道,水道全长163.5km,设计排泄流量8000立方米/秒。现已按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开工兴建。
沂沭泗水系方面:经过多次整修,现已有新沭河和新沂河两条水道和l条分沂入沭的水道。新沭河和新沂河的捧洪能力分别为4000和7000立方米/秒。分沂入沭的安全泄量为3000立方米/秒,现仍泄入老沭河。这个地区仍只能防御十年一遇左右的洪水。为了提高到防御50~100年一遇洪水,计划实施“沂沐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
(3)新建和加固堤防。流域内新建和经过整修加固的重要堤防有:淮北大堤,全长238.4km; 蚌埠市围堤,全长10.4km;入江水道大堤,左堤199.7km,右堤221.7km,总长421.4km;洪泽湖大堤,全长67.25km;里运河大堤,左堤157.5km,右堤156.9km,全长314.4km;小洪河两岸堤防总长405km,汝河两岸堤防总长369.9km;大洪河两岸堤防166.5km,沙颍河干堤,河南段全长525.5km,安徽段全长363.93km;涡河西堤长113.37km,东堤长173km;苏北总干渠两岸堤长313.2km;分淮入沂水道两岸堤长41km;沂河干流堤防全长316.25km;新沂河堤防全长279.3km,沭河和新沭河堤防长度分别为394.2km和132.8km,总长527km;泗河堤防全长138km,东鱼河干流堤防全长158.13km;诛赵新河干流堤防长278.9km;韩庄运河两岸堤长79km;中运河两岸堤长296km,邳苍分洪道两岸堤长148.6km。
(4)新辟排洪排涝河道和分洪道。新开的河道和分洪道主要有以下几条:茨淮新河全长134.2km,计划分泄颍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使正阳关至怀运的淮河中游的排洪能力由10000立方米/提高到12000立方米/秒;怀洪新河全长127km,上口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结合接纳12000h㎡面积的排捞流量,下游设计排洪流量4700立方米/秒,新汴河全长127.1km,排涝流量9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洪河分洪道和蒙河分洪道全长80km,分洪流量750~950立方米/秒;邳苍分洪道全长77km,它既可分泄沂河洪水、又可排泄两岸涝水。进水闸(江风口闸)设7孔12m×6.5m弧形闸门控制,设计过闸流量2000立方米/秒,东鱼河全长172km,沿途共入了万福河、洙水河、大沙河等上游0.592万k㎡的高地洪涝水。其南支、北支分别长52和96km,共承担0.273万k㎡地区的排水;洙赵新河全长140km,共拦截西北部高地0.42万k㎡的洪涝水。
(5)蓄(滞)洪区。利用平原区的洼地,在四周筑堤,在大洪水时,临时分蓄一部分洪水。已建的蓄(滞)区见“淮河水系蓄(滞)洪区简况”表。
(6)行洪区。行洪区是扩大淮干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种工程措施,它是淮河洪水河槽的一部分.位于岗地或淮河大堤与中泓之间,利用沿河的湖泊洼地修建的,筑有行洪堤,保护区内农业生产,一般情况下不行洪,在淮河洪水达到规定高程时,在行洪区卜口开口或漫堤行洪,经行洪区下口又流入淮河。最多时行洪区达到21处,现有17处。
(7)控制枢纽。临淮岗枢纽位于淮河中游正阳关上游的临淮岗,其目的是控制正阳关以上淮河洪水,减少正阳关以下淮北大堤防洪负担,并取代1954年大水冲坏的润河集枢纽。该枢纽控制流域面积4.35万k㎡,占正阳关以上流域面积的1/2。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坝上设计水位28.4m~28.6m,相应库容93亿立方米,较天然滞洪状况可增加洪量33亿立方米;校核水位29.6m时,相应库容120亿立方米。
蚌埠枢纽:位于蚌埠市西的淮河上,由节制闸、分洪道、船闸、电站等组成。作用是抬高淮河枯季水位,以利灌溉、供水和通航。设有28扇宽10m、高7.5m的闸门,泄洪能力10140m³/s。运用水位为16.0~18.0m。分洪道设计流量2860m³/s。
韩庄枢纽:位于南四湖南端的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是南四湖主要出口韩庄运河的控制工程,由韩庄闸、伊家河闸、老运河土坝等组成。韩庄闸装有17扇12m* 7.2m闸门和14扇12m*9m闸门,微山湖水位33.5m时,泄流能力为2050立方米/秒。伊家店闸设有3扇7m*5m闸门,泄量250立方米/秒。
洪泽湖控制枢纽:主要建筑物包括洪泽湖大堤、三个出口处建筑物(入江水道的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的高良涧闸、淮沭河口的二河闸),两个灌溉引水涵洞(洪金洞、周桥洞)。它兼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和发电等综合效益。其中三河闸共有63孔宽10m、高6.2m的泄洪闸,设计泄量2000立方米/秒;二河闸共有35孔宽10m、高8m的泄水闸,设计泄量3000立方米/秒,该闸还可反向引沂济淮,设计流量300立方米/秒;高良涧闸设8孔宽9.2m、高4.0m的泄水闸,设计流量800立方米/秒; 两个灌溉引水橘洞,总设计流量6S立方米/秒。
南四湖二级坝枢纽:位于山东微山县昭阳湖腰最窄处,包括拦湖大坝、溢洪堰、1号、2号、3号、4号节制闸和船闸,全长7360m。拦湖大坝坝顶高程39m,长4113m,坝高一般为6.5m;溢流滚水坝,堰顶高程35.1m,长300m;l号闸设39扇6m×4m平板门,设计泄量4500立方米/秒;2号闸设55扇5.25m×3m钢丝水泥平面升直门,设计泄量3300立方米/秒;3号闸设84孔6.4m×4.3m钢丝水泥壳面直升门,设计泄量4620立方米/秒;4号闸设134孔6.3m×4.5m钢丝水泥壳面直升门,设计泄量4490立方米/秒(待湖腰扩大工程完成后才能运用)。
