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 编辑

凝集,指凝结;聚集。指凝集反应。

基本资料

编辑
词目:凝集

拼音:níng jí

注音: ㄋㄧㄥˊ ㄐㄧˊ

英文:agglutinate

引证解释

编辑
1、指集聚;凝结。

夏丏尊、叶圣陶 《文心》十:“他宛如在从前教授国文的课室中,心神凝集于彼此的讨究。”郭沫若《北伐途次》九:“在路上赶过了不少的人,在一处山凹处看见了一处地雷爆发过的地方,地上溅的血还是鲜红的,没有凝集。”

2、如果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同时伴有溶血发生,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反应是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和血浆中相应的凝集素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的。

生理术语

编辑
凝集原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是一种抗原。凝集素存在于血浆(或血清)中,是抗同名凝集原的抗体。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如凝集原A和抗A凝集素)会发生红细胞凝集。

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凝集原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但只能接受O型血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但只能输给AB血型的人。

凝集反应

编辑
凝集反应是一种血清学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可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可取已知抗体滴加在玻片上,将待检菌液一滴与其混匀。

分类

编辑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数分种后,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该法简便快速,除鉴定菌种外,尚可用于菌种分型、测定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等。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的经典方法。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某抗体及抗体的含量。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操作时,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连续成倍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最高稀释度仍有凝集现象者,为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诊断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Widaltest)、布氏病的瑞特氏反应(Wright test)均属定量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用做载体的微球可用天然的微粒性物质,如人(O型)和动物(绵羊、家兔等)的红细胞、活性炭颗粒或硅酸铝颗粒等;也可用人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苯乙烯胶乳微球等。由于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颗粒上的抗原与微量抗体结合后,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得多。

血液凝集反应

编辑
血液凝集反应是指当人体有些异型血液相遇时,一方血液中的血清凝聚素会导致另一方血液中血细胞表面相应的凝聚原发生免疫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液中的血细胞会发生相互粘连成团的现象。

血液凝集反应属于血清免疫的现象。因此输血前一定要检查双方的血型,并进行配血试验。原则上要输入相同血型的血液,如果只有异型血才可以使用时,则要注意使用量。在ABO血型系统中,O型血是危险的异型血。因为在O型血的血清中同时具有可使含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凝集的两种凝集素。

血液凝集反应是不同血型的血液相遇时可能发生的血清免疫反应,而血液凝固是一个人的血液在自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作用下发生的酶促反应。当人体血管破裂或血液遇到粗糙面时,血液中的凝血机制即被激活,血小板、血清中的纤维蛋白等一起在创面相互凝聚,阻止血液继续流出。如果人体缺少血小板或某种凝血因子时血液将不会凝固。血友病即是凝血机能有缺陷的遗传病。医学上也常用加抗凝剂的方法去除血液中参与凝血的钙离子而达到阻止血液凝固的目的。血清中因为没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因而血清也不会凝固的。

凝集作用

编辑
当红细胞和细菌之类的颗粒状结构物同能与其表面物质相结合的物质共存时,后者通过前者的桥梁作用使颗粒状结构物集结在一起的现象,称做凝集(作用)。

凝集作用(agglutination)

作为具有凝集作用的物质有:与颗粒表面抗原相对抗的抗体,与红细胞胞膜物质相结合的细胞凝集素以及各种病毒等等。例如,由于抗体保有复数的结合部位,将邻接颗粒上的抗原决定簇彼此之间结合起来的结果,颗粒就集结成大的凝集块,用肉眼可检出其凝集。凝集反应广泛被应用于血型鉴定,抗体价测定和病毒力测定等。

凝集原简介

编辑
凝集原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是一种抗原。凝集素存在于血浆(或血清)中,是抗同名凝集原的抗体。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相遇(如凝集原A和抗A凝集素)会发生红细胞凝集。

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凝集原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

凝集原组成物质

编辑
ABO血型凝集原是糖蛋白。蛋白部分是决定血型的抗原性物质,它是由11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中以苏氨酸含量最多,其他还有丝氨酸、脯氨酸等。多糖部分为粘多糖,包括D-半乳糖、L-岩藻糖、N-乙酰-D-氨基葡萄糖、N-乙酰-D-氨基半乳糖等。多糖部分是决定血型特异性的。

下一篇 血细胞凝集

上一篇 SDS