(8)河道整治。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床疏浚,结合堤防建设对河道截弯取直、局部调整和拓宽堤距,还包括河道清碍,以扩大河道本身泄洪和排涝能力。先后进行整治的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王引河、黑茨河、西淝河、濉河、沱河、渫潼河等。
(9)污水处理措施。近10多年来,在流域内工农生产不断发展、入口增加、城镇数量加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向河中排放,各种废物向河边倾卸,尤其是不适当地发展了一批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排污量大而社会效益差的工业企业,使淮河水受到极其严重污染。到1994年全流域城镇和企业每天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约700万t,化学耗氧量超标几十到几百倍,集中性恶性污染事故频繁出现,约2/3的河段已失去使用价值,一些地区因水质恶劣,已造成饮水困难。
污染治理
淮河污染非常严重,沿岸有多座大城市和大量工业部门,因此污水,废气排放极为严重。其中,沿岸的许多村庄经常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疾病。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保护环境的观念未能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带来巨大压力。
淮河是中国最早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被国家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为解决淮河的水污染问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了“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决策支撑关键技术研究与综合管理平台构建”课题。
治理措施
(1)制定阶段性水质达标目标,严格限期实施。
1994年5月、1995年9月和1997年7月在国务院主持下,先后召开3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确定的目标是:第一阶段坚决关停一批污染严重、效益差、没有治理价值的污染企业;第二阶段在1997年底全流域工业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第三阶段到2000年全流域污染物质化学耗氧量削减到36.8万t,实现水体变清。第一、二阶段的达标目标已经实现。
1994~1996年关停或取缔了污染企业4425家;据1998年1月1日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水质公报”称:淮河干流中游段8个监测断面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正类水标准的有2个,符合N类水标准的有6个,未发现V类或超V类水断面,主要入河排污口的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大部分已削减60%以上。为达到第三阶段目标,计划投入约200亿资金,完成259家重点污染源治理任务,建成80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
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涉及淮北、阜阳、合肥等9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农业经济区和粮食主产区,人口众多。截至2013年,安徽省共有1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474.29万吨,平均运行负荷率94.6%,每年集中处理污水14.7亿吨。由于淮河在安徽省是过境河流,境内部分支流水质受入境水质影响大,一些入境支流水质常年为劣五类。对此,安徽坚持对淮河流域化工、造纸、酿造、电镀等重污染行业新建大中型项目实施省级环保预审,将断面水质达标作为预审的前提条件;投资92亿元用于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的沱河等实施“一河一策”综合整治等。
(2)依法治污。除了执行《水法》外,国务院于1995年8月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截至2007年,治淮工程共完成土石方工程量370亿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189多万立方米;修建大中小型水库5300多座,总库容250亿立方米,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36座,总库容187亿立方米;修筑于支流堤防1.5万km开辟厂新沂河、新沭河、苏北灌溉总干渠等入海水道和扩大了入江水道;开挖了茨淮新河、新汴河、东鱼河等排洪排涝新河道;开辟了12处蓄(滞)洪区和21处行洪区,修建了5个大型控制枢纽和各类节制闸4000多座;修建了江都(抽水流量460立方米/秒)等大中小型电力排灌站近5万处,总装机容量近300万kW,建成机电井近70万眼;对干支流河道全面地进行了整治;已修建水土保持林1万k㎡,水平梯田8000k㎡。
(1)防洪排涝。仅36座大型水库有防洪库容110多亿立方米,有效地拦截干支流上游山区洪水。例如1982年淮河的5次洪峰,宿鸭湖、薄山、梅山、鲇鱼山、南湾,石山口等水库削峰率达80%~100%。淮河水系排洪入江入海的能力从8000立方米/秒扩大到13000~16000立方米/秒,沂沭泗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由1949年前的不到1000立方米/秒扩大到11000立方米/秒。
淮河干流上游淮滨段的排洪能力,由3000立方米/秒扩大6000立方米/秒,中游正阳关以下至蚌埠段的排洪能力由5000立方米/秒扩大到10000立方米/秒,蚌埠以下至洪泽湖的排洪能力由7000立方米/秒扩大到13000立方米/秒;淮北大堤基本能力防御1954年型40年一遇洪水,沂沭泗干流及淮河主要支流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洪泽大堤和里运河大堤的防洪标准可达50年一遇,但排涝标准一般仍不到2年一遇。
(2)发电。水电装机已达30万kW。响洪甸水电站抽水蓄能机组装机8万kW。今后建较大水电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发展小水电。
(3)灌溉。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779.5万h㎡,实灌面积655.1万h㎡。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8.4万h㎡。
(4)航运。全流域通航里程从50年代的1.2万km增加到了2万km,包括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扩建、改建。
(5)水土保持。全流域原有水土流失面积5.9万k㎡,已初步治理近3.0万k㎡。
但是,淮河流域与水有关的问题仍十分严重。一是防洪排涝标准不高,洪涝灾害仍很频繁,尤其是分(蓄)洪区运用机会多,区内群众生活困难,黄河侵淮夺淮恶果仍未全部消除,治理难度大;二是流域内各项水源工程的年供水能力约450亿立方米,一般年份缺水11亿立方米。旱灾时有发生,使粮食产量徘徊不前。水污染严重,使本已短缺的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必须加大对淮河流域的治理开发力度,为此规定(“九五”计划末)和远期(2010年)的目标:“九五”期末基本完成1991年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的18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并结合巩固现有工程设施,完善防洪除涝体系,提高防洪标准,使淮河干流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遇;沂沭泗河中下游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平原支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完成水利部确认的第二批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基本完成,提高大中城市防洪标准,进一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防洪除涝体系;2010年前继续巩固提高淮河流域整体防洪标准,使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以上,沂沭泗河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沙颍河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他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淮南、蚌埠等重要城镇防洪分别达到50~100年一遇以上标准。
生态保护
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淮河上游源头区域,总土地面积21109平方公里,2001年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将河南省信阳市10个区县和南阳桐柏县等11个区县所属区域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批准为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加强对该区域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2008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该区域确定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2010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该区域部分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将该区域确定为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淮河源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已引起国际国内的高度关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